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2019年12月7日) (株洲二中·浏阳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株洲四中·九方中学·醴陵一 中联合命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 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 “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 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 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 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 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 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 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 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 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 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 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 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 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 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 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 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 “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 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 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 “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 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 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
湖南省湘东七校 2019 年下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2019 年 12 月 7 日) (株洲二中·浏阳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株洲四中·九方中学·醴陵一 中联合命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 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 “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 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 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 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 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 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 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 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 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 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 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 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 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 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 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 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 “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 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 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 “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 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 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 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 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 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 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 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 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 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 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 月指卯,为建卯之月。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 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 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 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鸟窝 刘黎莹 十几年前,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扑扑棱棱一头扎进了我的耳朵。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栖息在我的脑海。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听: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 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 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 出一声惊叫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 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 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 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 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 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 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 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 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 月指卯,为建卯之月。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 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 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 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鸟窝 刘黎莹 十几年前,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扑扑棱棱一头扎进了我的耳朵。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栖息在我的脑海。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听: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 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 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 出一声惊叫!
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 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 进了工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 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 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 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 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 子的话,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晩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 木头工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 工具箱的缝隙中,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 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 话有些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 10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 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 着那枚丢失了10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子……上树上掏 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 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 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 到了鸟窝里!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 好的,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一一我 表妹就在他买戒指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妺悄悄在远处看过琛 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 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 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5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枫不想让好 同学在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 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 进了工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 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 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 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 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 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 子的话,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一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晚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 木头工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 工具箱的缝隙中,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 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 话有些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 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 10 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 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 着那枚丢失了 10 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子……上树上掏 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 ——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 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 到了鸟窝里!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 好的,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我 表妹就在他买戒指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 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 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 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5 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枫不想让好 同学在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 枫感觉到,琛的手 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所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 才确认朋友不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是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晶重新发现戒指, 第三次是枫听到全部真相,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 的消失与戒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8.小说结尾写道“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请分 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9.短篇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 说的叙事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3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 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 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 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 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 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 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 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 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 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 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 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 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 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 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 于诸侯 B.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 枫感觉到,琛的手 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所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 才确认朋友不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是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晶重新发现戒指, 第三次是枫听到全部真相,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 的消失与戒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8.小说结尾写道“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请分 析这句话的含意。(6 分) 9.短篇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 说的叙事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13 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 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 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 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 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 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 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 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 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 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 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 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 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 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 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 于诸侯 B.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C.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 名于诸侯 D.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骖,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B.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可引申为捆绑,在文中意为“囚禁”。 C.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桓公,指齐桓公,他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怀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辅佐了齐国的几代国君,节约俭朴,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 廷上,他也能危言危行,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曾经被囚禁,晏子解开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他却请求与晏子绝交,因为他认为晏子不了解自己。 C.晏子车夫的妻子要求离婚,原因是晏子身居宰相之位却有甘居人下的态度,而 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个车夫,却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D.司马迁认为晏子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 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5分)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髙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 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 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 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 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 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 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C.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 名于诸侯 D.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左骖,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B.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可引申为捆绑,在文中意为“囚禁”。 C.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D.桓公,指齐桓公,他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怀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晏子辅佐了齐国的几代国君,节约俭朴,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 廷上,他也能危言危行,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曾经被囚禁,晏子解开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他却请求与晏子绝交,因为他认为晏子不了解自己。 C.晏子车夫的妻子要求离婚,原因是晏子身居宰相之位却有甘居人下的态度,而 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个车夫,却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D.司马迁认为晏子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 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5 分)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 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 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 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 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 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 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