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D》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704008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考试对象 医学类、艺术设计类。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握微积分学的基木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 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 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愿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微分 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上述各部分的基本方法: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 联系: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方法正确地推理证明,准确、简捷地计算: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向题。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5~20分值 1、考试内容:函数概念、函数的几种特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极限、极限概 念,左右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极限的四则运算,两个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无穷小的比较。连续性、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和初等函数的连续 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 2、考试要求: ()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2).理解复合函数概念,两个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无穷大概念,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无穷小的比较: (③).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能应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 定理来解题。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5一30分值 6
6 《高等数学 D》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704008 总学时数:48 学时 学分:3 学分 一、考试对象 医学类、艺术设计类。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 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 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微分 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上述各部分的基本方法;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 联系;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方法正确地推理证明,准确、简捷地计算;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15~20 分值 1、考试内容:函数概念、函数的几种特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极限、极限概 念,左右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极限的四则运算,两个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无穷小的比较。连续性、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和初等函数的连续 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 2、考试要求 :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2). 理解复合函数概念,两个极限存在准则,无穷小、无穷大概念,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无穷小的比较; (3). 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能应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 定理来解题。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15~30 分值
1、考试内容:导数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导数的运算法则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对数求导法,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 的导数,微分概念及其运算法则。 2、考试要求: ().掌握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考点)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会求初等函数及分段函数的导数。 (③).熟练掌握函数的二阶导数求法,了解高阶导数的计算。(应有考点) (4).熟练掌握隐函数及参数方程的求导法。(考点) (⑤).理解微分概念,会求函数的微分。(考点)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20~30分值 1、考试内容:中值定理及应用:罗必达法则,函数增减性判定法,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函数图形的凹凸及其判定法,拐点及其求法,水平与垂直渐近线的求法。 2、考试要求: ()了解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2).熟练应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极限。(考点) (3).掌握如何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点和曲线的凹凸区间与拐点,能作出函数的大致 图形,掌握如何求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与最小值。能够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解决相 关问题,如方程根的存在、不等式的证明等。(应有考点) (⑤).熟练掌握求经济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 (6).了解边际及弹性的概念,熟练掌握边际函数和需求弹性的求法,并能分析其经济意义。 (5、6中应有考点) 第四章:不定积分20一30分值 1、考试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 数、三角函数,有理函数及简单的无理函数的积分举例。 2、考试要求: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②).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 (③).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会求有理函数的不定 积分。 】
7 1、考试内容:导数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导数的运算法则,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对数求导法,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 的导数,微分概念及其运算法则。 2、考试要求 : (1). 掌握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考点) (2). 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会求初等函数及分段函数的导数。 (3). 熟练掌握函数的二阶导数求法,了解高阶导数的计算。(应有考点) (4). 熟练掌握隐函数及参数方程的求导法。(考点) (5). 理解微分概念,会求函数的微分。(考点)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20~30 分值 1、考试内容:中值定理及应用;罗必达法则,函数增减性判定法,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函数图形的凹凸及其判定法,拐点及其求法,水平与垂直渐近线的求法。 2、考试要求 : (1). 了解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2). 熟练应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极限。(考点) (3). 掌握如何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点和曲线的凹凸区间与拐点,能作出函数的大致 图形,掌握如何求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与最小值。能够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解决 相 关问题,如方程根的存在、不等式的证明等。(应有考点) (5). 熟练掌握求经济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 (6). 了解边际及弹性的概念,熟练掌握边际函数和需求弹性的求法,并能分析其经济意义。 (5、6 中应有考点) 第四章: 不定积分 20~30 分值 1、考试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 数、三角函数,有理函数及简单的无理函数的积分举例。 2、考试要求 : (1).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2).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 (3). 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会求有理函数的不定 积分
第五章:定积分20一30分值 1、考试内容:定积分概念、性质,积分变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广义积分,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面积、弧长、平行截面 面积已知的主体的体积)。定积分的元素法:平面曲线的弧长: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 2、考试要求: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理解变上限的定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熟悉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 (③).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曲线的弧长,会利用定积分求解 一些简单的物理和经济应用问题: (④).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广义积分的基本方法。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一、填空题:20%,二、选择填空题20%, 三、计算或解答:54~56%, 四、证明题4一6%.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3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 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考勤(占总成绩的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医用高等数学》廖新元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复且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2、主要参考书: [山《医用高等数学》吴赣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三次印刷。 2)《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执笔人:王红勇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8 第五章:定积分 20~30 分值 1、考试内容:定积分概念、性质,积分变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广义积分,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面积、弧长、平行截面 面积已知的主体的体积)。定积分的元素法;平面曲线的弧长;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 2、考试要求 : (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 理解变上限的定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熟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3). 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曲线的弧长,会利用定积分求解 一些简单的物理和经济应用问题; (4). 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广义积分的基本方法。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100 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一、填空题:20%, 二、选择填空题 20%, 三、计算或解答:54~56%, 四、证明题 4~6%。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 3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 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 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考勤(占总成绩的 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医用高等数学》廖新元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3 月 2、主要参考书: [1] 《医用高等数学》吴赣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9 月第三次印刷。 [2]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执笔人:王红勇 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无机化学D》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D 课程编号:130805048 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 先修课程:具备高中数理化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能力要求第1、6条的达成。《无机化学D》是高等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必修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为后继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上述各类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溶液、电解质及离子平衡、化学热力学、氧化还原、化学 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关系、物质结构理论、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及有关计算 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中s、Pp、d、f各区中重要元素的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 化学问题、独立进行化学计算和无机化学实验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打 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无机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 使学生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液的性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及有关计算、化学平衡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 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溶液与胶体 1.基本内容: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依数性,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胶体溶液 9
9 《无机化学 D》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D 课程编号:130805048 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 先修课程:具备高中数理化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能力要求第 1、6 条的达成。《无机化学 D》是高等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必修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为后继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上述各类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溶液、电解质及离子平衡、化学热力学、氧化还原、化学 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关系、物质结构理论、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及有关计算 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中 s、p、d、f 各区中重要元素的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 化学问题、独立进行化学计算和无机化学实验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打 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无机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 使学生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溶液的性质、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及有关计算、化学平衡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 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溶液与胶体 1. 基本内容: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依数性,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胶体溶液
2.散学基本要求: 掌握溶液组成标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和相互换算,稀溶液依数性的概念、有关计算、应用及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悉溶胶的基本性质, 了解大分子溶液和凝胶的基本性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渗透压),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溶胶的性质、胶团的结构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1.基本内容: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酸碱理论,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熟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概念及有关计算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酸碱质子理论及其应用: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有关pH的计算。 难点:强电解质的溶液理论:两性物质pH的计算。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 1.基本内容 溶度积常数,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及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0
10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溶液组成标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和相互换算,稀溶液依数性的概念、有关计算、应用及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悉溶胶的基本性质。 了解大分子溶液和凝胶的基本性质。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渗透压),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溶胶的性质、胶团的结构 难点: 稀溶液的依数性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1. 基本内容: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酸碱理论,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 熟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概念及有关计算。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酸碱质子理论及其应用;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有关 pH 的计算。 难点: 强电解质的溶液理论;两性物质 pH 的计算。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 1. 基本内容: 溶度积常数,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及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