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 语文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的对应的答题区域 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曲”包括元曲杂剧和元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 “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 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 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 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 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 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 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 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 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 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 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 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 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 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 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了一些杂剧创 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 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做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 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 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 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 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 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017 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 语 文 ★ 祝考试顺利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的对应的答题区域 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元曲”包括元曲杂剧和元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 “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 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 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 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 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 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 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 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 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 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 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 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 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 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 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了一些杂剧创 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 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做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 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 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 色彩。 80 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 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 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 80 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
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 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 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做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备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 逢其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 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 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 果真属于“俗文学”吗?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 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 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元曲研究不能 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 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 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选自《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1.下列有关“元曲”的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元散曲两部分组成的。但实际上,杂剧与 散曲(所谓“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 B.按照通常理解,元杂剧属于“戏剧”,而元散曲则属于“诗”。而有些套曲 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还有待探讨。 C.《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等便成了杂剧,这说明杂剧和散曲二者 的区别不大,不能简单地归为戏剧和诗 D.杂剧和散曲的两分法是很不科学的,这给我们深刻地理解元曲带来了一定的 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元曲进行分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不能说明元杂剧创作的真实情况,而朱有燉杂剧由 于追求“金元风范”,故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 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存在着步入认识误区的危险。 C.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 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同意这一观点, 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同一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一折。二者 区别在于杂剧为代言,套数为自叙 B.《脉望馆钞》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研究,原因在于 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戏曲文物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有的研究者习惯于因循已有的思路, 忽略戏曲文物研究直接就做出结论。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受到高度评价;但它究竟属于“雅文学”还 是“俗文学”,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 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 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做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备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 逢其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 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 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 果真属于“俗文学”吗?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 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 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元曲研究不能 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 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 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选自《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1.下列有关“元曲”的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元散曲两部分组成的。但实际上,杂剧与 散曲(所谓“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 B.按照通常理解,元杂剧属于“戏剧”,而元散曲则属于“诗”。而有些套曲 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还有待探讨。 C.《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等便成了杂剧,这说明杂剧和散曲二者 的区别不大,不能简单地归为戏剧和诗。 D.杂剧和散曲的两分法是很不科学的,这给我们深刻地理解元曲带来了一定的 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元曲进行分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不能说明元杂剧创作的真实情况,而朱有燉杂剧由 于追求“金元风范”,故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 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存在着步入认识误区的危险。 C.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 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同意这一观点, 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国维认为同一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一折。二者 区别在于杂剧为代言,套数为自叙。 B.《脉望馆钞》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研究,原因在于 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戏曲文物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有的研究者习惯于因循已有的思路, 忽略戏曲文物研究直接就做出结论。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受到高度评价;但它究竟属于“雅文学”还 是“俗文学”,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收条 李立泰 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奶奶为缴党费犯愁。缴啥啊?别说钱,连一点值钱的东西 也找不到了。虽然半年党费仅六分钱!