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第Ⅰ卷1页至5页,第Ⅱ卷6页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 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是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安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i)蓓蕾(16i)剖(pou)析追本朔(shuo)源 B.庇(bi)护载(zei)体友谊(yi)莘(xan)莘学子 C.殷(yin)红翘(qiao)首刹(sha)那少不更(geng)事 D.低劣(1ie)广袤(mo)婆娑(sua)卓(zhuo)有成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 松弛协赛曲 融会贯通 B.扫描 诙谐天然气 振耳欲聋 C.博弈巨挚殊不知毋容置疑 D.竞标临摹马威 门庭若市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 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 1 页至 5 页,第Ⅱ卷 6 页至 10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 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是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安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pōu)析 追本朔.(shuò)源 B.庇.(bì)护 载.(zěi)体 友谊.(yì) 莘.(xān)莘学子 C.殷.(yīn)红 翘.(qiáo)首 刹.(shà)那 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è) 广袤.(mào) 婆娑.(suā) 卓.(zhuó)有成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坐落 松弛 协赛曲 融会贯通 B. 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 博弈 巨挚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 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 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
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 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 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 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力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 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 故乡的思念语法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 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 也不会反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 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 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丁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 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 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 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 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 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
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力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 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 故乡的思念语法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 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 也不会反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 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 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 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丁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 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 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 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 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 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
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 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 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 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 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 还是伏羲、神农、或黃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 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 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翼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 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 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 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 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 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 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 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 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 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 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 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 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 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 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 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 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 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 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 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 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 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 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 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 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 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 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 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7.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呢 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8.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 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 文化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 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 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 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 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7.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呢 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 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 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 文化 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 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 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 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 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
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 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 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日:“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 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日:“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 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 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 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哲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 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 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 序者可以止矣。 一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累积 D.刻本之存哲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 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 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 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 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 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 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哲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 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 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 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哲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