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循环机能 6 2 第五章 呼吸机能 4 2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4 第七章 肾脏功能 4 第八章 感觉机能 3 第九章 运动技能 4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2 2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3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2 合计 48 16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40%)+末考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课堂考勤(10%)+作业 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 理论测试以笔试为主:技能测验结合平时实验课情况以实验报告为主。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们《运动生理学》第1版,王瑞元、苏全生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2]《运动生理学》第3版,邓淑勋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5年; [3]《生理学》第4版,张镜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4]《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编写组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 [5]《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年。 (撰稿人:秦素荣、陈乐琴审核人:郭丽娟审定人:李吉慧) 18
18 第四章 循环机能 6 2 第五章 呼吸机能 4 2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4 第七章 肾脏功能 4 第八章 感觉机能 4 3 第九章 运动技能 4 第十 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4 4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2 2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4 3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2 合计 48 16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40%)+末考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课堂考勤(10%)+作业 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 理论测试以笔试为主;技能测验结合平时实验课情况以实验报告为主。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第 1 版,王瑞元、苏全生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 [2]《运动生理学》第 3 版,邓淑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3]《 生理学》第 4 版,张镜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年; [4]《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编写组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年; [5]《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年。 (撰稿人:秦素荣、陈乐琴 审核人:郭丽娟 审定人:李吉慧)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所属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16学时0.5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一些生理学指标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并验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具 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 练,以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教学要求 运动生理是我院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 课程,阐述运动生理学教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使学生学会实验设计、能测定一些常用指标和撰写实验报告,同时结合运动实践介绍一些简 易可操作性的实验及方法。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如遇到仪器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 以便修理或更换,不要自行修理和拆卸。 (五)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电器设备注意安全。 (六)本组同学应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项工作轮流担任,使每人都有学习各项操作 的机会,认真作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全部电源。 (八)认真整理实验记录,作出实验结论,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其中包括实验考勤,操作技能,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安静与运动后心率、血压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人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观察运动对心率和 动脉血压的影响。 (4)主要仪器:听诊器、书拍器、心率遥测仪、秒表、洒精棉球、血压计等。 (5)主要原理: ①心率测定原理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心音听诊法、指触法和心率遥测法。心脏在活动 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量出心 率,此为心率直接测量法。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舒缩会引起动脉血管内的压力产生 周期性波动,导致管壁发生搏动,并能以波的形式沿管壁向外周传播,且以心脏活动的周期 一致。故用手指触摸到的身体浅表部位动脉搏动速率,通常可以间接代表心率,此为心率的 间接测量法。心率遥测法则是根据心脏活动时的电变化而采集心率的。心脏兴奋时的电变化 传至体表,表面电极将心电信号接收后送人发射机,经接收机接收后显示。 ②动脉血压测定原理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 0
