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250】 课程名称:中西翻译概论 英文名称:On Transl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翻译专业大四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英汉笔译、汉英笔译 二、课程简介 翻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与翻译现象的新兴学科。它从本质上讲是多语种的和 跨学科的,涵盖了语言、语言学、传播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本课程内容以 介绍翻译史为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洁清晰的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这 条脉络的描述带出中西翻译史桑的历史时间节点、最主要的事件、组织机构以及最主 要的翻译家及其代表性思想。 Translation Suudies is the new academic discipline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By its nature it is multilingu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ncompassing languages,linguistics,communication studies,philosophy and a range of types of cultural studies.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co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inclu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main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m translation studies,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ors,institutions and thei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西翻译概论研究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结合各种学科理论对翻 译活动进行全面描述、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操作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科学性,又有 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主要涉及翻译历史和理论知识。 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翻 译概论课向学生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这门古老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学
1 《中西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2501 课程名称:中西翻译概论 英文名称:On Transl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16 学 分:1 适用对象:翻译专业大四 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英汉笔译、汉英笔译 二、课程简介 翻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与翻译现象的新兴学科。它从本质上讲是多语种的和 跨学科的,涵盖了语言、语言学、传播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本课程内容以 介绍翻译史为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洁清晰的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这 条脉络的描述带出中西翻译史桑的历史时间节点、最主要的事件、组织机构以及最主 要的翻译家及其代表性思想。 Translation Studies is the new academic discipline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 By its nature it is multilingu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ncompassing languages,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studies, philosophy and a range of typ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co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inclu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main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ors , institutions and their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西翻译概论研究是一门开放型、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结合各种学科理论对翻 译活动进行全面描述、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操作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科学性,又有 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主要涉及翻译历史和理论知识。 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翻 译概论课向学生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这门古老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学
生的专业自豪感。通过翻译史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 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更为明确自己选择翻译作为专业方向所肩负的职业重任 和历史使命,了解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通过对中西翻译史上重要翻 译家及其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强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课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论述的、现已成为 译界共识的观点,由此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 渐游高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 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 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翻译历史和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一我国古代译家主张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 不乖本”。则“案本”思想,由是确立:而这本”里,尚宜含“趣” 一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认为“求其信,己大难矣”。“求信 可说是“案本”的发展。几十年来的研究,已趋于这种结论性的认识:“译 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 格以出,斯之谓信。”所以“信”的涵义,兼具达、雅的内容。 一而绝对的“信”又是极难的事,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所以, 傅雷提出“获致原作的精神”,标举“神似”,是对“求信”的更高一级的 发展,从而把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 翻译上的“化境”,是指“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 不像译本”,“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此处所谓“译本读起来不像 译本”,与傅雷所说“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含义上似乎比“神似”又多所增进。所以,钱钟书 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 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第二课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一)主要概念
2 生的专业自豪感。通过翻译史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 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更为明确自己选择翻译作为专业方向所肩负的职业重任 和历史使命,了解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守则。通过对中西翻译史上重要翻 译家及其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强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课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论述的、现已成为 译界共识的观点,由此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 渐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 来,经过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经形成我国独具 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翻译历史和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译家主张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 不乖本”。则“案本”思想,由是确立;而这本”里,尚宜含“趣”。 ——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认为“求其信,已大难矣”。“求信” 可说是“案本”的发展。几十年来的研究,已趋于这种结论性的认识:“译 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 格以出,斯之谓信。”所以“信”的涵义,兼具达、雅的内容。 ——而绝对的“信”又是极难的事,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所以, 傅雷提出“获致原作的精神”,标举“神似”,是对“求信”的更高一级的 发展,从而把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 ——翻译上的“化境”,是指“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 不像译本”,“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此处所谓“译本……读起来不像 译本”,与傅雷所说“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含义上似乎比“神似”又多所增进。所以,钱钟书 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 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第二课 翻译学的主要方面 (一)主要概念
1.翻译实践历史悠久,而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翻译在学术界曾被视为仅仅是一项语言学习活动: 3.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4.翻译研究(通常是文学翻译研究)始于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 比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翻译的概念 2.翻译学是计么 3.翻译学发展简史 4.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 5.20世纪70年代以米的发展 (三)小节 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 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 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 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 划的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 联的,近年来都有所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三课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字对字”(直译)与“意对意”(意译) 2.让方言勃发生机:马丁·路德与德文《圣经》 3.“忠实”、“灵魂”及“真理”等重要概念 4.德莱顿的影响及“逐字译”、 “意译”与“拟作” 5.从多雷到泰特勒:为创造更加系统的规约性方法而努力 6.施莱尔马赫:独立的翻译语言与对异质文化的尊重 7.翻译描写中术语的模脚性 (一)教学内容 1.本章的目的不在于全面介绍古往今来的翻译或翻译史:本章旨在探讨 “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这占据了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的前 语言学时期”(Newmark,19814)翻译理论的大半壁江山,也是一个不 3
