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高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 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2)(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的感情和不朽 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 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 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福建卷)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 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 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 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 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 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
【答案】(I)(2 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 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2 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 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 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 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福建卷)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12 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 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 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 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 18 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 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 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
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 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 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 落,硕土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 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 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 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 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 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 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 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 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 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 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 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攴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
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 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 “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 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 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 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 140 字发起的 “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 3 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 亿人 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 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 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 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 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 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 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 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
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 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 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 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 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解析】根据第⑧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 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这一说 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C 11、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井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中第①段就明确了普通人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②④⑤⑥段是把 普通人具体化,第⑦段对上述普通人作抽象与概括:“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 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把这句 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是答案。 【答案】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12、“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本文的论述对象是“最普通的人”,“寻常的人生”指的就是这些“最 普通的人”人生。作为普通人有物质和精神追求两方面,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普通
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 2012 年 1 月 1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 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 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 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 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解析】根据第⑧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 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这一说 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C 11、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 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中第①段就明确了普通人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②④⑤⑥段是把 普通人具体化,第⑦段对上述普通人作抽象与概括:“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 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把这句 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是答案。 【答案】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12、“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 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本文的论述对象是“最普通的人”,“寻常的人生”指的就是这些“最 普通的人”人生。作为普通人有物质和精神追求两方面,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普通
人精神追求的一面。明白所谓“向度”其实就是指人生追求,本题第一二问不难 解答。第三问实际是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要求归纳中心思 想,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最后一段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 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 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 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 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 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 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 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 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 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 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 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
人精神追求的一面。明白所谓“向度”其实就是指人生追求,本题第一二问不难 解答。第三问实际是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要求归纳中心思 想,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最后一段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 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 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 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l5 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 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 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 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 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 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 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 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 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 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 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 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 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亳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 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 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 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 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 会相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 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岀嫉恨来。他 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 台,一命呜呼
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 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 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 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 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 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 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 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 会相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 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 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 台,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