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五次综合考试语文卷 I必考题(142分) 、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远久而又亲切。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 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又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 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让我们从心底泛出 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 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 人文的痕迹 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④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 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 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泰山后面 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 “经石峪”。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 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⑤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 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5631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 例为1:420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 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 蓄水,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 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石长1600米,1100年来竟刻存了 163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 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 表的石头呢,更是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⑥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 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 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 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 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 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 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 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 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 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 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 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 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己难认,完全被人 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
江苏省盐城中学 2008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综合考试语文卷 I 必考题(142 分)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远久而又亲切。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 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又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 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 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 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 人文的痕迹。 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④ 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 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 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泰山后面 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 “经石峪”。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 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⑤ 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 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 5631 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 例为 1:420 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 551 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 宋绍兴十二年(1142 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 蓄水,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 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石长 1600 米,1100 年来竟刻存了 163 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 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 表的石头呢,更是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⑥ 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 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 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 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 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 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 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 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 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 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 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 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 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 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
样的杰作。 ⑧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第②段中“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这 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2.文章中说“人以文化心理刻石”,第④段中举了三个例子,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文化 心理?(4分) 答 3.第⑦段中作者说塔尔寺门口的一块石头是“普通”的,又说它“真正是一块文化石”, 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答: 4.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6分) 答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目。(18分)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 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 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 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 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 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 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 政送京师。 裴叔业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 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 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 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 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贼俯射永,洞其左 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埤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 祖扪足②,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 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 “马援、充国③,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 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选自《北史》) 【注】①鞍桥:马鞍。②汉祖扪足: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曾有一次被射中了胸膛,为 了不动摇军心,就装作被射中了脚趾头,摸着脚趾头而向士兵喊话,激励他们对敌作战。③ 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有“马革裹尸”的典故;赵充国,西汉名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仲让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样的杰作。 ⑧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第②段中“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这 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2.文章中说“人以文化心理刻石”, 第④段中举了三个例子,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文化 心理?(4 分) 答: 3.第⑦段中作者说塔尔寺门口的一块石头是“普通”的,又说它“真正是一块文化石”, 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6 分) 答: 4.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8 题目。(18 分)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 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 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 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 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 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 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 政送京师。 