3 1.翻译实践历史悠久,而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 2.翻译在学术界曾被视为仅仅是一项语言学习活动。 3.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 4. 翻译研究(通常是文学翻译研究)始于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 对 比分析。 (二)教学内容 1.翻译的概念 2.翻译学是什么 3. 翻译学发展简史 4. 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 5.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发展 (三)小节 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 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 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 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 划的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是互相关 联的,近年来都有所发展,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三课 20 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一)主要概念 1.“字对字”(直译)与“意对意”(意译) 2.让方言勃发生机:马丁·路德与德文《圣经》 3. “忠实”、“灵魂”及“真理”等重要概念 4. 德莱顿的影响及“逐字译”、“意译”与“拟作” 5. 从多雷到泰特勒:为创造更加系统的规约性方法而努力 6. 施莱尔马赫:独立的翻译语言与对异质文化的尊重 7. 翻译描写中术语的模糊性 (二)教学内容 1.本章的目的不在于全面介绍古往今来的翻译或翻译史;本章旨在探讨 “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这占据了纽马克所说的“翻译的前 语言学时期”(Newmark, 1981:4)翻译理论的大半壁江山,也是一个不
断反复讨论的中心议题。本章拟精选翻译史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译家及译论 展开论述,包括西塞罗、圣哲罗姆、多雷、路德、泰特勒和施莱尔马赫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译家译论,是因为他们在翻译史及翻译研究中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2.“字对字”还是“意对意 直到20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限于“直译”、“意译”与“忠 实”之辩的泥沼。“字对字”(即直译)与“意对意”(即意译)之分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这一区分形成 了数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所有重要译论的基石。 3马丁·路德 自从圣哲罗姆翻译《圣经》及其他宗教与哲学文本之后,西方社会就“直 译”与“意译”问题争论了一千余年。罗马天主教会支持“正确”的、约 定俗成的《圣经》翻译。任何背离既定阐释的翻译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遭 到指责与禁止。 这种不直译或者采用不为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的翻译,后来的人们把它 看作甚至用作反对教会的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 语翻译的《新约》(1522)与《旧约》(1534),这两部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4.忠实、灵魂与真理 在圣本的翻译中,由于“上帝之语”是至高无上的, “忠实”(字面 上的忠实与对所理解的含义的忠实)、“灵魂”(词语的能量及“圣灵”) 与“真理”(即“内容”)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到了17世纪,人们 通常认为,“忠实”己超越了词语层面的忠实,“灵魂”也失去了其最初 的宗教含义,仅仅用以指文本或语言的“创造性能量”。 5.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做的努力:德菜顿、多雷与泰特勒 德莱顿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在1680年翻译的奥维德的《书信集》(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德 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metaphrase,paraphrase,.imitation.其他翻译 家也开始以同样的规约方式阐述自己的翻译“准则”。其中我们首先就要 提到的就是艾蒂安·多雷。在英语文献中,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地研究 翻译的文章恐怕要数AF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
4 断反复讨论的中心议题。本章拟精选翻译史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译家及译论 展开论述,包括西塞罗、圣哲罗姆、多雷、路德、泰特勒和施莱尔马赫等。 之所以选择这些译家译论,是因为他们在翻译史及翻译研究中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2.“字对字”还是“意对意” 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限于“直译”、“意译”与“忠 实”之辩的泥沼。“字对字”(即直译)与“意对意”(即意译)之分肇 始于公元前 1 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 4 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这一区分形成 了数世纪以来直至今日所有重要译论的基石。 3. 马丁·路德 自从圣哲罗姆翻译《圣经》及其他宗教与哲学文本之后,西方社会就“直 译”与“意译”问题争论了一千余年。罗马天主教会支持“正确”的、约 定俗成的《圣经》翻译。任何背离既定阐释的翻译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遭 到指责与禁止。 这种不直译或者采用不为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的翻译,后来的人们把它 看作甚至用作反对教会的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 语翻译的《新约》(1522)与《旧约》(1534),这两部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4. 忠实、灵魂与真理 在圣本的翻译中,由于“上帝之语”是至高无上的,“忠实”(字面 上的忠实与对所理解的含义的忠实)、“灵魂”(词语的能量及“圣灵”) 与“真理”(即“内容”)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到了 17 世纪,人们 通常认为,“忠实”已超越了词语层面的忠实,“灵魂”也失去了其最初 的宗教含义,仅仅用以指文本或语言的“创造性能量”。 5. 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翻译理论而做的努力:德莱顿、多雷与泰特勒 德莱顿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在 1680 年翻译的奥维德的《书信集》(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德 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metaphrase, paraphrase, imitation. 其他翻译 家也开始以同样的规约方式阐述自己的翻译“准则”。其中我们首先就要 提到的就是艾蒂安·多雷。在英语文献中,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地研究 翻译的文章恐怕要数 A.F.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
6.施莱尔马赫与对异质的尊重 1813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F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翻译 专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7.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 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 的形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弗兰西斯·纽曼与马修·阿诺德有关荷马 作品翻译的争论。 (三)小节 从西塞罗至20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 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 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 名的探时。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 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 己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 的论述。德莱顿在17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 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第四课对等和对等效应 (一)主要概念 1.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959)所讨论的有关意义对等的问题,以 及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 2.奈达所采用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 和他用于《圣经》翻译上意义分析的“科学”方法。 3.奈达有关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以及强调接收者的对等效应(equivalent effect)原 则。 4.纽马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的翻译科学发展 (一)教学内容 1.经过数世纪对直译和意译的反复讨论,理论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 5
5 6. 施莱尔马赫与对异质的尊重 1813 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 F. 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翻译 专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7. 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 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 的形式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弗兰西斯·纽曼与马修·阿诺德有关荷马 作品翻译的争论。 (三)小节 从西塞罗至 20 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字对字”) 还是意译(“意对意”)这一对 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 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著 名的探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 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著序言中为自 己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 的论述。德莱顿在 17 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更精确 地研究翻译的开始,而施莱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第四课 对等和对等效应 (一)主要概念 1.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959)所讨论的有关意义对等的问题,以 及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 2.奈达所采用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 和他用于《圣经》翻译上意义分析的“科学”方法。 3. 奈达有 关形 式对 等(formal equivalence )和 动态 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以及强调接收者的对等效应(equivalent effect)原 则。 4.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德国的翻译科学发展 (二)教学内容 1.经过数世纪对直译和意译的反复讨论,理论学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