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薄的氧化层在达到本征击穿电场强度之前,会由于隧 穿效应使一些电子越过二氧化硅势垒,形成穿越氧化层 的隧穿电流。特别是氧化层中存在的缺陷增加了电荷穿 越氧化层的途径。同时,电荷穿越氧化层会造成氧化层 损伤。陷阱对电荷的俘获引起氧化层磨损(wear out)已 经成为影响MOS器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施加在栅氧化层上的电场低于其本征击穿场强并未 引起本征击穿,但经历一定时间后栅氧化层仍发生的击 穿,叫时变击穿TDDB。栅氧化层TDDB现象是由于施 加电应力过程中缺陷在氧化层内部产生并积聚的缘故。 栅氧化层TDDB是威胁MOS器件和系统的寿命和长期 工作可靠性的主要失效机制
• 很薄的氧化层在达到本征击穿电场强度之前,会由于隧 穿效应使一些电子越过二氧化硅势垒,形成穿越氧化层 的隧穿电流。特别是氧化层中存在的缺陷增加了电荷穿 越氧化层的途径。同时,电荷穿越氧化层会造成氧化层 损伤。陷阱对电荷的俘获引起氧化层磨损(wear out)已 经成为影响MOS器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 这种施加在栅氧化层上的电场低于其本征击穿场强并未 引起本征击穿,但经历一定时间后栅氧化层仍发生的击 穿,叫时变击穿TDDB。栅氧化层 TDDB 现象是由于施 加电应力过程中缺陷在氧化层内部产生并积聚的缘故。 栅氧化层 TDDB 是威胁 MOS 器件和系统的寿命和长期 工作可靠性的主要失效机制
栅氧化层的击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损伤建立阶段即在电应力作用下氧化层内部及$ /SO2界面上不断产生缺陷并形成缺陷(陷阱、电荷 )的积累。积累的缺陷(陷阱、电荷)浓度达到一定 程度后栅氧化层漏电流急剧增大转入第二阶段即在热 、电正反馈作用下氧化层迅速击穿。由于第二阶段过 程很快因此栅氧化层寿命由第一阶段中的损伤建立时 间决定
• 栅氧化层的击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损伤建立阶段即在电应力作用下氧化层内部及Si /SiO2界面上不断产生缺陷并形成缺陷(陷阱、电荷 )的积累。积累的缺陷(陷阱、电荷)浓度达到一定 程度后栅氧化层漏电流急剧增大转入第二阶段即在热 、电正反馈作用下氧化层迅速击穿。由于第二阶段过 程很快因此栅氧化层寿命由第一阶段中的损伤建立时 间决定
过去认为栅氧的TDDB主要是Na+等玷污引 起的,经过不断努力,采用各种有效防止Na+玷 污措施,现已做到基本上无Na+玷污MOS电容 经温度一偏压的BT处理后,可动电荷在 1×100个/cm2以下,处理前后C-V曲线已无移 动,以及采用二步(或三步)HCI氧化法,使Si SO2界面处,从微观上平整无凹凸接触,以减 少界面处场强,这种栅氧的击穿场强基本在 10 MV/cm以上,但仍发生TDDB,所以栅氧的 TDDB是VLSI中的一个重要的可靠性问题。 28
过去认为栅氧的TDDB主要是Na +等玷污引 起的,经过不断努力,采用各种有效防止Na +玷 污措施,现已做到基本上无Na +玷污(MOS电容 经温度一偏压的B-T处理后,可动电荷在 1×10 10个/cm2以下,处理前后C-V曲线已无移 动),以及采用二步(或三步)HCl氧化法,使Si- SiO2界面处,从微观上平整无凹凸接触,以减 少界面处场强,这种栅氧的击穿场强基本在 10MV/cm以上,但仍发生TDDB,所以栅氧的 TDDB是VLSI中的一个重要的可靠性问题。 28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规律 (Veilbull2分布) m-1 失效率)满足威布尔分布: m 7 m<1,早期失效期; m=1,偶发失效期; 早期失效 耗损失效 m>1,损耗失效期。 Wear in Wear out II 偶然失效 Random 般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率与时间的关系(浴盆曲线) 29
一般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率与时间的关系(浴盆曲线)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规律(Weilbull分布) 29 失效率λ满足威布尔分布: 1 m m t m<1,早期失效期; m=1,偶发失效期; m>1,损耗失效期
第I区(早期失效阶段):失效率高,失效率随 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由一种或几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 因(如设计、制造中的缺陷)所造成,对不同品种、不同 工艺的器件,这一阶段的延续时间和失效比例是不同的。 减少该阶段失效的办法:严格工艺操作、半成品和成品 的检验,合理筛选。 第II区(偶然失效阶段):失效率低,近似为一 常数,是器件的良好使用阶段,失效是由多种而又不太 严重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是产品最佳的工作阶段。 第III区(耗损失效阶段):失效率明显上升, 大部分器件相继失效,失效是由带全局性的原因(老化、 磨损、耗损、疲劳等)造成的。 器件的设计、制造应尽快使其进入低失效率的 偶然失效期,以推迟耗损期的到来。 30
第I区(早期失效阶段):失效率高,失效率随 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由一种或几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 因(如设计、制造中的缺陷)所造成,对不同品种、不同 工艺的器件,这一阶段的延续时间和失效比例是不同的。 减少该阶段失效的办法:严格工艺操作、半成品和成品 的检验,合理筛选。 第II区(偶然失效阶段):失效率低,近似为一 常数,是器件的良好使用阶段,失效是由多种而又不太 严重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是产品最佳的工作阶段。 第III区(耗损失效阶段):失效率明显上升, 大部分器件相继失效,失效是由带全局性的原因(老化、 磨损、耗损、疲劳等)造成的。 器件的设计、制造应尽快使其进入低失效率的 偶然失效期,以推迟耗损期的到来。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