19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所属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16 学时 0.5 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一些生理学指标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并验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具 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 练,以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教学要求 运动生理是我院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 课程,阐述运动生理学教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使学生学会实验设计、能测定一些常用指标和撰写实验报告,同时结合运动实践介绍一些简 易可操作性的实验及方法。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如遇到仪器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 以便修理或更换,不要自行修理和拆卸。 (五)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电器设备注意安全。 (六)本组同学应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项工作轮流担任,使每人都有学习各项操作 的机会,认真作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全部电源。 (八)认真整理实验记录,作出实验结论,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其中包括实验考勤,操作技能,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安静与运动后心率、血压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人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观察运动对心率和 动脉血压的影响。 (4)主要仪器:听诊器、书拍器、心率遥测仪、秒表、洒精棉球、血压计等。 (5)主要原理: ①心率测定原理 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心音听诊法、指触法和心率遥测法。心脏在活动 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量出心 率,此为心率直接测量法。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舒缩会引起动脉血管内的压力产生 周期性波动,导致管壁发生搏动,并能以波的形式沿管壁向外周传播,且以心脏活动的周期 一致。故用手指触摸到的身体浅表部位动脉搏动速率,通常可以间接代表心率,此为心率的 间接测量法。心率遥测法则是根据心脏活动时的电变化而采集心率的。心脏兴奋时的电变化 传至体表,表面电极将心电信号接收后送人发射机,经接收机接收后显示。 ②动脉血压测定原理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
压计的压脉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通常血液在血 管内流动时没有声音,但如果血液流经狭窄处形成涡流,则发出声音。当缠于上臂的压脉带 内充气后压力超过肱动脉收缩压时,肱动脉内的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用听诊器在其远端听 不到声音。徐徐放气,降低压脉带内的压力,当压脉带内压力低于肱动脉收缩压而高于舒张 压,血液将断续流过肱动脉而产生声音,在肱动脉远端能听到动脉音。继续放气,当压脉带 内压力等于舒张压时,血流由断续流动变为连续流动,声音突然由强变弱并消失。因此, 从无声音到刚刚听见的第1个动脉音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动脉音突然变弱时的外 加压力相当于舒米压。 实验项目(二):肺通气功能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 (4)主要仪器:电子肺活量计或肺活量计、肺量计、橡皮吹嘴、鼻夹、消毒棉球、1% 过氧乙酸液。 (5)主要原理: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实现机 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大气进行通气活动。通过肺量计测定人体肺 容量和肺通气量来评定肺的通气功能。 实验项目(三):视力、视野的测评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视力(视敏度)、视野及眼肌平衡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4)主要仪器:国际标准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棍、米尺、视野计、各色视标、视野 图表、铅笔、眼肌平衡测定器(包括立杆)等 (5)主要原理: ①视力(视敏度)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辨别能力,常以能辨别两点的晟小距离为 衡量标准。当两点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有一定的距离,即两点与眼的节点所成的视角有一定 大小时,便有可能被辨别清楚,故采用视角的倒数表示视敏度。视角为1分时,人正常眼 即可辨别两点,即视力=1/视角,因而临床上将1分视角的视力定为1.0为视力的正常值。 分辨两点所需要的最小视角越大则视力越弱,最小视角越小则视力越强。视力表就是根据 此原理设计的,常用的国际标准视力表是大小不同的E字,按大小由上到下排成12横 行,第10行是由直径为7.5mm,缺口为1.5mm的E字组成。当人们站在距离视力表5 m处,能分辨该行E字缺口时,其视角恰好为1分,故规定此视力为1.0,即认为是正 常视力。若某人只能辨认此行上面的,则视力<1,为视敏度低:若某人能辨认此行下面的, 则视力>l,为视敏度高。表上每行左边的数字表示在5距离处能辨认该行E字的视力。 ②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某一点不动,所感受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大小 随视分析器的构造(如视网膜上圆柱细胞与圆锥细胞的分布情况)和功能状况,以及所用的视 标颜色、实验环境条件(如光亮程度)、人体面部骨骼结构而不同。 实验项目(四):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测定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方法。 (4)主要仪器:旋转椅、血压计、听诊器、节拍器、秒表、皮尺、评分表。 (5)主要原理:当人的身体或头在空间作直线或旋转的变速运动时,由于直线加速和角 加速度的变化会使前庭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引起机体产生各种反射性反应。例如,姿势反射 20
20 压计的压脉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通常血液在血 管内流动时没有声音,但如果血液流经狭窄处形成涡流,则发出声音。当缠于上臂的压脉带 内充气后压力超过肱动脉收缩压时,肱动脉内的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用听诊器在其远端听 不到声音。徐徐放气,降低压脉带内的压力,当压脉带内压力低于肱动脉收缩压而高于舒张 压,血液将断续流过肱动脉而产生声音,在肱动脉远端能听到动脉音。继续放气,当压脉带 内压力等于舒张压时,血流由断续流动变为连续流动,声音突然由强变弱并消失。 因此, 从无声音到刚刚听见的第 1 个动脉音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动脉音突然变弱 时的外 加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实验项目(二):肺通气功能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 (4)主要仪器:电子肺活量计或肺活量计、肺量计、橡皮吹嘴、鼻夹、消毒棉球、 1% 过氧乙酸液。 (5)主要原理: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实现机 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大气进行通气活动。通过肺量计测定人体肺 容量和肺通气量来评定肺的通气功能。 实验项目(三):视力、视野的测评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视力(视敏度)、视野及眼肌平衡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4)主要仪器:国际标准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棍、米尺、视野计、各色视标、视野 图表、 铅笔、眼肌平衡测定器(包括立杆)等 (5)主要原理: ①视力(视敏度) 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辨别能力,常以能辨别两点的晟小距离为 衡量 标准。