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孟论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 《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査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査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 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 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7 孔孟论学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 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 《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 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 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 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 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 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 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 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 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 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 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 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査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査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査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 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 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 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 5、6 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 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 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 7 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 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 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 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 1—7 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 8—10 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 1—7 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 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 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 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 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 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不愤不启 6.不悱不发 7.受学重问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2.知之为知之( 3.君子深造之以道 、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参考答案] 、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 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 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 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 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 2.疑惑 3.机敏,聪敏灵活 4.比不上 5.苦思苦想仍然 不能领悟的样子 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 7.请教 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 2.知识、道理 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 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 8—10 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 11—13 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査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υ,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 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 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 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 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 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 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 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 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 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 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 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 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 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 8—10 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 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 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 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 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 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 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 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 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 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 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 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 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 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 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 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 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时而是用通俗 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预习要求 通读文章,根据“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的提示,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 然后从中再选择其一,谈谈阅读体会,要求写成发言提要。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重点检查: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意思 2.找出相应的例子(能够找出说明学生己经基本理解练习所说的意思)。 3.请学生相互评论各自的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习课文 由教师的总结评价导入课文的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是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自己再朗读一遍。 3.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讲评。 要例 (1)第一段是写实,略提即可。 2)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 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 本书”的朋友的幽默。而交待自己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 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 (3)“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是文言文 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 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 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 (5)“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 测不到影踪”一句,即夸张失实,又不合常理,但作者对于此类借书人行为的痛 恨溢于言表。 (6)“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近乎诅咒,但作者对借书人的无赖行为可见一斑。 如感不足,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的“主编导读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时而是用通俗 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1 课时。 四、预习要求 通读文章,根据“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的提示,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 然后从中再选择其一,谈谈阅读体会,要求写成发言提要。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重点检查: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意思。 2.找出相应的例子(能够找出说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练习所说的意思)。 3.请学生相互评论各自的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习课文 由教师的总结评价导入课文的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是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自己再朗读一遍。 3.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讲评。 要例: (1)第一段是写实,略提即可。 (2)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 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 本书”的朋友的幽默。而交待自己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 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 (3)“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是文言文 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 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 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 (5)“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 测不到影踪”一句,即夸张失实,又不合常理,但作者对于此类借书人行为的痛 恨溢于言表。 (6)“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近乎诅咒,但作者对借书人的无赖行为可见一斑。 如感不足,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的“主编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