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综合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甲、必考题(14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只有扇子崖 苏叶 (1)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 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 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恭它拜它。山成了神袛,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 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 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2)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 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 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3)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 寞 (4)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 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 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 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6)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 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 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 身筋骨耸向天际! (7)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 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8)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 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 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一一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 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9)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 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 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 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 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 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10)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 去。在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11)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 嗡呜,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 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
江苏省盐城中学 2008 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综合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60 分。 甲、必考题(142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4 题。 只有扇子崖 苏叶 (1)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 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 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恭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 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 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2)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 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 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3)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 寞? (4)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5)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 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 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 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6)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 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 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 身筋骨耸向天际! (7)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 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8)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 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 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一一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 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9)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 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 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 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 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 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10)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 去。在 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11)7 月 15 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 嗡呜,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 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
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12)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 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 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在文末说 “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这份“精神理想”是什么?(6分) 2.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加以概括。(6分) 3.第(10段写一只蹁跹而来的蝴蝶有什么作用?(3分) 4.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5分)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 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 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 没有我存在的时候,…一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 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 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淅江,泛具区(太湖的古名)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 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 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 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 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 理,众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 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 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 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 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⑧《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②藩府:指元 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庋:收藏。⑤ 周彝:周代的铜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⑦钟、王:钟繇、王羲之。⑧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
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12)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 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 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在文末说 “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这份“精神理想”是什么?(6 分) 2.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加以概括。(6 分) 3.第(10)段写一只蹁跹而来的蝴蝶有什么作用?(3 分) 4.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5 分)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 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 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 没有我存在的时候,….一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 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 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 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太湖的古名)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 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 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 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 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 理,众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 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 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 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 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⑧《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②藩府:指元 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庋:收藏。⑤ 周彝:周代的铜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⑦钟、王:钟繇、王羲之。⑧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
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 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 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 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谢酒徒去 谢:告别 B.故人皆多生 多:赞许 C.素工草隶,逼钟、王 逼:逼迫 D.使酒人恶能勇 恶:怎么 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南宫生“任侠好客”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④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 ⑤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宫生年轻时不仅任侠好客,而且有大志,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未 能建一番大的功业。 B.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 两个 方面举例说明的 C.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 者以 深刻的印象。 D.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 应该 批判地对待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3分) 译文: (2)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3分) 译文: (3)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3分) 译文: (二)古代诗词阅读(8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枝词 郑文宝①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福建宁化人 (1)本诗第四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效果如何?(4分) (2)本诗原来没有诗题,后人根据诗歌内容补“柳枝词”为题,请分析一下后人补这 一诗题的理由。(4分)
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 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 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 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乃谢酒徒去 谢:告别 B.故人皆多生 多:赞许 C.素工草隶,逼钟、王 逼:逼迫 D.使酒人恶能勇 恶:怎么 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南宫生“任侠好客”性格的一组是(3 分) ①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 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④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 折 ⑤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南宫生年轻时不仅任侠好客,而且有大志,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未 能建一番大的功业。 B.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 两个 方面举例说明的。 C.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 者以 深刻的印象。 D.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 应该 批判地对待。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3 分) 译文: ⑵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3 分) 译文: ⑶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3 分) 译文: (二)古代诗词阅读(8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柳枝词 郑文宝①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福建宁化人。 (1)本诗第四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效果如何?(4 分) (2)本诗原来没有诗题,后人根据诗歌内容补“柳枝词”为题,请分析一下后人补这 一诗题的理由。(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节选)》)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5)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6)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8)礼之用 。(《论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挣扎/挣揣慰藉/声名狼藉知识/博闻强识 B.脉搏/脉冲太尉/尉迟敬德食物/箪食壶浆 C.窥伺/伺机宁可/宁死不屈抹墙/转弯抹角 D.没收/没世宽绰/风姿绰约啁啾/呕哑啁哳 1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不向暴力和威胁低头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于2007年12月27日下午遭自 杀性炸弹袭击身亡,该事件真是耸人听闻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愤怒 B.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的阳光招牌笑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待人一向态度谦 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在2007-2008年度NBA常规赛11月25日的比赛中,火箭队和掘金队将各自的风 格特点表现得炉火纯青,火箭队最终以109:81屠杀掘金队迎来了难得的一场胜利 D.陈水扁主政以来,刚愎不仁,师心自用,强以己意裹胁民意,错将台独当成国政 更以统独分裂族群,这不啻于扛着民主反民主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特定的“日”子传入我国, 如:世界睡眠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曰等。 B.2008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突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多样性,并在摒弃唯分 录取、实行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尝试 C.10月1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厅获悉,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有关专家已证实位 于巴山墩地的陕西省镇坪县可能确实存在野生华南虎。 D.为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2007年以来,北京西城区在社区卫生工作中采取了 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4.请仿照下面划线的语句,再写三句话,使上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生活中有了书籍,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求得心灵的慰藉。书是炎炎盛夏中 的一片绿荫,是 是 是 15.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50个字。(3分) l1月26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发布会上, 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 与你们的感情你们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是 怎样看待这两个‘月亮’的? 四、作文(70分) 16.以“我就是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节选)》)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 ,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5)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6)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8)礼之用, 。(《论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挣扎/挣揣 慰藉/声名狼藉 知识/博闻强识 B. 脉搏/脉冲 太尉/尉迟敬德 食物/箪食壶浆 C. 窥伺/伺机 宁可/宁死不屈 抹墙/转弯抹角 D.没收/没世 宽绰/风姿绰约 啁啾/呕哑啁哳 1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从不向暴力和威胁低头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于 2007 年 12 月 27 日 下午遭自 杀性炸弹袭击身亡,该事件真是耸人听闻,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愤怒。 B.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的阳光招牌笑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待人一向态度谦 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在 2007--2008 年度 NBA 常规赛 11 月 25 日的比赛中,火箭队和掘金队将各自的风 格特点表现得炉火纯青,火箭队最终以 l09:81 屠杀掘金队迎来了难得的一场胜利。 D.陈水扁主政以来,刚愎不仁,师心自用,强以己意裹胁民意,错将台独当成国政, 更以统独分裂族群,这不啻于扛着民主反民主。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 A.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特定的“日”子传入我国, 如:世界睡眠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曰等。 B.2008 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突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多样性,并在摒弃唯分 录取、实行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尝试。 C.10 月 l2 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厅获悉,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有关专家已证实位 于巴山墩地的陕西省镇坪县可能确实存在野生华南虎。 D.为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2007 年以来,北京西城区在社区卫生工作中采取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4.请仿照下面划线的语句,再写三句话,使上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6 分) 生活中有了书籍,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求得心灵的慰藉。书是炎炎盛夏中 的一片绿荫,是 ,是 ,是 。 15.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 50 个字。(3 分) 11 月 26 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发布会上, 一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 与你们的感情你们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是 怎样看待这两个‘月亮’的?” 四、作文(70 分) 16.以“我就是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④不得抄袭 乙、选做题(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 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 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 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 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 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 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 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 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己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 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 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 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 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 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 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 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 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 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 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 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 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 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冋志了。 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 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 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 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1月9日第15版,有删节) 17.选出对“通达”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④不得抄袭。 乙、选做题(18 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0 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 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 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 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 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 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 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 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 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 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 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 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 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 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 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 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 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 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 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 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 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 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同志了。 1958 年 9 月 2 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 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 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 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07 年 11 月 9 日第 15 版,有删节 ) 17.选出对“通达”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