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精解精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7.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 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18.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 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9.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8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hang)伍彳(chi)亍着(zhdo)装少不更(geng)事 B.造诣(yi) 校(xio)对珐(fa)琅茕( qiong)茕孑立 C.蟊(mo)贼弹劾(he)勖(x)勉鲜(xian)有所闻 D.圭臬(nie) 肖(xiao)像迤(y1)逦咄(duo)咄逼人 答案:D。【A着(zhuo)装B校(jiao)对C鲜(xian)有所闻】 【解析】行伍( hang w):(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 队(2)排列的行列。彳亍( chi chu):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着装( zhuozhuang) (1)穿着服装(2)服饰。少不更事( shao bu geng shi):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诣( zao yI):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 名气的人身上。)校对( jiao dui):(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2) 从事校对工作的人。珐琅( fa lang):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 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茕茕孑立 ( qiong qiong jie11):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蟊贼( mao zei):(1)吃禾苗的两 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弹劾( tan he):(1)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 吏的罪状(2)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 的行为。勖勉( xu mian):亦作“勗勉”,即勉励。鲜有所闻:很少听说。圭臬( gui nie):(1) 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 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肖像( XIdo xlang):用图画、 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迤逦(yⅰIi):(1)曲折连绵貌(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 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渐次:逐渐。咄咄逼人( duo duo bi ren):形 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音 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 象,如“行、着、更、校、鲜、肖”。这一类多音字用口诀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非常有效。比如: “银行(hng)发行(xing)股票,报纸刊登行(hang)情:你这着(zh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 (zh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6)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自力更(geng)生的方针不但不 能更(geng)改,而且要更(geng)加发扬光大。上校(xio)到校(jio)场找人校(jo)对材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染侯补霎时不落言筌B.端详肄业坐镇怨天尤人 C.国萃吞噬神采要言不烦D.蛊惑钟磬亲睐惹是生非
1 2011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精解精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7.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 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18.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 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19.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háng)伍 彳(chì)亍 着(zháo)装 少不更(gēng)事 B.造诣(yì) 校(xiào)对 珐(fà)琅 茕(qióng)茕孑立 C.蟊(máo)贼 弹劾(hé) 勖(xù)勉 鲜(xiān)有所闻 D.圭臬(niè) 肖(xiào)像 迤(yǐ)逦 咄(duō)咄逼人 答案:D。【A 着(zhuó)装 B 校(jiào)对 C 鲜(xiǎn)有所闻】 【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 队(2)排列的行列。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着装(zhuózhuāng): (1) 穿着服装(2) 服饰。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诣(zào yì):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 名气的人身上。)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2) 从事校对工作的人。珐琅(fà láng):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 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茕茕孑立 (qióng qióng jié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蟊贼(máo zéi):(1)吃禾苗的两 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弹劾(tán hé):(1)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 吏的罪状(2)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 的行为。 勖勉(xù miǎn):亦作“勗勉”,即勉励。鲜有所闻:很少听说。圭臬(guī niè):(1) 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 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肖像(xiào xiàng):用图画、 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迤逦(yǐ lǐ):(1)曲折连绵貌(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 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渐次;逐渐。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 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音 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 象,如“行、着、更、校、鲜、肖”。这一类多音字用口诀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非常有效。比如: “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你这着(zhāo 名词)真绝,让他干着 (zháo 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自力更(gēng)生的方针不但不 能更(gēng)改,而且要更(gèng)加发扬光大。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渲染 侯补 霎时 不落言筌 B.端详 肄业 坐镇 怨天尤人 C.国萃 吞噬 神采 要言不烦 D.蛊惑 钟磬 亲睐 惹是生非
答案:B。【A、侯(候)补C、国萃(粹)D、亲(青)睐 【解析】A.“侯”一一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有利于建国封侯) 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 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以及成语“侯门似海”: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 “李侯有佳句”,“侯”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 瘊”等。“候”一—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候” 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候” 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不落言筌( bu luo yan qua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 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怨天尤人( yuan tian you ren)一—天:天命,命运; 尤:怨恨,归咎。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昧抱怨天,责怪别人 C.“萃”一—1.动词。本义是草丛生,引申为聚集(如“荟萃”)。2.名词。指聚集在一起 的人或物(如“集萃”“出类拔萃”)。“粹”一—1.形容词。纯净不杂(如“纯粹”) 2.名词。精华(如“国粹”“精粹”)。两字形义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要言不烦( yaoyan bufan)—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D.青睐,动词,指 眼珠正面看人,意为尊重:颇受青睐。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出处】阮籍“旷达不羁, 不拘礼俗”(《魏春秋氏》)。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 且同为“竹林七贤”之属,故阮籍对以青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惹是生非( re shi sheng fei)一一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语或 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2011年重点考查因同音 形似而误的这一类错别字:侯(候)补、国萃(粹)、亲(青)睐。其他三类因音同而错、因形近 而错、因意思相似而错在今后的复习中仍不可忽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 否正确。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 记忆方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 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 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 的人。 A.投降分别深孚众望 B.投诚分别深负众望 C.投降分头深负众望 D.投诚分头深孚众望 答案:A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 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 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 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占51.27%:0-14岁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 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 “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 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 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
2 答案:B。【A、侯(候)补 C、国萃(粹)D、亲(青)睐】 【解析】A.“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有利于建国封侯) 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 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以及成语“侯门似海”;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 “李侯有佳句”,“侯”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 “瘊”等。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候” 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候” 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不落言筌(bù luò yán quá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 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天:天命,命运; 尤:怨恨,归咎。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昧抱怨天,责怪别人。 C.“萃”——1.动词。本义是草丛生,引申为聚集(如“荟萃”)。2.名词。指聚集在一起 的人或物(如“集萃”“出类拔萃”)。“粹”——1.形容词。纯净不杂(如“纯粹”)。 2.名词。精华(如“国粹”“精粹”)。两字形义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要言不烦(yàoyán bùfán)——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D.青睐,动词,指 眼珠正面看人,意为尊重:颇受青睐。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出处】阮籍“旷达不羁, 不拘礼俗”(《魏春秋氏》)。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 且同为“竹林七贤”之属,故阮籍对以青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惹是生非(rě shì shēng fēi)——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语或 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2011 年重点考查因同音 形似而误的这一类错别字:侯(候)补、国萃(粹)、亲(青)睐。其他三类因音同而错、因形近 而错、因意思相似而错在今后的复习中仍不可忽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 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 记忆方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 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 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答案:A。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投 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我 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 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 占 51.27%;0-14 岁占 16.60%;15-59 岁人口占 70.14%;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其中 65 岁及 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语义指向上, “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 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 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