裴叔业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 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 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 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 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 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 祖扪足②,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 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 “马援、充国③,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 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选自《北史》) 【注】①鞍桥:马鞍。②汉祖扪足: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曾有一次被射中了胸膛,为 了不动摇军心,就装作被射中了脚趾头,摸着脚趾头而向士兵喊话,激励他们对敌作战。③ 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有“马革裹尸”的典故;赵充国,西汉名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仲让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B.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 逆:背对 C.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听:接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公伤矣!且还营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了傅永从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到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转变。傅永年轻时 没什么文化,连一封信也不会答复。后发奋读书,从而使自己变得“兼有才干 B.涡阳之围时,傅永提出抗敌措施,因不为其他人所认可而吃了败仗。虽处败势,傅 永仍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由此,傅永后来虽被免官,但很快又被诏任官 C.义阳之战,再次显示了傅永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性格。他以“汉祖扪 足”的典故激励士兵,一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D.晚年的傅永对自己担任的恒农太守一职很不喜欢,常发牢骚,在用人方面他不擅长, 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而他死后朝廷追封官爵,可见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 8.翻译句子(9分) ①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3分) 译文: ②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3分) 译文 ③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3分) 译文: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j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 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2)今年欢笑复明年, 。弟走从军阿姨死, (3)舳舻千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三、语言知识应用(18分)
B.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逆:背对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听:接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公伤矣!且还营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现了傅永从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到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转变。傅永年轻时 没什么文化,连一封信也不会答复。后发奋读书,从而使自己变得“兼有才干”。 B.涡阳之围时,傅永提出抗敌措施,因不为其他人所认可而吃了败仗。虽处败势,傅 永仍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由此,傅永后来虽被免官,但很快又被诏任官 职。 C.义阳之战,再次显示了傅永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性格。他以“汉祖扪 足”的典故激励士兵,一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D.晚年的傅永对自己担任的恒农太守一职很不喜欢,常发牢骚,在用人方面他不擅长, 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而他死后朝廷追封官爵,可见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 8.翻译句子(9 分) ①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3 分) 译文: ②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3 分) 译文: ③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3 分) 译文: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 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 答: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2)今年欢笑复明年, 。弟走从军阿姨死, 。 (3)舳舻千里,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三、语言知识应用(18 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兽槛/层见叠出 熨帖/钟灵毓秀 炽热/栉风沐雨 B.发酵惟妙惟肖 庇护/筚路蓝缕 岑寂/惩前毖后 C.市侩/不容置喙 狙击/越俎代疱 脖颈/杀一儆百 D.栖身/促膝谈心歼灭/纤尘不染枢纽/毁家纾难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一个阶段某些国内品牌手机也能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一度与国外品 牌分庭抗礼。但是由于品牌缺少“含金量”,国内品牌手机很难进入消费者心目中的“第 军团”。 B.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 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C.为备战亚洲杯预选赛,海外球员纷纷回国效力,但也有个别球员借口有伤在身久假 不归,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脑后 D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 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12月1日的首届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两国共14名部长参加。对话前夕,两国 外长签署日本对华最后一笔ODA贷款 B.“国家林业局今日公布华南虎调查结果”的头版大标题,使不少报纸的销量增加了 不少 C.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农民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 识,更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D.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蔓延,否则在今后10年里将会有数以千万计 的人成为艾滋病毒 14.自助旅游者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多点书籍、文具等捐给 沿途贫困的学校和孩子。请以组织者的身份,拟写两句宣传词。要求句式整齐,能体现活动 的宗旨,有感召力。(5分) ①多背一公斤, ②多背一公斤, 15.我们在诗歌学习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在下面名词中任选两 个作为上下联陈述的对象,写一副对联。(4分) 武侯祠浔阳江天姥山扬州洞庭湖鹊桥长亭明月东流水 上联: 下联 四、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青春的颜色,是和平的颜色……它不仅呈现在我们的眼中,也 留存于我们的心中 请以“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Ⅱ选考题(18分) 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不得跨大题作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A. 兽槛/层见叠出 熨帖/钟灵毓秀 炽热/栉风沐雨 B. 发酵/惟妙惟肖 庇护/筚路蓝缕 岑寂/惩前毖后 C. 市侩/不容置喙 狙击/越俎代疱 脖颈/杀一儆百 D. 栖身/ 促膝谈心 歼灭/纤尘不染 枢纽/毁家纾难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一个阶段某些国内品牌手机也能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一度与国外品 牌分庭抗礼。但是由于品牌缺少“含金量”,国内品牌手机很难进入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 军团”。 B.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 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C.为备战亚洲杯预选赛,海外球员纷纷回国效力,但也有个别球员借口有伤在身久假 不归,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脑后。 D 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 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在 12 月 1 日的首届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两国共 14 名部长参加。对话前夕,两国 外长签署日本对华最后一笔 ODA 贷款。 B.“国家林业局今日公布华南虎调查结果”的头版大标题,使不少报纸的销量增加了 不少。 C.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农民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 识,更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D.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蔓延,否则在今后 10 年里将会有数以千万计 的人成为艾滋病毒。 14.自助旅游者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多点书籍、文具等捐给 沿途贫困的学校和孩子。请以组织者的身份,拟写两句宣传词。要求句式整齐,能体现活动 的宗旨,有感召力。(5 分) ①多背一公斤, 。 ②多背一公斤, 。 15.我们在诗歌学习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在下面名词中任选两 个作为上下联陈述的对象,写一副对联。(4 分) 武侯祠 浔阳江 天姥山 扬州 洞庭湖 鹊桥 长亭 明月 东流水 上联: 下联: 四、作文(70 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青春的颜色,是和平的颜色……它不仅呈现在我们的眼中,也 留存于我们的心中。 请以“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II 选考题(18 分) 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不得跨大题作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8 月 19 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
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 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一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18.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 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 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人们对传统节日重视的原因。(6分) 答
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 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18.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3 分) ( ) 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 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 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人们对传统节日重视的原因。(6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