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济赠以梁肉,他挥而去之。二、陶渊明的思想:1、儒家思想影响: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安贫乐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翥。”(《杂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至幽州。”(《拟古》)“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2、道家思想的影响:任心适性的自然,不慕荣利的心灵自由;“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形影神》)“寓形宇内复几时,葛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三、性格:1、任真:为人处事,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抱朴含真”(《劝农》)“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萧统:《陶渊明传》)2、固穷:保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卵岁始春怀古田舍》)“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总之,崇尚自然与安贫乐道,是其人生的两大支柱《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爲。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辑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算飘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乎!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四、陶渊明的田园诗1、主要内容A、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归隐田园之后的喜悦、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八首等。B、写射耕的生活体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之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C、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农村的调蔽,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如《归园田居》之四、《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等。D、表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2、艺术特征“自然淳厚”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总体特征。首先是平淡自然:26
26 道济赠以粱肉,他挥而去之。 二、陶渊明的思想: 1、儒家思想影响: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2、道家思想的影响:任心适性的自然,不慕荣利的心灵自由;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形影神》)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 兮辞》)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三、性格: 1、任真:为人处事,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抱朴含真”(《劝农》) “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萧统:《陶渊明传》) 2、固穷:保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总之,崇尚自然与安贫乐道,是其人生的两大支柱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 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 1、主要内容 A、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归隐田园之后的喜悦、悠然自得 的心境。如《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八首等。 B、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之三、《庚戌岁九月中 于西田获早稻》等。 C、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农村的凋敝,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如《归园田居》之四、《怨 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D、表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 2、艺术特征 “自然淳厚”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总体特征。 首先是平淡自然:
1)情感的真实、自然,不做作:2)结构、色彩、手法的平实;3)语言、声韵、节律的质朴、舒缓、沉稳;其次,意味淳厚:写出自己心中的真心、真意、真情,一切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人格清高超迈,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将日常生活诗化,发现其中蕴涵的真意,因之历久而弥淳。情、景、事、理的融合;其诗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讲读:《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陶渊明以酒入诗,后人认为其诗中几乎篇篇有酒;他还以“饮酒”为题,写下《饮酒》诗二十首。此二十首组诗,是其归隐田园十二年之后所写,带有明显的借酒抒情言志的特点。《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爲复醉。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饮酒》其五是最有名的一首作品。此诗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作品的上部分抒发安贫乐道之心怀,作品之后部分则融情入景,悠然自得的心境与闲静美丽的大自然融合为一,物我浑然,形成极其完整的艺术境界而不可句摘。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脍炙人口,被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的典范之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一一《人间词话》)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真谛”,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还”,而此种深意,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那是一种“大言不辩”,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全诗将说理与写景、情融为一体,淡泊清新,用字简炼,创造了深邃的无我之境,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引发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融于自然的境界。清王士祯《古学千金谱》:“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自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无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辩之?”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思考讨论:本诗怎样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醇厚的特点。27
27 1)情感的真实、自然,不做作; 2)结构、色彩、手法的平实;3)语言、声韵、节律 的质朴、舒缓、沉稳; 其次,意味淳厚: 写出自己心中的真心、真意、真情,一切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人格清高超迈,生活体 验真切深刻,将日常生活诗化,发现其中蕴涵的真意,因之历久而弥淳。 情、景、事、理的融合;其诗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 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 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讲读:《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以酒入诗,后人认为其诗中几乎篇篇有酒;他还以“饮酒”为题,写下《饮酒》 诗二十首。此二十首组诗,是其归隐田园十二年之后所写,带有明显的借酒抒情言志的特点。 《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 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 《饮酒》其五是最有名的一首作品。此诗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作品的上部 分抒发安贫乐道之心怀,作品之后部分则融情入景,悠然自得的心境与闲静美丽的大自然融 合为一,物我浑然,形成极其完整的艺术境界而不可句摘。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两句,脍炙人口,被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的典范之作。