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 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重点综合考 查了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重点考查“伯、骤、然则”之意:“骇(意动)”用法:难点在“伯”,兄弟 排行次序:《说文》解释:伯,长也 (2)重点考查“以、走”之意:“道(名词作状语)、死(为动)、退(使动)” 用法:难点在“死事之列”,即“为(公)事而死的人的行列”。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不听话,不肯顺 随各位兄长,他所经过之处物品大多残缺毁坏,各位兄长也不看重他。户部郎万泰本想把他 寄放在寺院中,不久,因其顽劣,就把他关闭在一间空屋中。万斯同暗中发现书架的藏书中 有明史资料几十册,很喜欢读,几天就读完了;他又发现其中有各种经学书籍,又都读完了。 等放出来后,就时常跟在各个兄长后,倾听他们的讨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授课讲学,斯 同也要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斯同回答说:“看了各位兄长所做的事,我也能 很容易做到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于是把经义科目(科举科目一种,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试题错杂在 起对他进行测试,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非常多,但他一会就做完了。兄长非常吃惊,拿着 试卷热泪盈眶,把这事告诉了户部郎万泰说:“我差点耽误了我弟弟”户部郎万泰也很惊愕, 说:“差点耽误了我儿。”从这天开始,为万斯同置办了新衣新鞋。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 送到梨洲先生那里请教学业,而他又在师门讲席中坐在上座。先生读书一目十行,如同大海 决堤。然而他能坚守先辈的训诫,认为无益的书不必读,无益的文章不必作。所以先生虽然 无书不读,但是他能懂得把握大局要领。 康煕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把先生推荐上去,但他极力推辞 才得作罢。第二年,官府设立史馆编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延请先生前往修史,当 时史局征召学士都给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们想援引惯例给他申请七品俸禄,先 生却请求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史局工作,不任官职,不受俸禄,总裁答应了他。各纂修官 稿子写好后,都送到先生那里再审,先生审阅完毕,对工作人员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 应当增补进去: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校订正。他们按照先生说的去查找,没有 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全都由先生亲自审定的,虽然后来的《明史》不都是使用先生 之原先审定的稿件,但是先生的稿本精粹扼要,足以自成一书。先生初到京师时,众人对他 的看法是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守孝期间,先生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 先生的经学造诣也很精深,徐侍郎于是就请先生编修了五礼之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云 集,各有所长,而先生最闲雅淡泊,然而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各读书人,无不称他为万先生, 而先生与人来往,自己签名只用“布衣万斯同”,从未用过其他称号。 先生性情谦和,举止高雅,然而他内心刚正耿直。前朝督师的姻亲现在身居要职,向史 馆请求对督师稍微宽容些,先生一件一件地列举他的罪行说给他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 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 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长子生活非常困顿,先生多方为他谋一差事,最 终没有成功,但先生未曾厌倦过。先生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身陷勋卫家,先生 把他们赎了出来,让他们回家了。先生没有炫耀的神气,也不作公开声明,尤其喜欢奖励引
6 【试题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 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重点综合考 查了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重点考查“伯、骤、然则”之意;“骇(意动)”用法;难点在“伯”,兄弟 排行次序;《说文》解释:伯,长也。 (2)重点考查“以、走”之意;“道(名词作状语)、死(为动)、退(使动)” 用法;难点在“死事之列”,即“为(公)事而死的人的行列”。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不听话,不肯顺 随各位兄长,他所经过之处物品大多残缺毁坏,各位兄长也不看重他。户部郎万泰本想把他 寄放在寺院中,不久,因其顽劣,就把他关闭在一间空屋中。万斯同暗中发现书架的藏书中 有明史资料几十册,很喜欢读,几天就读完了;他又发现其中有各种经学书籍,又都读完了。 等放出来后,就时常跟在各个兄长后,倾听他们的讨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授课讲学,斯 同也要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斯同回答说:“看了各位兄长所做的事,我也能 很容易做到的。”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于是把经义科目(科举科目一种,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试题错杂在 一起对他进行测试,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非常多,但他一会就做完了。兄长非常吃惊,拿着 试卷热泪盈眶,把这事告诉了户部郎万泰说:“我差点耽误了我弟弟” 户部郎万泰也很惊愕, 说:“差点耽误了我儿。”从这天开始,为万斯同置办了新衣新鞋。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 送到梨洲先生那里请教学业,而他又在师门讲席中坐在上座。先生读书一目十行,如同大海 决堤。然而他能坚守先辈的训诫,认为无益的书不必读,无益的文章不必作。所以先生虽然 无书不读,但是他能懂得把握大局要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把先生推荐上去,但他极力推辞 才得作罢。第二年,官府设立史馆编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延请先生前往修史,当 时史局征召学士都给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们想援引惯例给他申请七品俸禄,先 生却请求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史局工作,不任官职,不受俸禄,总裁答应了他。各纂修官 稿子写好后,都送到先生那里再审,先生审阅完毕,对工作人员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 应当增补进去;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校订正。他们按照先生说的去查找,没有 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全都由先生亲自审定的,虽然后来的《明史》不都是使用先生 之原先审定的稿件,但是先生的稿本精粹扼要,足以自成一书。先生初到京师时,众人对他 的看法是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守孝期间,先生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 先生的经学造诣也很精深,徐侍郎于是就请先生编修了五礼之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云 集,各有所长,而先生最闲雅淡泊,然而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各读书人,无不称他为万先生, 而先生与人来往,自己签名只用“布衣万斯同”,从未用过其他称号。 先生性情谦和,举止高雅,然而他内心刚正耿直。前朝督师的姻亲现在身居要职,向史 馆请求对督师稍微宽容些,先生一件一件地列举他的罪行说给他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 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 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长子生活非常困顿,先生多方为他谋一差事,最 终没有成功,但先生未曾厌倦过。先生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身陷勋卫家,先生 把他们赎了出来,让他们回家了。先生没有炫耀的神气,也不作公开声明,尤其喜欢奖励引
荐后辈,唯恐有所失,于讲会(教学形式,学术论辩的集会)中再三恳切地表达心意,原来 他是在亲身践行君子之道啊。他死后学生们给予他谥号“贞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漢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o):这里指 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岀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 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 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 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 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 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 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 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 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 【试题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岀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 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 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地,“表达技巧”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虽然本诗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但是本试题从“虚实结 合”考查,角度较小,要求考生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达要准确。本试 题的难点在于“虚实结合”的手法,属于常见的技法中不常见的那一类,知识掌握 不扎实、不深入的话,有可能表达不到位。本题得分点在两个方面:手法运用分析 和运用效果分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就本题来说大 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 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 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7 荐后辈,唯恐有所失,于讲会(教学形式,学术论辩的集会)中再三恳切地表达心意,原来 他是在亲身践行君子之道啊。他死后学生们给予他谥号“贞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 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答: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 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 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 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 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 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 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 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 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 分) 答: 【试题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 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理 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地,“表达技巧”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虽然本诗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但是本试题从“虚实结 合”考查,角度较小,要求考生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达要准确。本试 题的难点在于“虚实结合”的手法,属于常见的技法中不常见的那一类,知识掌握 不扎实、不深入的话,有可能表达不到位。本题得分点在两个方面:手法运用分析 和运用效果分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就本题来说大 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 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 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