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语文试题 语 文 2014.5 基础部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 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 视着古代。①废墟 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 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 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 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 (深奥/深沉) 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 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 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 有 (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 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 人坐拥群山,多少憧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 年孤独》 诚恳 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 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灼(zhuo)伤B.偌(nuo)大C.怆( chuang)然D.憧( chong) 憬 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 诀别 淡然 驱逐 沉 告别 坦然 放逐 C.深沉 诀别 坦然 驱逐 奥 告别 淡然 放逐 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 B.平心静气 C.百般无奈 D.前倨 后恭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北京市海淀区 2014 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语文试题 语 文 2014.5 基础部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5 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 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 视着古代。①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 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 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 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 (深奥/深沉) 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 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 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 有 (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 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 人坐拥群山,多少憧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 年孤独》。 诚恳 (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 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墟 (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灼(zhuó)伤 B.偌(nuò)大 C.怆(chuàng)然 D.憧(chōng) 憬 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 诀别 淡然 驱逐 B.深 沉 告别 坦然 放逐 C. 深沉 诀别 坦然 驱逐 D. 深 奥 告别 淡然 放逐 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 B.平心静气 C.百般无奈 D.前倨 后恭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是马 尔克斯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土,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 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 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 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 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 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 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 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 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 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 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 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 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 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 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姑:暂且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D.蔡京以宫僚之 以: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D.《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是马 尔克斯。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 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①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 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 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 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 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 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 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 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 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 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 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 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 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 传》) 注释:①涅:刺字涂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姑:暂且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蔡京以宫僚之 旧 以: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 利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交趾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百姓大多逃匿,后有 千余人被捉回,徐绩为他们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州时,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 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神宗正史》久未编成,徐绩认为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 符合史实的国史,其主张和建议得到皇帝肯定。 D.徐绩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他回乡看望亲人时,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 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皇帝没有同意蔡京的说法。 4.将下列的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②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5.文中说,徐绩鄙视、厌恶舒亶和蔡京的为人,所以当舒亶举荐他做御史时他 拒绝不回应皇帝下令让他与蔡京共同校订史书时,他坚决不与蔡京共事。请联系 文中相关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徐绩这一做法的认识。(200字左右) 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1-2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①蔡家亲:指表亲。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 为全诗笼上冷寂悲怆的气氛。 B.颈联中“独沉久”写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愧”字流露岀因处境 困窘而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C.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 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情怀 D.诗歌题目虽有“喜”字,但全诗却喜里含悲,悲中有喜,真切地写出了诗人 的境遇和与外弟的情谊。 2.阅读下面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 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 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①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过苏州刺史。白乐天 也是唐代诗人,他名为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有 ②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交趾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百姓大多逃匿,后有 千余人被捉回,徐绩为他们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州时,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 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神宗正史》久未编成,徐绩认为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 符合史实的国史,其主张和建议得到皇帝肯定。 D.徐绩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他回乡看望亲人时,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 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皇帝没有同意蔡京的说法。 4.将下列的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②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5.文中说,徐绩鄙视、厌恶舒亶和蔡京的为人,所以当舒亶举荐他做御史时他 拒绝不回应皇帝下令让他与蔡京共同校订史书时,他坚决不与蔡京共事。请联系 文中相关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徐绩这一做法的认识。(200 字左右) 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 1-2 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释:①蔡家亲:指表亲。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 为全诗笼上冷寂悲怆的气氛。 B.颈联中“独沉久”写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愧”字流露出因处境 困窘而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C.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 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情怀。 D.诗歌题目虽有“喜”字,但全诗却喜里含悲,悲中有喜,真切地写出了诗人 的境遇和与外弟的情谊。 2.阅读下面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 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 同一机杼① ,司空为优。” 注:①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过苏州刺史。白乐天 也是唐代诗人,他名为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有 、 。 ②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③谢榛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简要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两句诗“优”在何处。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1-3题。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 是 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3.请概括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髙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双溪种花(其一) (宋)王炎 双溪渐有杂花开,每日扶筇 到一回。 胜似名园空锁闭,主人到老不归来 注释:①筇( qIong):竹做的手杖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菩萨蛮》起写平林寒山皆在黄昏时呈现岀凄黯之色,烘托岀苍茫哀愁的氛围 B.“宿鸟归飞急”写宿鸟归巢之急切,反衬出游人无归,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C.《双溪种花》前两句说园中春花正好,因此诗人每天扶杖到此观赏,有闲适之 D.《双溪种花》后两句写这里胜似名园别墅,后悔自己宦游直到年老才能归来赏
③谢榛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简要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两句诗“优”在何处。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 1-3 题。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 是 。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3.请概括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双溪种花(其一) (宋)王炎 双溪渐有杂花开,每日扶筇① 到一回。 胜似名园空锁闭,主人到老不归来。 注释: ①筇(qióng):竹做的手杖。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菩萨蛮》起写平林寒山皆在黄昏时呈现出凄黯之色,烘托出苍茫哀愁的氛围。 B.“宿鸟归飞急”写宿鸟归巢之急切,反衬出游人无归,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C.《双溪种花》前两句说园中春花正好,因此诗人每天扶杖到此观赏,有闲适之 感。 D.《双溪种花》后两句写这里胜似名园别墅,后悔自己宦游直到年老才能归来赏 园
2.两首诗中“空”字有炼字之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中“空”字的妙处 3.文学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创作者常常无数次改动作品 中的字词,来追求艺术的最髙境界。中国古代有“推敲”之说,法国作家福楼拜 也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 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 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文学家炼字炼句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 实用类科技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京剧“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 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 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 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 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文化背景下生 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 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后者仅仅回答了 四个字:“这是艺术。”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男旦”是艺术,对此 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艺术并 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 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能指 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定情景中的 “所指”,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 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 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 中《会缘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 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 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男旦”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 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 女出自本色的“坤旦”,以男演女的“乾旦”(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 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 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 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真声相差就不大。而 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 差距之大。”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 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 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2.两首诗中“空”字有炼字之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中“空”字的妙处。 3. 文学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创作者常常无数次改动作品 中的字词,来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推敲”之说,法国作家福楼拜 也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 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 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文学家炼字炼句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 200 字。(12 分) 实用类科技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 1-3 题。 京剧“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 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 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 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 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文化背景下生 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 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后者仅仅回答了 四个字:“这是艺术。”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男旦”是艺术,对此 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艺术并 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 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能指” 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定情景中的 “所指”,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 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 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 中《会缘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 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 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 “男旦”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 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 女出自本色的“坤旦”,以男演女的“乾旦”(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 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 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 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真声相差就不大。而 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 差距之大。”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 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 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