当两点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有一定的距离,即两点与眼的节点所成的视角有一定 大小时, 便有可能被辨别清楚,故采用视角的倒数表示视敏度。视角为 1 分时,人正常眼 即可辨别两 点,即视力=1/视角,因而临床上将 1 分视角的视力定为 1.0 为视力的正常值。 分辨两点所需 要的最小视角越大则视力越弱,最小视角越小则视力越强。视力表就是根据 此原理设计的, 常用的国际标准视力表是大小不同的 E 字,按大小由上到下排成 12 横 行,第 10 行是由直径 为 7.5mm,缺口为 1.5mm 的 E 字组成。当人们站在距离视力表 5 m 处,能分辨该行 E 字缺口时, 其视角恰好为 1 分,故规定此视力为 1.0,即认为是正 常视力。若某人只能辨认此行上面的, 则视力<1,为视敏度低;若某人能辨认此行下面的, 则视力>l,为视敏度高。表上每行左边的数字表示在 5m 距离处能辨认该行 E 字的视力。 ②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某一点不动,所感受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大小 随视分析器的构造(如视网膜上圆柱细胞与圆锥细胞的分布情况)和功能状况,以及所用的视 标 颜色、实验环境条件(如光亮程度)、人体面部骨骼结构而不同。 实验项目(四):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测定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方法。 (4)主要仪器:旋转椅、血压计、听诊器、节拍器、秒表、皮尺、评分表。 (5)主要原理:当人的身体或头在空间作直线或旋转的变速运动时,由于直线加速和角 加速度的变化会使前庭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引起机体产生各种反射性反应。例如,姿势反射
(肌紧张发生改变)、眼震颤、植物性功能反应〔脉、血压、呼吸频率、汗腺活动,消化系统等 功能变化)等。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强度愈大,这些反应也就表现得愈明显。经常地有系统的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前庭器官功能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的刺激 时,其反应也较小。 实验项目(五):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学习并熟练掌握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的技术和方法。 (4)主要仪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试平台及酒精棉球等 (5)主要原理:非脂肪组织比脂肪组织有更高的电荷容量,更易于导电,电流传导速 度越慢,表示身体所含脂肪越多,因此,测量电流通过身体脂肪和非脂肪组织时的差别可 以估算体成分。 实验项目(六):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并用于有氧 能力的评价。 (4)主要仪器: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跑台(或功率自行车)、400m跑道、40cm台 阶、心率遥测仪、秒表、5%乙醇、自行车测功计、心率遥测仪、节拍器、秒表等。 (5)主要原理: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问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 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通常以每分 钟为计算单位。最大摄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 要指标之一。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通过气体分析仪器,收 集受试者的呼出气,分析和计算VE、O2、CO2浓度等所需要的指标,直到力竭运动负荷 时测出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这种方法称为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仪 器昂贵,与此同时,测定时所进行的激烈运动,对于体弱和中老年人比较危险。于是采用小 于测定最大摄氧量所需要的运动强度,并推测出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此方法称为最大摄氧 量的间接测定法。 实验项目(七):无氧功率测评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 (4)主要仪器:测试仪器采用Monark功率车。 (5)主要原理:磷酸原系统又称非乳酸能系统,它供能时间短,但能量输出功率最高, 常以几秒钟运动时的最大功率来间接测定。 实验项目(八):反应时测试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及综合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 意义。 (4)主要仪器:反应时测定仪等 (5)主要原理:感受器从接收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通过 测定反应时可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越迅速,反应时越短,灵活性越好。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综合反应时两种,简单反应 21
21 (肌紧张发生改变)、眼震颤、植物性功能反应〔脉、血压、呼吸频率、汗腺活动,消化系统等 功能变化)等。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强度愈大,这些反应也就表现得愈明显。经常地有系统的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前庭器官功能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的刺激 时,其反应也较小。 实验项目(五):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 学习并熟练掌握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的技术和方法。 (4)主要仪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试平台及酒精棉球等 (5)主要原理:非脂肪组织比脂肪组织有更高的电荷容量,更易于导电,电流传导速 度越慢,表示 身体所含脂肪越多,因此,测量电流通过身体脂肪和非脂肪组织时的差别可 以估算体成分。 实验项目(六):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并用于有氧 能力的评价。 (4)主要仪器: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跑台(或功率自行车)、400 m 跑道、40cm 台 阶、心率遥测 仪、秒表、75%乙醇、自行车测功计、心率遥测仪、节拍器、秒表等。 (5)主要原理: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问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 用氧的能力达 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通常以每分 钟为计算单位。最大摄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 要指标之一。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通过气体分析仪器,收 集受试者的呼出气,分析和计算 VE、O2、CO2 浓度等所需要的指标,直到力竭运动负荷 时测出运动中的最大摄 氧量,这种方法称为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仪 器昂贵,与此同时,测定时所进行的激烈运动,对于体弱和中老年人比较危险。于是采用小 于测定最大摄氧量所需要的运动强度,并推测出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此方法称为最大摄氧 量的间接测定法。 实验项目(七):无氧功率测评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 (4)主要仪器:测试仪器采用 Monark 功率车。 (5)主要原理:磷酸原系统又称非乳酸能系统,它供能时间短,但能量输出功率最高, 常以几秒钟运动时的最大功率来间接测定。 实验项目(八):反应时测试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及综合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 意义。 (4)主要仪器:反应时测定仪等 (5)主要原理:感受器从接收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通过 测定反应时可 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越迅速,反应时 越短,灵活性越好。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综合反应时两种,简单反应
