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读书妙悟 不惟不发()举一隔()奕之为数()辟若掘井()流杵也( 7孔孟论学习 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柏杨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 鲁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 黄生借书说…袁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 读书八得 朱苏进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课堂探究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薏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语文趣谈给现成语义松绑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1)重点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学而时习之 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 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不馈不启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君子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顶习,感知。) 小数也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级弓瞰而射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弗着之也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有为着 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宜传“仁”的学说。首(2)一词多义 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温故而知新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与古人居 居之安 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量天下易生之物 人量听之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與,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3)流传至今的成语 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是孟子的弟不耻下问 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一书,除了左右逢源 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举一反三: 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温故知新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一曝十寒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 则殆()( (4)特殊文言句式
1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7 孔孟论学习……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鲁 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八得………朱苏进 窃读记…………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 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 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 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 372——约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 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 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 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 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奕之为数( ) 辟若掘井( ) 流杵也(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受学重问: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君子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小数也: 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也: 有为者: (2)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与古人居 居之安 虽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虽听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一曝十寒: 尽信书不如无书: (4)特殊文言句式
2、课文内容理解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4、孔子,名 学派的创始人,大 (2)这十三则孔孟名言,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3)《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孟子,名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吧!)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騙,时时受欺,几乎寸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育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二、理解运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 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暴()奕()诲()鸿鹄()缴( 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意思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意思: 基础识记 (3)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意思: 1、默写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而不思则罔, ⑤5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4)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C、今夫爽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学而时习之,不你说?(分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C、以至仁伐至不仁 何其血之流杵也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2)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如此了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2 2、课文内容理解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2)这十三则孔孟名言,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 (3)《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 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 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 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 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 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基础识记 1、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 。 ⑵不 不 ,不 不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 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 ,字 ,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 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二、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 奕.( ) 诲.( ) 鸿鹄.( ) 缴.( )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 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 弗若
比较阅读 《读书八得》自学指导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语文基础知识达标 )粗丧( )拾人余睡 )聽起脚( (2)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拾人余唾: 合分析 不可遏街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韭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3、作者 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朱苏进,1953年生于南京,16岁从军。1977年调至福州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南京军区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闷于不创作室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名作《射天狼》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凝眸》,中篇 能,以多问于寡也。等 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间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小说,1984,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 【注释】①达:通达 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探讨。小说奖。《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朱苏进和历史剧名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康熙王朝》 A、非学无以致疑致疑:提出疑难问题B、舍问,其奚决焉?决:判断解决 二、课文理解达标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正:正确 (一)文章主旨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章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切入论题。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 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 (2)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 (二)重点语句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 (1)从选文第2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 解析:此句话阐述了学和思的相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 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 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 (2)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是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 (三)写作特点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 要谈谈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三段用“读书是花朵,思索是 果实”比喻来论证“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 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本文 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一段先列举“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 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 索呢?”一句引出论述,之后层层阐述,最后归纳出论点。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 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读书八得》选自《面对无限的寂静》,这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书中有那么多的独特的、挑战 性格言式的句子,无情地向我们这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 就是这样说的。“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我们思维的触 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活力。但本文作者却对此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 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提出来的问题是,思考和求学的关系。他的观点 是,思考比接受更加重要
3 11、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 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 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 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 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选文第 2 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是 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读书八得》自学指导 一、语文基础知识达标 1. 生字 储量( ) 沮丧( ) 拾人余唾( ) 不可遏制( ) 踮起脚( ) 2. 词语 拾人余唾: 不可遏制: 3、作者 朱苏进,1953 年生于南京, 16 岁从军。1977 年调至福州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南京军区 创作室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名作《射天狼》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凝眸》,中篇 小说,1984,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 小说奖。《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朱苏进和历史剧名 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康熙王朝》。 二、课文理解达标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切入论题。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 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 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 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二)重点语句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 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 解析: 此句话阐述了学和思的相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 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 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 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写作特点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三段用“读书是花朵,思索是 果实”比喻来论证“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 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本文 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一段先列举“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 读书,教授又问: 明天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愤怒了: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 索呢?”一句引出论述,之后层层阐述,最后归纳出论点。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 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提示总结: 《读书八得》选自《面对无限的寂静》,这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书中有那么多的独特的、挑战 性格言式的句子,无情地向我们这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 就是这样说的。“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 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我们思维的触 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活力。但本文作者却对此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 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他提出来的问题是,思考和求学的关系。他的观点 是,思考比接受更加重要
附1:《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 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话题2:(安贫乐道)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 第七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话题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 人一起商讨,交谈 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话题4:(君子固穷 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 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准备把有户糖的民社方园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 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 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 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话题5:(逝者如斯 是这样的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孔子于司空兒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 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 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话题6:(苛政猛于虎 附2.孔孟的名言警句及写作素材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 孔子论学习: 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话题7:(待价而沽) 计含无不好电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 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话题8:(幽默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 三、作文素材 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 话题1:(尽善尽美 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
4 附 1:《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 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 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 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 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 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 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 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 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 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 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 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附 2. 孔孟的名言警句及写作素材 一、孔子论学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二、做人格言: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作文素材 话题 1: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 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 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话题 2: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 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 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 3: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孔子 63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 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话题 4: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 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 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 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 “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 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话题 5:(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 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 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话题 6:(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 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 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话题 7:(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 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话题 8:(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 496 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 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 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 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 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
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话题9:(源泉)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材料加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宜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矣 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则臣视君如寇仇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草前》节选)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话题10:(诚信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加工: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 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丿 ,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话题11:(寻觅)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材料加工: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30)民事不可缓也, 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我的祖先,那个秦蠃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 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四、《孟子》中的成语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 暴十寒与人为善赤子之心当务之急(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舍生取义 五、有关孟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六、《孟子》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人有不为 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其进锐者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 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 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 9:(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 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 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 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 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 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 10:(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 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 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 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 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 11:(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 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 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 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 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 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 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四、《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五、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六、《孟子》中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