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 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每对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辟谣/精辟犄角掎角之势丞待解决/岌岌可危 B.殉职/徇私蹊跷/独辟蹊径量入为出/质量并重 C.暗哑谙熟角色/崭露头角载入史册/载人航天 D.剽悍/骠勇混蛋羼浑水摸鱼重在参与/与人为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委曲 通讯社 寥若晨星事实盛于雄辩 B.杀戳 综合症 娇揉造作 可望而不可即 装潢 飨读者 毁家纾难化干戈为玉帛 D.和蔼 编者按 雪中送碳 水至清则无鱼 3.下列加点词语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世界 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召开的,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B.夏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认为:“择校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从小耳濡目染这 样的事,他们将来人用怎样的方式为人处世?
湖南省湘潭市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各项中,每对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 A.辟谣/精辟 犄角/掎角之势 丞待解决/岌岌可危 B.殉职/徇私 蹊跷/独辟蹊径 量入为出/质量并重 C.暗哑/谙熟 角色/崭露头角 载入史册/载人航天 D.剽悍/骠勇 混蛋/浑水摸鱼 重在参与/与人为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委曲 通讯社 寥若晨星 事实盛于雄辩 B.杀戳 综合症 娇揉造作 可望而不可即 C.装潢 飨读者 毁家纾难 化干戈为玉帛 D.和蔼 编者按 雪中送碳 水至清则无鱼 3.下列加点词语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世界 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召开的,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B.夏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认为:“择校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从小耳濡目染这 样的事,他们将来人用怎样的方式为人处世?
C.市民们惊喜地发现,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对老百姓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他们在执法 时总是先付这一笑,这让他们的工作更多地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 D.林清玄于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 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白雪少年》等文集 接连问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说,美国尽管是这场全球金融地震的源头,但各国需共同努力, 而不是寻找指责的对象。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 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机的物种 C.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一年多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 级以上地震能力的教学楼相继竣工,为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D.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就不易广泛流传,国为小说创作,尤其是神话创作,能不 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 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C.市民们惊喜地发现,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对老百姓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他们在执法 时总是先付这一笑,这让他们的工作更多地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 D.林清玄于 1953 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17 岁开始发表作品,20 岁出版第一本书《莲 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白雪少年》等文集 接连问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说,美国尽管是这场全球金融地震的源头,但各国需共同努力, 而不是寻找指责的对象。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 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机的物种。 C.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一年多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 8 级以上地震能力的教学楼相继竣工,为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D.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就不易广泛流传,国为小说创作,尤其是神话创作,能不 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 加以改造, 。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④②⑤③①B.③①⑤②④C.②①③⑤④D.①⑤③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6-9小题12分,10小题10分,共22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 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 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 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A)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 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 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 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 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 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C)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 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 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谦词,不译) B.以当虎狼之强秦(充当)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 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6~9 小题 12 分,10 小题 10 分,共 22 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 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 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 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A)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 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 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 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 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 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C)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 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 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窃怪天下之诸侯(谦词,不译 ) B.以当虎狼之强秦(充当)
C.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惑)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B.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8.用“P给上面选文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文段断句。(3分) 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都过分依附秦国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 佐当寇之韩、魏。” 10.把文中画线的A、B、C三句翻译与现代汉语。(10分) 、古诗文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C.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惑)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B.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8.用“/”给上面选文第 1 自然段中划线的文段断句。(3 分) 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都过分依附秦国。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 佐当寇之韩、魏。” 10.把文中画线的 A、B、C 三句翻译与现代汉语 。(10 分) 三、古诗文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 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边际流。 [注]罟(gu)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注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4分) 12.古诗默写(6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来源学科网ZXXK]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边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注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2)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4 分) 12.古诗默写(6 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来源:学科网 ZXXK]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