时是一个单一简单的刺激(声、光)与被试者做出单一简单反应(按下按钮、放开按钮等) 之间的时间间隔,它代表机体接受刺激至产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综合反应时包括2个(或 多个)刺激和2个(或多个)反应,它检验受试者对事物变化的综合反应,代表接受刺激 至大脑皮层对信号分析、综合后支配效应器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项目(九):力量素质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测定身体各部力量以及用极限下负荷推测最大力量的方法。 (4)主要仪器:握力计、背力计、杠铃 (5)主要原理:肌肉力量常以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负荷的最大量或最大阻力来表示, 一般用仪器来测定。 实验项目(十):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 设计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4)主要仪器:肺活量计、反应时测定仪、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烁 值测定仪和秒表、按摩仪器、理疗器械、吸氧仪、针灸器械、气体代谢测试仪、心功能测试 系统、肺功能测试系统、心电图仪、肌电图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等(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5)主要原理: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 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 质不同,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运动性疲劳的诊断须依据运动负荷的性质进行。 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的特征不相同。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 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 往往与能源贮备运用过程受抑制有关。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 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 疲劳。 静力性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 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疲劳的消除要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 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1 安静与运动后脉搏、血压的测定 2 2 肺通气功能测定 2 3 视力、视野的测评 2 4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5 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2 6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2 7 无氧功率测评 2 8 反应时测试 1 22
22 时是一个单一简单 的刺激(声、光)与被试者做出单一简单反应(按下按钮、放开按钮等) 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代表机体接受刺激至产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综合反应时包括 2 个(或 多个)刺激和 2 个(或多个)反应,它检验受试者对事物变化的综合反应,代表接受刺激 至大脑皮层对信号分析、 综合后支配效应器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项目(九):力量素质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掌握测定身体各部力量以及用极限下负荷推测最大力量的方法。 (4)主要仪器:握力计、背力计、杠铃 (5)主要原理:肌肉力量常以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负荷的最大量或最大阻力来表示, 一般用仪器来测定。 实验项目(十):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 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 设计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4)主要仪器:肺活量计、反应时测定仪、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烁 值测定仪和秒表、按摩仪器、理疗器械、吸氧仪、针灸器械、气体代谢测试仪、心功能测试 系统、肺功能测试系统、心电图仪、肌电图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等(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5)主要原理: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 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 质不同,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运动性疲劳的诊断须依据运动负荷的性质进行。 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的特征不相同。短时间最大强度运 动 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 ATP 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 往往与能源贮备运用过程受抑制有关。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 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 疲劳。 静力性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 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疲劳的消除要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 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 号 实验项目 学 时 1 安静与运动后脉搏、血压的测定 2 2 肺通气功能测定 2 3 视力、视野的测评 2 4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1 5 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2 6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2 7 无氧功率测评 2 8 反应时测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