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国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连通现有自然保护地 充分考虑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区域。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域总面积276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 积的288%,对于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迁地保护体系 中国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 存水平显著提高,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多种濒危野 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逐步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 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 保存植物2.3万余种;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专栏2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现有迁地栽培高等植物 396科、3633属、23340种(含种以下分类单元),其中本土植物288科、 2911属、约20000种,分别占中国本土高等植物的91%、86%和60%。建 立迁地保护点近200个,基本完成苏铁、棕榈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原产 中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收集保存。建成22个多树种遗传资源综 合保存库、13个单树种遗传资源专项保存库、294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 地,保存树种2000多种,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涵盖目前利用的主要造 林树种遗传资源的60%。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2)新华社发 加快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中国高度重视生物资源保护,近年来在生 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实施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专项,完善 生物资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种质资源创新平台、遗传资源衍生库和天然化合物转
6 of 18 确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国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连通现有自然保护地, 充分考虑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划定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区域。其中,32 个陆域优先区域总面积 276.3 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 积的 28.8%,对于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迁地保护体系 中国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 存水平显著提高,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多种濒危野 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逐步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 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 200 个, 保存植物 2.3 万余种;建立 250 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60 多种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 2)新华社发 加快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中国高度重视生物资源保护,近年来在生 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实施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专项,完善 生物资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种质资源创新平台、遗传资源衍生库和天然化合物转
化平台,持续加强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批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项 目,截至2020年底,形成了以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核心、10座中 期库与43个种质圃为支撑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了199个国家级畜 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为90%以上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 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单位,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2万余份、畜禽遗传资源96万 份。建设99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以及新疆、山东2个国家级林草种质 资源设施保存库国家分库,保存林木种质资源4.7万份。建设31个药用植物种质 资源保存圃和2个种质资源库,保存种子种苗1.2万多份。 专栏3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全国105家单位的协作攻关下,经过13年努力,由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牵头创建了国际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体 系——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抢救性采集和保存了中国大量珍 稀濒危、特有和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种质资源,全面实现了资源和信息 的社会化共享。截至2020年底,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601 种、85046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DNA材料7324种、 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种、22800份和动物种质资源203种、60262 份,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等一起成为全球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3)新华社发 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中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 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放归自然。人工繁育大熊 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増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 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 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此外,中国还针对德保苏铁、 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种我国特 有的珍稀涢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7 of 18 化平台,持续加强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项 目,截至 2020 年底,形成了以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核心、10 座中 期库与 43 个种质圃为支撑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了 199 个国家级畜 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为 90%以上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 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单位,长期保存作物种质资源 52 万余份、畜禽遗传资源 96 万 份。建设 99 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以及新疆、山东 2 个国家级林草种质 资源设施保存库国家分库,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4.7 万份。建设 31 个药用植物种质 资源保存圃和 2 个种质资源库,保存种子种苗 1.2 万多份。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 3)新华社发 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中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 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放归自然。人工繁育大熊 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 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 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 8000 只。此外,中国还针对德保苏铁、 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 120 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 种我国特 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