“分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 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 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 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点的复习应注意三 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 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如“投降”与“投诚”。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 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 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 形象创造了神”。 答案:D 【解析】A、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 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 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 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停顿时间有长有短 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 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 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 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各项之间本可用 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 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 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 感叹号也在句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 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
3 “分别”。 “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诚信的意思。能 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负众望”里,“负”是“辜负” 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 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点的复习应注意三 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 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如“投降”与“投诚”。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 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 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 形象创造了神”。 答案:D。 【解析】A、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 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 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 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 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停顿时间有长有短。 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 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 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 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各项之间本可用 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 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 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 感叹号也在句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 100 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 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 1000 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 吨,早就处于
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答案 【解析】B、二对一搭配不当。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状态”。D.枪 就是武器。联合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 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 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 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D.孙杈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 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 十名。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 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 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 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 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 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 周期开始和结東: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 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 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 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 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 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 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 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 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 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 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 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 思想基础
4 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答案:A. 【解析】B、二对一搭配不当。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状态”。D.枪 支就是武器。联合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 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 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 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 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答案:C . 【解析】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 十名。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 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 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 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 260 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 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 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 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 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 4 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 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 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 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 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 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 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 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 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 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 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 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 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一一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 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 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 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 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 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 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 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 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 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 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 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 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 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 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 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 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 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 【解析】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 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 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 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 道
5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 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 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 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 12 小时或 24 小时的 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 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 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 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 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 6 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 4 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 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 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 5 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 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 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 6 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 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 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 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 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 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 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 【解析】B.信息源在第 4 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 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 ...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 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 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