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7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文2017.4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 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 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的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 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 多饱满,就有多干瘪。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多么庞 大的伪命题。前几天读学者王晓明的文章《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 感慨良多。作者在文中憧憬,爱读书的学生“即便毕业了,跨出校门了,他依然 会逛书店,会在床头留一个放书的小空间……他会在好书的陪伴下,继续努力做 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自主的人。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 不到哪里去”。读到这里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同时也感到微微的悲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 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 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 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我们全然忘记,文学 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 长远投资? 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资深美剧迷,我发现了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拥 有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在不经意问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 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老白在另 外一个制毒师的推荐下,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相反,我们在国产 电视剧或商业电影里,则很少看到类似的生活场景。 这是个微妙的对比。在我看来,这不是个体编剧间的表层差别,而是民族与民族 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在我们的大部分影视文化里,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热 气腾腾、金碧辉煌的物欲世界,是这个时代最表层最浮光掠影,也最丑陋的缩影 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这些影视剧显得如此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 剧大概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而那些编剧也可能未曾察觉,经典文学对芜 杂人性的探索呈现用于不会过时。莎士比亚戏剧里丑恶的阴谋诡计依然在《纸牌 屋》里续演;《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依然在当下有着不同阶层的翻版;奧 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 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 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一一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 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已然被国人漠视, 摒弃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 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 缺乏认知与反思。其实许多当代欧美国家都异常重视全民阅读,包括经典阅读。 早在1997年,美国政府就掀起了“阅读挑战行动”。在德国,历任总统都担任
北京市海淀区 2016-2017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 文 2017.4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成绩_______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 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 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的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 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 多饱满,就有多干瘪。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多么庞 大的伪命题。前几天读学者王晓明的文章《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 感慨良多。作者在文中憧憬,爱读书的学生“即便毕业了,跨出校门了,他依然 会逛书店,会在床头留一个放书的小空间……他会在好书的陪伴下,继续努力做 一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自主的人。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 不到哪里去”。读到这里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同时也感到微微的悲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 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 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 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我们全然忘记,文学 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 长远投资? 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资深美剧迷,我发现了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拥 有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在不经意问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 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老白在另 外一个制毒师的推荐下,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相反,我们在国产 电视剧或商业电影里,则很少看到类似的生活场景。 这是个微妙的对比。在我看来,这不是个体编剧间的表层差别,而是民族与民族 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在我们的大部分影视文化里,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热 气腾腾、金碧辉煌的物欲世界,是这个时代最表层最浮光掠影,也最丑陋的缩影。 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这些影视剧显得如此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 剧大概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而那些编剧也可能未曾察觉,经典文学对芜 杂人性的探索呈现用于不会过时。莎士比亚戏剧里丑恶的阴谋诡计依然在《纸牌 屋》里续演;《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依然在当下有着不同阶层的翻版;奥 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 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 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 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已然被国人漠视, 摒弃。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 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 缺乏认知与反思。其实许多当代欧美国家都异常重视全民阅读,包括经典阅读。 早在 1997 年,美国政府就掀起了“阅读挑战行动”。在德国,历任总统都担任
