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微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当第一个宪整的组菌基因组(也是第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测序完成,并以“看得见”的核替酸顺序和丰富而神秘的基因组内涵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这个新时代就已经开始。我们将在基因组水平上进一步,甚至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微生物。面对微生物学发展的新形式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作为一本基础微生物学教材,如何处理好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以适量的篇幅写出具有现代化的基础微生物学教材,将微生物的精华介绍给学生们,是我们写这本教材的主要宗旨。为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贯穿了如下几点指导恩想和安排:1.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展前沿,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这里所指的“新”,首先是对教材的核心部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容,以现代化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更新。使其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通,这是教材的主体。其次是以适当的方式和简明的形式让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明确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2.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在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含上,注意投“鱼”和“渔”的关系,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启发性的发现、发明以不同的字体在适当的位置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其具有反向和多向思维的启示,让学生的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此外,对每章后的“思考题”,精心安排,力求少而精,尽量做到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活跃思维。3.内容的取含和编排上突出重点,尽量删去陈旧的内容和实例。与传统的编写方式相比,除了进一步注重章节之间的有机衔接、结构的合理性外,本书更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及其与分子生物学的相互渗透,因此,在章节安排上除了将研究微生物特有的技术方法和形态观察单列一章外,还增加了“徽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微生物和遗传工程”两章。将本应属于微生物学范畴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有关内容,有机地渗透进微生物学中来,正确地反映微生物学在其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微生物的极其多样性是微生物又一突出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密切相关,是21世纪的重要话题,因此,本书中在阐述了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础上,将“微生物的多样性”单列一章,突出其重要性。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的实际应用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还涉及到生产的特殊设备和有关学科知识,因此,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后,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介绍“微生物工业和产品”,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微生物
第1版前言的应用范围、间题和前景。从而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得到启示。4.为了使本书编写的内容和形式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最新材接轨,我们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教材和文献,其中武汉大学复巨大学合编的《微生物学》(第1、2版)以及周德庆教授编著的微生物学教程是本书编著参考的重要国内教材。国外教材参阅了由国际著名微生物学家MTMadigan、MJPelczar、LMPrescott等编著的最新教材,其中仅1999年出版的就有本。并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取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资料,使本书内容尽量新颖。5.为了使本书内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适用性,尽可能引用新赖、形象的照片和图片;每章后帮写有小结和思考题;书后有主要的参考书。常用微生物名称和名词的索引将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全书共分15章,分别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的十多位长期从事徽生物教学和科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合作编写而成。本书初完成后承蒙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华癸教授,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耿运琪教授对书进行了评审,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陈华癸院士为此书写了序言。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对编写大纲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下列学校和老师:苏文金(厦门大学)黄秀梨(北京师范)翠、邓小广(四川大学)、黄兆麟(西北大学)、周群英(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徽生物学教学组、阀振荣(河北大学)、陈声明(浙江大学)、衰娟萍(浙江工业大学)、黄君红(湛江师苑学院)等。武汉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的陈散、范秀容、陶天申、李广武、毛绍麟五位教授和其他老师、实验室的全体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海外校友,他们从本书大纲的制定一直到完成,都给予了热情地帮助、关和支持许多照片和图表系引自主要参考书自,特别是《BrocksBiologyof Microorg《Microbiology》(Prescott,et al.)和《Microbiology》(Pelczar,etal.)等书中的精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宝联同志绘制全部插图。陈向东、唐兵二位老师除认真完成任务外,还对本书的完稿做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最后,我们对国家教育部理科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武汉大学各级领导对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关照和指导,商等教育出版社的吴雪梅、孙素青和邓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本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编写在许多方面是一次改革的尝试,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会有不当或错漏之处,请广大师生、同行和读者多批评指正。谢谢!沈萍1999年10月
郑重声明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反盗版举报电话:(010)58581897/58581896/58581879传真:(010)82086060E- maildd@hep.com,cn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高等教育出版社打击盗版办公室邮编:100011购书请拨打电话:(010)58581118
录目第一章绪论(1)原生质体,(50)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三、细胞壁以外的构造,:微生物和你(2)(60). (2)二、微生物学第二节真核微生物 (65)..兰、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3)一、细胞壁·*. (66).+. (7).. (69)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二、鞭毛与纤毛.五,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0)三、细胞质膜….. (69)小结(11).. (.70)四、细胞核++.复习题(12)五、细胞质和细胞器..(71)......思考题(12)小结(76)(13)复习题(77)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徽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4)思考题(77)(14)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78)—无菌技术(15)(79)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17)、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79).... (80)四、单细胞(孢子)分离...(17)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8)五、选择培养.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84)... (20)第二节培养基(85)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na(21)(85)第二节显徽镜和显徽技术一、配制培养基的原购(22)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88)(26)第三节营养物质进人细胞(93)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29)(94)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扩散.. (29)二、促进扩敏…(94)、细菌和古生菌(34)(95)二、真菌.三、主动运输三、藻类... (35)四、膜泡运输.. (98). .9)四、原生动物.. (36)小结......小结... (36)复习题(99)....复习题 (36)思考题. (.9)......+.+..思考题.. (36)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101).第三章(38)第一节微生物产能代谢(102)微生物细胞的萄构与功能(39)(102)第一节原核微生物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39)(110)、细胞壁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目绿三、能量转换(111)第三节毒粒的性质(170)第二节耗能代谢.... (117)(170)..一、毒粒的形态结构一、细胞物质的合成..... (117)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173)......................二、其他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125)第四节病毒的复制.... (175)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126)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76)--++.... (126)-、酶活性调节....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177)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127)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179)第四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29)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184)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29).....第五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186).1二、次级代谢的调节* (129)++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186)小结. (130)二、缺损病毒++++....++++..+.. (187)一复习题….... (130)第六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89)恩考题........ (131)、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189).-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32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190)第节细菌的个体生长 (133)三、机体的病毒感染(192)一一、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133)第七节亚病毒因子.(193)二、细胞壁扩增(133)一、卫星病毒.. (194)一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134)二、胱病毒. (195)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紫殖. (134)第八节病毒举例,(196)-一、生长的规律(135)、人免疫缺陷病毒(196)二、生长的数学模型.. (136)二、SARS冠状病毒·(197)1三、主要生长参数(137)三、禽流感病毒(198)四、同步培养(138)四、肝炎病毒(199)五、连续培养(140)五、类病毒.. (200)第三节真茵的生长与紫殖 (142)小结.... (201)一、丝状真菌的生长然殖 (142)复习题…... (202)思考题二、酵母的生长然殖.…...(145)(202)第四节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148)第八章微生物遗传(203)..一、环境对徽生物生长的影响(148)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204).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151)、DNA作为遗传物质(204)....第五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54)二、RNA作为遗传物质.."*(205)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154)三、既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205)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157)...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07)小结......... (361)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208)+++复习题….... (161)二、啤酒酵母的基因组:(209)思考题… (161)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210)第七童病毒…….. (162)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211)第一节概述·*. (163)一、质粒的分子结构....... (211)、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63)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212)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164)三、质粒的不亲和性(214)++..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64)四、转座因子的类型和分子结构I..g..(215)第二节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66)五、转座的遗传学效应(216)—病毒的分离与纯化(.第四节基因突变及修复(217)二、病毒的测定(167)....、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217)三、病毒的鉴定(169)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