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解析作者:于海生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语文组邮编:262605 Email:fenglou@163.com 声明:本答案为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转载请保留解析信息。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 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 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 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 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 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 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増益。衰减现象之 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 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
2010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解析作者:于海生 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语文组 邮编:262605 Email: fengliou@163.com 声明:本答案为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转载请保留解析信息。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 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 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 流涕,今天 ,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 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 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 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 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 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 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 子思
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 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 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岀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 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 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 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 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 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 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 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岀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 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岀“打倒孔 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 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干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 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 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 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
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 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 看法都有根据, 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 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 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 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 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 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 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 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 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 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 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 子 一 家 , 道 家 老 子 也 活 了 两 千 多 年 。 道 家 老 子 也 是 一 个 招 牌 。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 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来源:学科网] 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 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 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 .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
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项是解释文化影晌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 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 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 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 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 远的影响”错。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 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 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 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 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 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 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
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 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 .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 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 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 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 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 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不可能造成深 远的影响”错。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 在内而这样说的。 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 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 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 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 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 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
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 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 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日:“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 动人,人皆倒困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 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 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戌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 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 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日:“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困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 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
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 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 其主谢过 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 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 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 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 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 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 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来源: Z & xx &k. Com ]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 分) ① 民岂乐为盗哉 ②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 人皆倒囷以应之[来源: Z x xk. Com ]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 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
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 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 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 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土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 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 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孑。岀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 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 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 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 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 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 2 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 对一处给 1 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 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 2 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来源:Zx xk.Com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