区委同志讲,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有 的东西可直接上缴区里 奶奶入党是拼出来的。爷爷的抗日武装被围,爷爷被鬼子杀害。奶奶擦干眼泪, 忘我地工作来排遣痛苦。她救治过多名伤员,特别是救活了重伤员桑谷华。奶奶 把情报藏到纂儿里,背着草篮子,顺马颊河大堤树丛走,累得浑身大汘,把褂子都 湿透了,及时把情报送到县大队。天黑前她还要背着一篮子草回家。奶奶小脚疼 得进家就累瘫了。她积极组织妇救会员做军鞋,带头交军粮……区委批准奶奶为 党员。 晚上奶奶去村支书家开会。晚饭奶奶吃得潦草,刷完锅,洗脸梳头。镜子里的奶 奶是漂亮人儿。奶奶身材适中,秀发髙耸,大香蕉簪儿梳在脑后。中式裤子,大 襟褂子,可身。奶奶眼不大,可亮,眼珠黢黑,放光。她的妯娌、姐妺们夸奶奶 好看,好看到眼上了! 奶奶走黑影拐俩胡同,到支书家。一进屋,奶奶感觉今晚开会不同往常,气氛严 肃,且有区委的同志在场,还跟奶奶握手。一贯好抽烟的支书,这次没叼烟袋。 村支书对奶奶说:“你的入党申请,批准了。”奶奶心里一阵激动,脸立马红了 说:“我合格吗?”“合格。但是,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继续努力,起先锋 模范作用。”奶奶点头,记到心里。区组委说:“欢迎你,李王氏同志。” 支书把党旗挂墙上,奶奶看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宣誓。奶奶站在组委一侧, 面对党旗,重复的句句誓词铿锵有力:“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纪律 严守党的秘密,按时缴纳党费,积极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 为党献出一切,永不叛党!”小小棉油灯,如豆的灯火,照得几人影影绰绰。但 鲜艳的党旗映红了脸,照亮了心。会场虽小,意义重大。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起点就在那间小屋 奶奶说:“解放后参加那么多次市县的党代会、妇代会、积代会,都没我入党的 会刻骨铭心。我是党的人!俺听党的话!不折不扣按党说的做!绝不讨价还价。 每月一分钱党费,一年一毛二。若放到今天一毛二还叫钱吗?地上丢一毛钱甚至 元钱,年轻人懒得下腰去捡。可当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年未雨,旱得冒烟,赤地千里。人们成群结队地逃荒要饭,拆房卖屋,卖儿卖 女。村庄荒芜,兔狐出没,饿殍遍野,荒凉凄惨。兵荒马乱,日伪顽杂抢粮,已 没可抢之粮。看见烟囪冒烟,闯进家去就掀锅,菜窝窝抓起来就吃。 县委指示,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共度灾荒 奶奶思忖,区队战士吃饭也成难题,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饿着肚子打鬼子,那 怎么行啊?奶奶抬头看院里的大榆树。春天吃了它一串串榆钱儿,分期分批地撸 榆钱儿,吃了将近月余。现在榆叶碧绿,奶奶还没舍得吃它。当时就想着榆叶派 上用场 奶奶叫父亲爬树,捋榆树叶。父亲捋一篮子榆叶,放下来。叔叔抓榆叶就往嘴里 塞,奶奶叫他别吃。叔叔“哇”地哭起来:“我饿,我饿。”奶奶眼里含泪, “小儿不哭,我蒸菜给你吃。” 父亲多想吃把榆叶啊,鲜嫩的榆叶在手里过了一遍,也没敢尝尝。奶奶蒸了一锅 榆叶窝窝,那点儿可怜的高粱面,几乎蒸不成个儿。给父亲、叔叔蒸了几个野菜 杏叶团子,奶奶实在蒸不成窝窝了,就团揉团揉放到锅里
收条 李立泰 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奶奶为缴党费犯愁。缴啥啊?别说钱,连一点值钱的东西 也找不到了。虽然半年党费仅六分钱!区委同志讲,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有 的东西可直接上缴区里。 奶奶入党是拼出来的。爷爷的抗日武装被围,爷爷被鬼子杀害。奶奶擦干眼泪, 忘我地工作来排遣痛苦。她救治过多名伤员,特别是救活了重伤员桑谷华。奶奶 把情报藏到纂儿里,背着草篮子,顺马颊河大堤树丛走,累得浑身大汗,把褂子都 湿透了,及时把情报送到县大队。天黑前她还要背着一篮子草回家。奶奶小脚疼 得进家就累瘫了。她积极组织妇救会员做军鞋,带头交军粮……区委批准奶奶为 党员。 晚上奶奶去村支书家开会。晚饭奶奶吃得潦草,刷完锅,洗脸梳头。镜子里的奶 奶是漂亮人儿。奶奶身材适中,秀发高耸,大香蕉簪儿梳在脑后。中式裤子,大 襟褂子,可身。奶奶眼不大,可亮,眼珠黢黑,放光。她的妯娌、姐妹们夸奶奶 好看,好看到眼上了! 奶奶走黑影拐俩胡同,到支书家。一进屋,奶奶感觉今晚开会不同往常,气氛严 肃,且有区委的同志在场,还跟奶奶握手。一贯好抽烟的支书,这次没叼烟袋。 村支书对奶奶说:“你的入党申请,批准了。”奶奶心里一阵激动,脸立马红了, 说: “我合格吗?”“合格。但是,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继续努力,起先锋 模范作用。”奶奶点头,记到心里。区组委说: “欢迎你,李王氏同志。” 支书把党旗挂墙上,奶奶看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宣誓。奶奶站在组委一侧, 面对党旗,重复的句句誓词铿锵有力:“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纪律, 严守党的秘密,按时缴纳党费,积极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 为党献出一切,永不叛党!”小小棉油灯,如豆的灯火,照得几人影影绰绰。但 鲜艳的党旗映红了脸,照亮了心。会场虽小,意义重大。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起点就在那间小屋。 奶奶说:“解放后参加那么多次市县的党代会、妇代会、积代会,都没我入党的 会刻骨铭心。我是党的人!俺听党的话!不折不扣按党说的做!绝不讨价还价。” 每月一分钱党费,一年一毛二。若放到今天一毛二还叫钱吗?地上丢一毛钱甚至 一元钱,年轻人懒得下腰去捡。可当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年未雨,旱得冒烟,赤地千里。人们成群结队地逃荒要饭,拆房卖屋,卖儿卖 女。村庄荒芜,兔狐出没,饿殍遍野,荒凉凄惨。兵荒马乱,日伪顽杂抢粮,已 没可抢之粮。看见烟囱冒烟,闯进家去就掀锅,菜窝窝抓起来就吃。 县委指示,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共度灾荒。 奶奶思忖,区队战士吃饭也成难题,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饿着肚子打鬼子,那 怎么行啊?奶奶抬头看院里的大榆树。春天吃了它一串串榆钱儿,分期分批地撸 榆钱儿,吃了将近月余。现在榆叶碧绿,奶奶还没舍得吃它。当时就想着榆叶派 上用场。 奶奶叫父亲爬树,捋榆树叶。父亲捋一篮子榆叶,放下来。叔叔抓榆叶就往嘴里 塞,奶奶叫他别吃。叔叔“哇”地哭起来:“我饿,我饿。”奶奶眼里含泪,说: “小儿不哭,我蒸菜给你吃。” 父亲多想吃把榆叶啊,鲜嫩的榆叶在手里过了一遍,也没敢尝尝。奶奶蒸了一锅 榆叶窝窝,那点儿可怜的高粱面,几乎蒸不成个儿。给父亲、叔叔蒸了几个野菜 杏叶团子,奶奶实在蒸不成窝窝了,就团揉团揉放到锅里