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有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真谛”,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心 灵“与天地精神相往还”,而此种深意,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那是一种“大言不辩”,欲辩 已忘言的境界。 全诗将说理与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淡泊清新,用字简炼,创造了深邃的无我之境, 其 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 伍的情意。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引发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 融于自然的境界。 清王士祯《古学千金谱》:“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自古高人 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 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无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 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 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 其谁辩之?”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 然。 思考讨论:本诗怎样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醇厚的特点
第五节大小谢的山水诗一、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当时名声最大的诗人。其祖父谢玄曾参加肥水之战,乃东晋名将。灵运自幼聪慧,基得祖父赏爱。18岁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宋建,降爵为侯。少帝即位,出任永嘉太守。晚年任临川内史,因官更弹刻起兵抗拒,最后在广州被杀。其作品有今人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政治失意之后,借山水以解苦问。谢灵运凭籍门第之势,自视甚高,“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刘宋统治者并未给他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常怀愤闷,纵情山水,肆意邀游,荒废职事。(《宋书·谢灵运传》言其:“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谢灵运有喜爱山水的性格,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经之处莫不传写,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鲜丽、清新、自然的意境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敛膜色,云霞收夕靠。支荷选映蔚,蒲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诗如芙蓉出水。”(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萧纲:《与湘东王书》)此所谓“自然”,指其精切地描辜山水,写出幽深明丽、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让人产生新奇、惊、倾慕之感,能得真实、自然之赞誉。2、描写精细、切当,注重文词的新奇、简练,语言富丽精工注重模声绘色,讲求句法的骐俪,追求诗歌的辞采美、光色美和韵律美,表现出明显的刻意求新的特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3、谢灵运的诗有些还能够将自然景物同心理情绪结合起来写,在局部的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岁暮》:“般忧不能,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景中有情,语言也不加雕琢,清新自然。不过这种例子在谢诗中比较少见。其缺点:1、“以繁芜为累”(《诗品》卷上)。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过分追求对偶铺排、雕章琢句,造成节奏穴缓、堆垛芜累之病,“虽存巧绮,终致迁回”(《南齐书·文学传论》)。2、结构的模式化,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叙述出游缘起或路线一一观景一议论说理或感概),带有玄言诗的遗韵。3、有句无篇。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28
28 第五节 大小谢的山水诗 一、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当时名声最大的诗人。其 祖父谢玄曾参加淝水之战,乃东晋名将。灵运自幼聪慧,甚得祖父赏爱。18 岁袭封康乐公, 故世称谢康乐。宋建,降爵为侯。少帝即位,出任永嘉太守。晚年任临川内史,因官吏弹劾 起兵抗拒,最后在广州被杀。其作品有今人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 谢灵运政治失意之后,借山水以解苦闷。谢灵运凭藉门第之势,自视甚高,“自谓才能 宜参权要”,但刘宋统治者并未给他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常怀愤闷,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荒废职事。(《宋书·谢灵运传》言其:“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 谢灵运有喜爱山水的性格,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经之处莫不传写,创作了大量的山 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鲜丽、清新、自然的意境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诗如芙蓉出水。”(钟嶸:《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 “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萧纲:《与湘东王书》) 此所谓“自然”,指其精切地描摹山水, 写出幽深明丽、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让人产 生新奇、惊讶、倾慕之感,能得真实、自然之赞誉。 2、描写精细、切当,注重文词的新奇、简练,语言富丽精工注重模声绘色,讲求句法 的骈俪,追求诗歌的辞采美、光色美和韵律美,表现出明显的刻意求新的特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3、谢灵运的诗有些还能够将自然景物同心理情绪结合起来写,在局部的景物描写中, 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 的方向发展。《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 景中有情,语言也不加雕琢,清新自然。不过这种例子在谢诗中比较少见。 其缺点: 1、“以繁芜为累”(《诗品》卷上)。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过分追求对偶铺排、雕 章琢句,造成节奏冗缓、堆垛芜累之病,“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南齐书·文学传论》)。 2、结构的模式化,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叙述出游缘起或路线——观景—— 议论说理或感慨),带有玄言诗的遗韵。 3、有句无篇。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
讲读:《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作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伺禄反穷海,卧对空林。枕味节候,赛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跳岖钦。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歌,姜姜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矛盾的心境。次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春景。后六句为第三层写思归之情。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写景抓住初春时令特征,观察细致,感受敏锐,写得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钟蝶《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竞日不就,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全诗托物兴感,借景抒怀,用典贴切,语言貅俪。二、谢跳谢跳(464一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豪门士族,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官至尚书吏部郎,后被人诬陷下狱而死。有《谢宣城集》传世。谢跳的时代,诗歌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永明体。永明体:指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讲究对仗,使诗歌有一种和谐流畅而又有节律变化的音韵美。标志着格律诗的发端。代表者为谢跳、沈约等人。永明体的产生:1、声律论的提出,源于佛教经文的翻译,发现汉字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变化。2、将四声变化与诗赋音韵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构成完美和谐的音律美,规定应该避免的毛病,即八病。(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谢跳为齐梁时期著名作家,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多表现仕途的忧惧与人生理想与现实难以协调的矛盾、痛苦,具有一种悲怨之气。谢跳最突出的贡献:1、对山水诗的发展:A、继承谢灵运山水诗精致、清新的特点,B、又能在山水描写之中,抒发情感,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C、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2、注重诗歌声律,讲究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和谐铿锵,使诗歌具有一种“圆美流转”之美。3、也是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新体诗的特点。谢跳之警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月出众鸟散,山螺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关于谢胱的评价:29
