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08届高三六所名校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 考题。主瘌题写在答卷纸上。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 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 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 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 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 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 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 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 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 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 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已也 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 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 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 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 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 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1.以下对“移惜作用”这一枫魯的解章准嚼的一項是() A.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的一种美感经验。 B.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C.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D.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2牴婚文恚,以下寧項不属于具嘉姬睑中的移情观隶。() A.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是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岀隐 者的高标 B.看颜鲁公的字,仿佛对着巍峨高山:看柳公权的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 C.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 不知鱼之乐?” D.红是视觉的结果而不是花所固有的属性,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可是我们通 常直说“花是红的”,仿佛红是花的属性
1 盐城市 2008 届高三六所名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试卷总分:16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 考题。主观题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 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 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 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 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 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 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 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 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 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 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己也 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 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 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 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 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 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1.以下对“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 ...的一项是( ) A.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的一种美感经验。 B.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C.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D.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2.根据文意,以下哪项不属于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现象。( ) A.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是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 者的高标。 B.看颜鲁公的字,仿佛对着巍峨高山;看柳公权的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 C.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 不知鱼之乐?” D.红是视觉的结果而不是花所固有的属性,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可是我们通 常直说“花是红的”,仿佛红是花的属性
3.橛播原文所蛤信息,以下推新不虽的一項是( A.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B.我们平时所说的“推已及物”“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因此常常缺乏 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C.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也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因此欣赏中 都有几分创造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 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 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品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 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 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 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 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 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头盔,代军人)不如毛 锥子(代毛笔)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品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字景宗)迎 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 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壁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选自《宋史·杨掞传》命题时有删改)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用:因为 B.与之茶局,周其资用。周:周密 C.骑射所当工 擅长 D.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稽:核查 5下列各句子中如点调的意义和用油,同的一项是() A.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用其策,称为“小子房”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里陈氏馆之教子 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6.以下旬予分别编为四血,能够乳粞掞有计谍的一是(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②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品官 ③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 策,称为“小子房”。④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⑤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⑥由是治法 征谋多咨于掞。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⑤
2 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B.我们平时所说的“推已及物”“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因此常常缺乏 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C.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也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因此欣赏中 都有几分创造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 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 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品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 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 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 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 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珙大服。未几,有 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头盔,代军人)不如毛 锥子(代毛笔)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品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字景宗)迎 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 勇 败 。” 后 登 死 , 人 以 为 知 言 。 逾 时 , 士 壁 守 峡 州 , 招 之., 病 不 果 行 而 卒 。 (选自《宋史•杨掞传》命题时有删改)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 用:因为 B.与之茶局,周.其资用。 周:周密 C.骑射所当工.。 工:擅长 D.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 稽:核查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用其.策,称为“小子房”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里陈氏馆之.教子。 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杨掞有计谋 ...的一组是( )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 ②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品官。 ③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 策,称为“小子房”。 ④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⑤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⑥由是治法 征谋多咨于掞。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杜杲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 包围,杨掞用奇策解了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 但杨掞以不惜金钱结交豪杰的道理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杀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不予理睬,傲 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 D.在认识到军人还是不如文官后,杨掞很受触动,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终于考中进士,调任 麻城县尉。后来杨掞受向士壁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 8、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戴的句子翻峄成现代汉溽。(10分 (1)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3分) (2)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3分) (3)“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9你认为这晋第二句中“嚴”是哪个字?为什么?请螬合全简要食析。(4分 谷 10.这晋诗三、四两句遁用了什么衰观手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脊写幽下列名蔫名旬中的空缺部。(6)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林则徐题联)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8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
3 7.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杜杲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 包围,杨掞用奇策解了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 但杨掞以不惜金钱结交豪杰的道理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杀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不予理睬,傲 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 D.在认识到军人还是不如文官后,杨掞很受触动,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终于考中进士,调任 麻城县尉。后来杨掞受向士壁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 8.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3 分) (2)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3 分) (3)“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9.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 分) 答: 10.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雍也》)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林则徐题联)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 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
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泂庭湖鄱 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 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 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 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 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 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汘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 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一一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 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 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昑,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 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 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 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 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 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 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 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 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一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 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 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 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 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 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 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 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 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一一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 (选自2004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12第②、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 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5分) 3.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1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 方所共同向往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 15.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 要阐述。(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感佩陈寅恪 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 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 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 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 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 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
4 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 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 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 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 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 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 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 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 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 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 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 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 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 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 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 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 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 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 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 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 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 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 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 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 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 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 之上。 (选自 2004 年第 3 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12.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 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 方所共同向往的” 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 要阐述。(5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 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 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 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 10 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 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 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
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 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 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 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砣砣,心无旁鹜,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 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一—《柳如是别传》。 戊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 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仼命为科学院中古硏究所所 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 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 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 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 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 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 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 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6.请根据⑦③④⑤股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8分) ② 17.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 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5分) 18.本文介绍陈寘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回答。(3分) 19.“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是爱因斯坦写 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寞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6 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3分) 20.下列各组调语中如点的字的音全都不同的一血是:() A.着迷/穿着 参差/疑信参半扁担/一叶扁舟 B.婢女/裨益 庇荫/刚愎自用髀骨/筚路蓝缕 C.沮丧/矩形 踽踽/越俎代庖龃龉/含英咀华 D.薄弱/薄暮 分量/分外妖娆便装/大腹便便 21.下列各句中如点调语使用恰畜的一句是() A.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南极大陆涣然冰释,那么许多岛国将会 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家园。 B.向外凸出的宽大的窗户朝港口广场开着,游乐场的噪音络绎不绝地传进来,其中三只旋转木马嘶哑 的嘎吱声此起彼伏各不相同 C.在饼干行业,广东饼干在全国居于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而这其中,东莞饼干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D.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 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22.下列各句中,汲有语痛的一句是()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 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
5 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 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 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 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 引用典籍 605 种,完成了 80 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 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 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 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 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 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 1949 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 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 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 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 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 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6.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8 分) ② ③ ④ ⑤ 17.陈寅恪 1911 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 1953 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 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5 分) 18.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3 分) 19.“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是爱因斯坦写 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6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2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 A.着.迷 /穿着. 参.差 /疑信参.半 扁.担 /一叶扁.舟 B.婢.女 / 裨.益 庇.荫 / 刚愎.自用 髀.骨/ 筚.路蓝缕 C.沮.丧 / 矩.形 踽.踽/ 越俎.代庖 龃.龉 / 含英咀.华 D.薄.弱 /薄.暮 分.量 / 分.外妖娆 便.装 /大腹便.便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 ) A.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南极大陆涣然冰释 ....,那么许多岛国将会 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家园。 B.向外凸出的宽大的窗户朝港口广场开着,游乐场的噪音络绎不绝 ....地传进来,其中三只旋转木马嘶哑 的嘎吱声此起彼伏各不相同。 C.在饼干行业,广东饼干在全国居于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而这其中,东莞饼干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D.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 ....,但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 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 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