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朱香梅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 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鷹(zhi)、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 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 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 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 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 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 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 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 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
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 2015-2016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朱香梅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 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 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 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 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 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 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 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 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 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赋 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髙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对竹的“高节”“坚贞”大加赞赏,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 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晚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牢固的 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 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傲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 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 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 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 御史劾罢之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赋 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对竹的“高节”“坚贞”大加赞赏,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 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晚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牢固的 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 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傲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 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 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 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 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 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 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 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 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 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 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 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 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 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 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 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 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3分)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4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枹①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 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 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 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 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 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 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 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 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 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 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 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 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 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3 分)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4 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捩枹( lieduo):扭转船舵。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阙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着怎样的艺术效 果?(5分) 9、词的下阙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 畅享自然风景的闲适之情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特征,被 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卖白菜 莫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 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 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 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 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 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 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 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 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 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 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 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 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 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 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 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 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 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 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 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 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 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阙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着怎样的艺术效 果?(5 分) 9、词的下阙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 畅享自然风景的闲适之情。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特征,被 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卖白菜 莫 言 我 12 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 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 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 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 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 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 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 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 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 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 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 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 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 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 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 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 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 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 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 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 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 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
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 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 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 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 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 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 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 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 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 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 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 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 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 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 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 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唸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 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B.“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 “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C.“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 养较高的人。 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 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 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 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 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 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 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 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 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 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 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 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 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 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 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 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 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 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B.“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 “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C.“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 养较高的人。 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 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