过“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而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 国度,2013年“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 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时,在网上 遭到了不少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讥讽嘲笑。这颇耐人寻味。 我想,那个对我阅读《八月之光》保持怀疑的朋友肯定也在其中。我想象他刚签 完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订单,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用手机流览通俗小 说或者八卦头条。毫无疑问,他觉得安逸并幸福一一就像《黑客帝国》里流水线 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取材于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1.下列“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匪(fi)夷所思干瘪B.毋宁(ning)金碧辉煌 C.摒(bing)弃浮光掠影D.潜(qian)移默化流览 2.根椐“材料一”,下列最不能体现“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 的一项是(2分) A.是否从功利角度看待文学经典的价值 B.是否用经典文化支撑和指引影视文化 C.是否用影视生动再现生活的物欲世界 D.是否重视全民阅读并采取措施推进阅读 3.根据“材料一”,推测“《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的本质特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喜欢做生意,通常不会主动阅读小说和诗歌 B.灵魂干瘪,永远生活在多维度的开放空间里 C.内心粗糙,对自身与社会均缺乏认知与反思 D.十分懒惰,只喜欢阅读通俗小说和八卦头条 材料二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 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 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 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重点谈其中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 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李煜后期的词 能列入文学经典,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 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 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 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 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这段文字从人性心理结构 着眼,贴切地说明李煜词具有经典性的原因。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 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 “共同美”的问题。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超越阶级的人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 其次,文学作品本身描写的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涵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 也是文学经典能否建构的重要原因。《红楼梦》对生活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 样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生活有多么辽阔, 《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问题还不完全在作者反映生活的辽阔上面
过“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而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 5000 年古老文明的 国度,2013 年“两会”期间,115 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 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时,在网上 遭到了不少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讥讽嘲笑。这颇耐人寻味。 我想,那个对我阅读《八月之光》保持怀疑的朋友肯定也在其中。我想象他刚签 完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订单,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用手机流览通俗小 说或者八卦头条。毫无疑问,他觉得安逸并幸福——就像《黑客帝国》里流水线 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取材于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1.下列“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匪(fěi)夷所思 干瘪 B.毋宁(níng) 金碧辉煌 C.摒(bǐng)弃 浮光掠影 D.潜(qián)移默化 流览 2.根椐“材料一”,下列最不能体现“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 的一项是(2 分) A.是否从功利角度看待文学经典的价值 B.是否用经典文化支撑和指引影视文化 C.是否用影视生动再现生活的物欲世界 D.是否重视全民阅读并采取措施推进阅读 3.根据“材料一”,推测“《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的本质特征,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喜欢做生意,通常不会主动阅读小说和诗歌 B.灵魂干瘪,永远生活在多维度的开放空间里 C.内心粗糙,对自身与社会均缺乏认知与反思 D.十分懒惰,只喜欢阅读通俗小说和八卦头条 材料二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 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 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 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重点谈其中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 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李煜后期的词 能列入文学经典,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 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 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 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 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这段文字从人性心理结构 着眼,贴切地说明李煜词具有经典性的原因。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 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 “共同美”的问题。经典作品往往具有超越阶级的人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 其次,文学作品本身描写的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涵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 也是文学经典能否建构的重要原因。《红楼梦》对生活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 样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生活有多么辽阔, 《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问题还不完全在作者反映生活的辽阔上面
