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2015.4 语文 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 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影子 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而舂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 大致经历了干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 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 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 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修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 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2015.4 语文 一、 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 24 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 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一年中影子 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 4 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 24 个时间节点的过程, 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 24 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 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 1 天。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 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 抱树而死。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王维《寒食城东即 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3分) 2.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 节气?(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 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佘》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 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岀。清明的文化符号,只 剩添士追思和扫墓踏青。而“凊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凊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 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 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C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 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 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岀现绵绵细 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 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3 分) 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 分) 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 节气?(3 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 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 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 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 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 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 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 转变。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四月初的江 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 雨便不足为奇。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 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
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ˆ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 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 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 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B.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结论: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 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内 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 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凊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 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舂半岀城。”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 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舂气之先机 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 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 悲意。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换言之,人如何 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 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 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6 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 6~7 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 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 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材 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 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 分) 【材料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 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 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 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 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詳洋政府正式确定 凊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 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凊明播下的希望种孑经几度舂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 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曰。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 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 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汘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 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 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 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 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 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 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 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凊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诗经大雅大眀》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 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 型。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孑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 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 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 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 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 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 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 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 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 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 “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 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 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 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 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 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 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 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 型。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 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凊清明”,反映了人 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 之治。 《乐记》曰:“凊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 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干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 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 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 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 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 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手,从 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日“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日“儒 林”,迥异元虚虛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 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 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 取以自镜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 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 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 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二、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4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8~13 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 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 庶以维持不坏也。《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 予弗敢知。《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其他蜀与吴所 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 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 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 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 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 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 取以自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