29 讲读:《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 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 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矛盾的心境。次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 见春景。后六句为第三层写思归之情。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写景抓住初春时令特征,观察细致,感受敏锐,写得有声 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 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 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 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全诗托物兴感,借景抒怀,用典贴切,语言骈俪。 二、谢朓 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豪门士族,与谢灵运 同宗,故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官至尚书吏部郎,后被人诬陷下狱而 死。有《谢宣城集》传世。 谢朓的时代,诗歌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永明体。 永明体:指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 强调声韵、格律,讲究对仗,使诗歌有一种和谐流畅而又有节律变化的音韵美。标志着格律 诗的发端。代表者为谢脁、沈约等人。 永明体的产生: 1、声律论的提出,源于佛教经文的翻译,发现汉字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变化。 2、将四声变化与诗赋音韵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构成完美和谐的音 律美,规定应该避免的毛病,即八病。(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 纽,旁纽) 谢脁为齐梁时期著名作家,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多表现仕途 的忧惧与人生理想与现实难以协调的矛盾、痛苦,具有一种悲怨之气。 谢脁最突出的贡献: 1、对山水诗的发展:A、继承谢灵运山水诗精致、清新的特点,B、又能在山水描写之 中,抒发情感,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C、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 2、注重诗歌声律,讲究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和谐铿锵,使诗歌具有一种“圆美流 转”之美。 3、也是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新体诗的特点。 谢脁之警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月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 关于谢朓的评价:
“谢胱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严羽《沧浪诗活》)“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沈约:《伤谢跳》)讲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夢,参差皆可见。饶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帐何许,泪下如流。有情知望乡,谁能翼不变?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首二句述登山还望,次六句写望中所见的美景,尾六句因景而生的去国怀乡之思层次井然,情景相生,清新秀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诗中最出色的诗句。对仗工整,运用比喻,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对比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第六节庾信庾信(513一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但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差愧。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并流寓北方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在梁,“文并艳”,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所谓宫体诗,指兴起于南朝梁代宫廷中的一种诗风。内容上以宫廷生活、妇女容貌、服饰等为描写对象,满足一种感观上的享受,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柔靡婉弱,而形式上则注重辞藻的华艳,追求声律、对偶的精工,被称之为“宫体诗”,代表诗人有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陈后主以及徐陵、庾信等人。关于“宫体诗”的评价:1)重形式,轻内容,开启浮艳文风《梁书·简文帝纪》:“(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痴,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日“宫体”。”(张溥)《汉魏百三家题辞》:“帝(萧绎)不好声色,颇有高名,独有诗赋,婉丽多情.非好色者不能言。”《北史·庾信传》:“(庾信)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东海徐擒为右卫率,摘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爲。”30
30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严羽《沧浪诗活》)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 陵城西楼月下吟》)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沈约:《伤谢脁》) 讲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 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 谁能鬒不变? 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首二句述登山还望,次六句写望中所见的美景,尾六句抒因景而生的去国怀乡之思。 层次井然,情景相生,清新秀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诗中最出色的诗句。对仗工整,运用比喻,色彩对比绚 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 情调十分和谐。 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 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 对比谢灵运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第六节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 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但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 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封侯。 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 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并流寓北方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在梁,“文并绮艳”,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所谓宫体诗,指兴起于南朝梁代宫廷中的一种诗风。内容上以宫廷生活、妇女容貌、服 饰等为描写对象,满足一种感观上的享受,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柔靡婉弱,而形式上则 注重辞藻的华艳,追求声律、对偶的精工,被称之为“宫体诗”,代表诗人有梁武帝萧衍、 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陈后主以及徐陵、庾信等人。 关于“宫体诗”的评价: 1)重形式,轻内容,开启浮艳文风 《梁书·简文帝纪》:“(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痴,长而不倦。’然伤 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 (张溥)《汉魏百三家题辞》:“帝(萧绎)不好声色,颇有高名,独有诗赋,婉丽多情. 非好色者不能言。” 《北史·庾信传》:“(庾信)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 信并为抄撰学士.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