而更在对待生活的忠实把握上,即作者尊重生活固有的逻辑去写,“尊重”笔下 每一个人物自身的性格轨迹,不把他们当傀儡,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人物上面, 随意进行褒贬,而是让他们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充分写出了他们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不论作者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露出来。诚如曹 雪芹自己所说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至失其真。” 再次,优秀读者,也就是“发现人”对经典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陶渊明生活于 由晋入宋时期,尽管他的诗在后世影响很大,被确认为经典,但在当时并没有什 么影响。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并不推崇他的诗。钟嵘的《诗品》 提到陶渊明的诗,但只列为中品。陶渊明及其诗真正被发现首先是梁昭明太子萧 统,他为陶渊明写了“传”,并在他所编选的《文选》中选了陶诗,此时离陶渊 明生活的东晋已经过了三个朝代。由于萧统的推荐,陶渊明在唐代才开始被人注 意。如杜甫的《可惜》:“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第二发现人是宋代的苏轼。苏轼是宋代大文豪,他的诗、词、 文都是一流的,在文坛上有很髙威信。他对陶渊明可以说是心悦诚服地尊敬,真 心实意加以推荐。他对陶渊明的推崇基于他对“枯淡”风格的喜爱,他在书信《与 子由》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 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意思说,陶 渊明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华美;表面上单一,实际上丰富。这样的出于权 威文人的推荐和赏识,对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作家,真正地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从苏轼以后,各种诗话诗评推崇陶渊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是,发现人的推荐能否转化为建构文学经典的力量,还要看它是否得到一般读 者的响应和认同,只有得到了读者大众的批准,文学经典的建构最终才得以实现。 总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 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4.根据语境,用斜线后的成语替换“材料二”中加点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一劳永逸/一蹴而就B.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C.心悦诚服/推心置腹D.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5.选出是“材料二”所讨论的核心问题的一项(3分) A.文学经典与文学经典化B.文学经典建构的关键因素 C.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味D.文学经典的发现与传承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我们需要阅读文学经典的理由。(5 分 7.杜甫的《可惜》一诗认为陶渊明最懂得“宽心应是酒,遺兴莫过诗”。请任 写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酒”或“诗”的语句:①。②。(2分) 8.“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际遇与情感,容易 引起人的共鸣。请你根据作者的这一观点,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找出该书最 能引发你共鸣的地方,并谈谈它带给你的阅读感受。(7分,150字左右 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投知己书
而更在对待生活的忠实把握上,即作者尊重生活固有的逻辑去写,“尊重”笔下 每一个人物自身的性格轨迹,不把他们当傀儡,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人物上面, 随意进行褒贬,而是让他们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充分写出了他们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不论作者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露出来。诚如曹 雪芹自己所说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至失其真。” 再次,优秀读者,也就是“发现人”对经典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陶渊明生活于 由晋入宋时期,尽管他的诗在后世影响很大,被确认为经典,但在当时并没有什 么影响。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并不推崇他的诗。钟嵘的《诗品》 提到陶渊明的诗,但只列为中品。陶渊明及其诗真正被发现首先是梁昭明太子萧 统,他为陶渊明写了“传”,并在他所编选的《文选》中选了陶诗,此时离陶渊 明生活的东晋已经过了三个朝代。由于萧统的推荐,陶渊明在唐代才开始被人注 意。如杜甫的《可惜》:“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第二发现人是宋代的苏轼。苏轼是宋代大文豪,他的诗、词、 文都是一流的,在文坛上有很高威信。他对陶渊明可以说是心悦诚服地尊敬,真 心实意加以推荐。他对陶渊明的推崇基于他对“枯淡”风格的喜爱,他在书信《与 子由》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 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意思说,陶 渊明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华美;表面上单一,实际上丰富。这样的出于权 威文人的推荐和赏识,对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作家,真正地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从苏轼以后,各种诗话诗评推崇陶渊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是,发现人的推荐能否转化为建构文学经典的力量,还要看它是否得到一般读 者的响应和认同,只有得到了读者大众的批准,文学经典的建构最终才得以实现。 总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 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4.根据语境,用斜线后的成语替换“材料二”中加点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B.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C.心悦诚服/推心置腹 D.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5.选出是“材料二”所讨论的核心问题的一项(3 分) A.文学经典与文学经典化 B.文学经典建构的关键因素 C.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味 D.文学经典的发现与传承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我们需要阅读文学经典的理由。(5 分) 7.杜甫的《可惜》一诗认为陶渊明最懂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请任 写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酒”或“诗”的语句: ① 。 ② 。(2 分) 8.“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际遇与情感,容易 引起人的共鸣。请你根据作者的这一观点,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找出该书最 能引发你共鸣的地方,并谈谈它带给你的阅读感受。(7 分,150 字左右)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 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 恶之微情。 某自卯角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 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 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故自十有三岁 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 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大夏炎暑,流金裂石, 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 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 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 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其穷愁困塞有不可 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 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 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 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某之于 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 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 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 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 公亦念之耶? (选自《宋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②卯角:儿童束发为两角 ③版:笏板。④沮遏:阻止。⑤训渊:帝王的诰敕文词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逆:揣测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矜:怜悯,怜惜 C.