榆叶窝窝熟了,锅上冒出香甜的热气。叔叔瞪着大眼看锅,他们瘦得皮包骨头, 根筋挑着头。出锅了,绿绿的榆叶窝窝,香啊,热气扑脸。 村支书批准奶奶把一锅榆叶窝窝作为党费上缴。奶奶提起榆叶窝窝走时,叔叔又 哭了。奶奶想放下一个给父亲和叔叔吃,可是战士也在饿肚子,吃一个也凑不够 整数了!她心一横,坚决地走出家门。 直到解放,奶奶还保存着当年李区长写的收条。在全市“纪念建党90周年图 片巡回展”中的“难忘的岁月”展室,我看到了皱巴巴烂乎乎的(放大若干倍) 奶奶的党费收条。 收条 今收到豆腐梁村李王氏今年全年党费,一锅髙粱榆叶窝窝。 区长:李善亭 九四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 选自《小小说》2017年5月版,略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很讲究前后情节的铺垫和照应,开篇写“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为 后文奶奶用高粱榆叶窝窝作为党费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干旱、逃荒、村庄荒芜、兵荒马乱等艰苦的生活环 境,主要是为了衬托“我”的奶奶的形象的伟大 C.小说善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奶奶提起榆钱窝窝走时”“想放下 一个”“她心一横”,表现奶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D.小说以奶奶缴党费为主要线索,这样安排有利于组织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并能凸显奶奶形象。 5.小说是如何叙述奶奶入党的情节的?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5分) 6.有人说李区长写的收条应该放在开头。你认为放在开头好,还是结尾好?请 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把精力转移到凭智力取胜的活动中去,这使我从小养成一种极强烈的争强好胜 的性格 我的父母并没有教过我们下围棋,但我们经常看他们下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 看会了。大概是在我9岁时,我和弟弟继波便常常学着大人的样子下起来。那段 时期,我下围棋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我10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宫有一个少年围棋训练班,张福田先生在那里当辅导 员。张先生是当时的棋坛名手,他在围棋教学上颇有独到之处,不仅是我,北京 现在的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也都多多少少地受过他的教益。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我在日本参加了一个世界桥牌综合锦标赛的选拔赛, 赛后喝酒时,沈君山说起桥牌的事,我一听桥牌就来了劲儿,借着酒兴跟他们猛 吹我们是如何如何拿到冠军的。这时我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冷不丁给 我来了一句“搏二兔,不得一兔”,意思是批评我在桥牌上花费的精力太多,势
榆叶窝窝熟了,锅上冒出香甜的热气。叔叔瞪着大眼看锅,他们瘦得皮包骨头, 三根筋挑着头。出锅了,绿绿的榆叶窝窝,香啊,热气扑脸。 村支书批准奶奶把一锅榆叶窝窝作为党费上缴。奶奶提起榆叶窝窝走时,叔叔又 哭了。奶奶想放下一个给父亲和叔叔吃,可是战士也在饿肚子,吃一个也凑不够 整数了!她心一横,坚决地走出家门。 一直到解放,奶奶还保存着当年李区长写的收条。在全市“纪念建党 90 周年图 片巡回展”中的“难忘的岁月”展室,我看到了皱巴巴烂乎乎的(放大若干倍) 奶奶的党费收条。 收 条 今收到豆腐梁村李王氏今年全年党费,一锅高粱榆叶窝窝。 区长:李善亭 一九四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 (选自《小小说》2017 年 5 月版,略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很讲究前后情节的铺垫和照应,开篇写“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为 后文奶奶用高粱榆叶窝窝作为党费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干旱、逃荒、村庄荒芜、兵荒马乱等艰苦的生活环 境,主要是为了衬托“我”的奶奶的形象的伟大。 C.小说善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奶奶提起榆钱窝窝走时”“想放下 一个”“她心一横”,表现奶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D.小说以奶奶缴党费为主要线索,这样安排有利于组织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并能凸显奶奶形象。 5.小说是如何叙述奶奶入党的情节的?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5 分) 6.有人说李区长写的收条应该放在开头。你认为放在开头好,还是结尾好?请 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把精力转移到凭智力取胜的活动中去,这使我从小养成一种极强烈的争强好胜 的性格。 我的父母并没有教过我们下围棋,但我们经常看他们下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 看会了。大概是在我 9 岁时,我和弟弟继波便常常学着大人的样子下起来。那段 时期,我下围棋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我 10 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宫有一个少年围棋训练班,张福田先生在那里当辅导 员。张先生是当时的棋坛名手,他在围棋教学上颇有独到之处,不仅是我,北京 现在的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也都多多少少地受过他的教益。 我印象最深的是 1988 年,我在日本参加了一个世界桥牌综合锦标赛的选拔赛, 赛后喝酒时,沈君山说起桥牌的事,我一听桥牌就来了劲儿,借着酒兴跟他们猛 吹我们是如何如何拿到冠军的。这时我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冷不丁给 我来了一句“搏二兔,不得一兔”,意思是批评我在桥牌上花费的精力太多,势
必会影响围棋。我口若悬河,正说在兴头上,一下子就呆了。我当时确实狼狈至 极,着实让吴清源先生给教育了一下。 在青少年时期,我从来没敢想过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位全国冠军,因为我觉得那些 冠军们都是才华出众、高不可攀的人物。但自从参加集训队之后,不知从什么时 候开始,我已把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对局胜率的提高 这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7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 会 当时舆论界一致认为,冠军将在陈祖德和我之间产生,但一想到要和他进行一番 生死搏斗,我就有些心惊胆战。陈祖德曾三次荣获全国冠军,又是第一个战胜日 本九段的中国棋手,1974年我就惨败在他的手下。没有和陈祖德比赛过的人, 是很难想象他在棋盘上那种咄咄逼人的威势是如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9月23日晚上,未能进入决赛的棋手全都出去尽情玩耍,而我一想到明天的激 战,心里就一阵阵发慌。这和一年前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想到此,我悚然一惊, 去年那令人痛苦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吗?我马上鼓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 时。”