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 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 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莤。(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 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 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 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 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 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 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 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 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 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 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梄宿的乌鹊,玉露冷 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 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 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 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 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 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 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 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 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 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 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 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 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9.长、畏(2 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 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 分)“畏”是说害怕听到 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 在外的痛楚。(2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 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 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 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 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 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 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 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 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 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 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 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 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 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 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 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 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 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 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 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5 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 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 分)借感叹牛
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 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 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 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 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 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 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 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 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 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 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 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 【鉴赏资料】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 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 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 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 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 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 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 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 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 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 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 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 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 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 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 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 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 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 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 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
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 分)也有对 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 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 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 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 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 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 发自己的离愁。(3 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 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 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 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 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 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 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 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 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 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 1 分。1、2、3 点每点 3 分;4-5 点每点 2 分。) 【鉴赏资料】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 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 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 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 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 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 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 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 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 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 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 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 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 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 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 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 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 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 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 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
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 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 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 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 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 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 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 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①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 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8.(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 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 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 “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9.(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 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 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 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 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 分) 【鉴赏】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 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 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
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 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 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 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 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 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 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 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满江红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 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 分) 8.(5 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 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 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 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 分) “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 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 分) 9.(6 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 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 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 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 分)下片写桐江雾浓 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 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 分) 【鉴赏】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 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 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
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 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 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 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 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 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 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 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 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 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 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 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 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 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 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 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 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 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 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 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 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 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 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 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 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髙手。 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晩舟等景物;描绘了 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6分)
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 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 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 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 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 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 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 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 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 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 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 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 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 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 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 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 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 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 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 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 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 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 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 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 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 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 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6 分)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 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 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 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泂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 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泂庭》词, 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 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 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 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 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晩波平”,是官 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船头所插旌旗上的 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晩水波平静的景象,唯 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 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 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 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 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 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 “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 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 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 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 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 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 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 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 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 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比喻思想感情分析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 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 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 1168 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 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 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 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 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 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 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 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 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 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 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 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 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 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 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 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 “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 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 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 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 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 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 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 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 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 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8—9 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