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窦娥冤》 《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它的故事原型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 孝妇》,作者直接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 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此 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 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 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 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 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 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 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 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 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 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 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 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 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 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 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 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 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在关目的安排上, 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髙潮迭 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6 第二节 《窦娥冤》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它的故事原型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 孝妇》,作者直接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 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此 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 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 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 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 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 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 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 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 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 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 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 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 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 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 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 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 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在关目的安排上, 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 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 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 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 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 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 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 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 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 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他的杂剧 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 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 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 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 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 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 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 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 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 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 派的代表人物。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所谓当行, 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
7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 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 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 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 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 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 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 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 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他的杂剧 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 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 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 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 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 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 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 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 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 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 派的代表人物。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所谓当行, 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西厢故事的演变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 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 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 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 窑记》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 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 统论调。 2.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 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 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 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 失传。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 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 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 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 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 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 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
8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 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 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 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 窑记》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 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 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 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 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 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 失传。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 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 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 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 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 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 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
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 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 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 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 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 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 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 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 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 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剧中 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她的性格具有 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 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 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小梅伏 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 柔寡断、言行不一。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 盾性格。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作 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 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 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 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 直至身染重病。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白
9 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 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 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 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 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 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 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 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 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 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剧中 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她的性格具有 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 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 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小梅伏 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 柔寡断、言行不一。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 盾性格。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作 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 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 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 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 直至身染重病。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