一年来的苦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即使输了也要拼得“壮烈”一些。这 样一想,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9月24日,景山公园的围棋比赛大厅里,坐在我对面的陈祖德久久地注视着棋 枰,然后轻轻地揿下按钮,使比赛计时钟停止了走动一一这是棋手认输的表示。 我顿时感到一股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 员递过来的对局记录上签名时,我的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 连腿都发软了。这就是我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我又 战胜赵之云、王汝南,以十四连胜的战绩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的冠军 这是我获得的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获得冠军,当然高兴万分,然而夺 取冠军的艰难征途,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棋艺未精,只不过是运气好而 (选自《聂卫平:围棋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的围棋发展史上,聂卫平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聂卫平是第一个完全 由中国本土培育出来,而在较长时期的比赛中连续地击败了日本最强棋士的第 人。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取得的十一连胜对中国围棋的振兴起了重要作 用,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 也不屑走“俗手”“愚形”,在重额奖金面前,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京 江晚报》) ②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对弈过程为博弈,企业之间竞争也是博弈。围棋讲究布 局,洪荒之始一子一方天地,企业布局亦然;围棋决胜中盘,企业经营相互角力, 棋错一步,满盘皆输;围棋注重官子,企业成败在于大局,也在于细节。(转自 “聂卫平的微博”) 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聂卫平的围棋启蒙老师是棋坛名手张福田先生,围棋高手程晓流、谭炎午 吴玉林等,都受到过张先生的教益 B.聂卫平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曾当面教育他要专心于围棋,这对他 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会影响围棋。我口若悬河,正说在兴头上,一下子就呆了。我当时确实狼狈至 极,着实让吴清源先生给教育了一下。 在青少年时期,我从来没敢想过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位全国冠军,因为我觉得那些 冠军们都是才华出众、高不可攀的人物。但自从参加集训队之后,不知从什么时 候开始,我已把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对局胜率的提高, 这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75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 会。 当时舆论界一致认为,冠军将在陈祖德和我之间产生,但一想到要和他进行一番 生死搏斗,我就有些心惊胆战。陈祖德曾三次荣获全国冠军,又是第一个战胜日 本九段的中国棋手,1974 年我就惨败在他的手下。没有和陈祖德比赛过的人, 是很难想象他在棋盘上那种咄咄逼人的威势是如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9 月 23 日晚上,未能进入决赛的棋手全都出去尽情玩耍,而我一想到明天的激 战,心里就一阵阵发慌。这和一年前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想到此,我悚然一惊, 去年那令人痛苦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吗?我马上鼓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 时。”一年来的苦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即使输了也要拼得“壮烈”一些。这 样一想,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9 月 24 日,景山公园的围棋比赛大厅里,坐在我对面的陈祖德久久地注视着棋 枰,然后轻轻地揿下按钮,使比赛计时钟停止了走动——这是棋手认输的表示。 我顿时感到一股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 员递过来的对局记录上签名时,我的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 连腿都发软了。这就是我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我又 战胜赵之云、王汝南,以十四连胜的战绩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的冠军, 这是我获得的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获得冠军,当然高兴万分,然而夺 取冠军的艰难征途,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棋艺未精,只不过是运气好而 已。 (选自《聂卫平:围棋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的围棋发展史上,聂卫平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聂卫平是第一个完全 由中国本土培育出来,而在较长时期的比赛中连续地击败了日本最强棋士的第一 人。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取得的十一连胜对中国围棋的振兴起了重要作 用,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 也不屑走“俗手”“愚形”,在重额奖金面前,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京 江晚报》) ②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对弈过程为博弈,企业之间竞争也是博弈。围棋讲究布 局,洪荒之始一子一方天地,企业布局亦然;围棋决胜中盘,企业经营相互角力, 棋错一步,满盘皆输;围棋注重官子,企业成败在于大局,也在于细节。(转自 “聂卫平的微博”) 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聂卫平的围棋启蒙老师是棋坛名手张福田先生,围棋高手程晓流、谭炎午、 吴玉林等,都受到过张先生的教益。 B.聂卫平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曾当面教育他要专心于围棋,这对他 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