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而:连词,表修饰 D.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以:依靠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事(2分) A.使人观其动作变态 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 B.已能见之于文字 已经能用文中表达出来 C.就食以或其妻孥者 用食物养活妻子和仆人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他)曾想对(我)浅薄的文章予以勉励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宋]·张耒①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 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 恶之微情。 某自丱角②而读书,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方是时,虽不能尽通古人之意,然自三 代以来;圣贤骚人之述作,与夫秦汉而降,文章词辩,诗赋谣颂,靡不毕观,时 时有所感发,已能见之于文字。所习益久,所亲益众,所嗜益深。故自十有三岁 而至今三十有二年,身之所历,耳目之所闻见,著于当世而可知,与夫考于前古 而有得者,无一不发之于文字。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大夏炎暑,流金裂石, 积阴大寒,烈风霰雪,皆已习见而安行。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而解逼仄,扬眉 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 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修身治官,庶几于有闻,而门单 族薄,执版③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陵侮。其穷愁困塞有不可 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④壅塞而 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 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以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 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沛然于文,若有所得。某之于 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 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⑤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 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 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 公亦念之耶? (选自《宋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张耒(1054—1114):“苏门四学士”之一。②丱角:儿童束发为两角。 ③版:笏板。④沮遏:阻止。⑤训渊:帝王的诰敕文词。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逆:揣测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 矜:怜悯,怜惜 C.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 而:连词,表修饰 D.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 以:依靠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事(2 分) A.使人观其动作变态 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 B.已能见之于文字 已经能用文中表达出来 C.就食以或其妻孥者 用食物养活妻子和仆人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他)曾想对(我)浅薄的文章予以勉励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认为人只要竭尽心力从事某事,其思想和情感一定可以在这件事上 有所体现 B.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通过广泛学习各类文章,逐步具备了用写作抒发所思所 想的能力 C.文章重点写作者仕宦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目的是想表明生活的磨难能够淬炼 人的才华 D.全文夹叙夹议,饱含深情。文末喂完地表达了欲凭借才华获得推荐的愿望, 不卑不亢。 12.文章第二段叙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要回答。(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15题。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 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前两句用“拟”、“欲”、“咽”三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别而不忍别离 的复杂情绪。 B.三、四句认识到“此恨”更多源于人主观具有的丰富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 物无关。 C.五、六句说且莫一唱再唱送别的歌曲,因为此时即使一首曲子也足够让人柔 肠百结。 D.结尾两句诗中,作者表示要看尽洛城的花朵后再挥手与春风道别,点明惜春 的主旨。 14.“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尊前”指酒宴上,“春容” 指美丽的容颜,但酒宴与美颜在此反而凸显痛苦的情绪。下列诗句没有用到同 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盂云卿《寒食》) C.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韩愈《落叶送陈羽》 D.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 之中有沉着之致(沉重的悲慨),所以尤高”。请结合这一评论,对这两句词进 行简要赏析。(4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老板 聂鑫森 京戏中的名角,都被人称为“老板”。古代官方铸造的铜钱,质纯量足,名曰老 官板:以后,凡一个部门主宰经济命脉的人,也就被引申称做老板了。一个戏班 子里的名角,可以影响到票房的收入,不是老板是什么? 庆和班的班主、当家老生高入云,出名早,功夫精湛,到了五十岁犹能粉墨登场、 宝刀不老,戏单一贴出,票便卖空,还得加座。因此,老老少少都称他为大老板
A.文章开篇认为人只要竭尽心力从事某事,其思想和情感一定可以在这件事上 有所体现 B.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通过广泛学习各类文章,逐步具备了用写作抒发所思所 想的能力 C.文章重点写作者仕宦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目的是想表明生活的磨难能够淬炼 人的才华 D.全文夹叙夹议,饱含深情。文末喂完地表达了欲凭借才华获得推荐的愿望, 不卑不亢。 12.文章第二段叙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要回答。(4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3—15 题。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 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词前两句用“拟”、“欲”、“咽”三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别而不忍别离 的复杂情绪。 B.三、四句认识到“此恨”更多源于人主观具有的丰富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 物无关。 C.五、六句说且莫一唱再唱送别的歌曲,因为此时即使一首曲子也足够让人柔 肠百结。 D.结尾两句诗中,作者表示要看尽洛城的花朵后再挥手与春风道别,点明惜春 的主旨。 14.“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尊前”指酒宴上,“春容” 指美丽的容颜,但酒宴与美颜在此反而凸显痛苦的情绪。下列诗句没有用到同一 手法的一项是(2 分) A.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盂云卿《寒食》) C.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韩愈《落叶送陈羽》) D.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 之中有沉着之致(沉重的悲慨),所以尤高”。请结合这一评论,对这两句词进 行简要赏析。(4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大老板 聂鑫森 京戏中的名角,都被人称为“老板”。古代官方铸造的铜钱,质纯量足,名曰老 官板:以后,凡一个部门主宰经济命脉的人,也就被引申称做老板了。一个戏班 子里的名角,可以影响到票房的收入,不是老板是什么? 庆和班的班主、当家老生高入云,出名早,功夫精湛,到了五十岁犹能粉墨登场、 宝刀不老,戏单一贴出,票便卖空,还得加座。因此,老老少少都称他为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