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实验实践学时:12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从事体有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可以给体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帮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体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所从事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在体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 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学习兴趣小组讨 论,写出读书报告,突出理论分析中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师生共同探讨与互动,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小组课后讨论与自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 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运动兴趣和动机,运 动归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心理技能训练,动作技 能的学习。 难点是体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归因理论,焦虑唤醒 与运动表现,动作技能学习理论和迁移理论,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自学指 导、主题讨论、案例教学、作业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2课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的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简要介绍。 (2)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体育心理学概述: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3)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4)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简史:体育心理 学的发展方向。 (5)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 育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体育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 2.重、难点提示 28
28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 实验实践学时:12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可以给体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帮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体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所从事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在体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 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学习兴趣小组讨 论,写出读书报告,突出理论分析中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师生共同探讨与互动,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小组课后讨论与自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 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运动兴趣和动机,运 动归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心理技能训练,动作技 能的学习。 难点是体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归因理论,焦虑唤醒 与运动表现,动作技能学习理论和迁移理论,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自学指 导、主题讨论、案例教学、作业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2 课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的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简要介绍。 (2)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体育心理学概述;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3)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4)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19 世纪的动作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简史;体育心理 学的发展方向。 (5)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 育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体育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体育学习的心理 学基础。 (2)难点是对体育学习各流派观点的掌握、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4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法概念: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 定向: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2)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何为目标设置、目标设置的作用,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 置的原则。 (3)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团队的概念及特征:团队目标的作用:团队目 标的设置方法: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 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体育教学训练中进行目标设置的原则: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及注意事 项。 (2)难点是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4学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兴趣的定义、运动兴趣的品质、分类及影响因素。 (2)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种类,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概念及分类,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和运动动机 的培养和激发。 (2)难点是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及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运动归因(4学时) 1.教学内容 (1)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2)运动中的归因分析:内外部归因、归因与情绪反应、稳定性。 (3)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归因的概念及理论、运动中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及对策,影响运动 归因的内外部因素,归因训练的方法。 (2)难点是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第五章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4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 (2)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预测及干预。 (3)体育活动的成意行为。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体育活动带来的心理效益,影响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因素,体育活动行 为理论及促进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策略。 (2)难点是体育活动行为理论。 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4学时) 1.教学内容 29
29 (1)重点是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体育学习的心理 学基础。 (2)难点是对体育学习各流派观点的掌握、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第二章 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4 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法概念;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 定向;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2)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何为目标设置、目标设置的作用,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 置的原则。 (3)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团队的概念及特征;团队目标的作用;团队目 标的设置方法;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 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体育教学训练中进行目标设置的原则;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及注意事 项。 (2)难点是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 第三章 运动兴趣和动机(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兴趣的定义、运动兴趣的品质、分类及影响因素。 (2)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种类,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概念及分类,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和运动动机 的培养和激发。 (2)难点是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及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 运动归因(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2)运动中的归因分析:内外部归因、归因与情绪反应、稳定性。 (3)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归因的概念及理论、运动中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及对策,影响运动 归因的内外部因素,归因训练的方法。 (2)难点是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第五章 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4 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 (2)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预测及干预。 (3)体育活动的成瘾行为。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体育活动带来的心理效益,影响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因素,体育活动行 为理论及促进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策略。 (2)难点是体育活动行为理论。 第六章 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2)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驱力理论、倒U型假说、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多维焦虑理论。 (3)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4)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心境状态的概念、测量,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 心境状态与运动疲劳的监测,赛前心境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预测,人格与心境的交互作用模 式对运动表现的预测。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唤醒水平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引起赛前焦虑的主要原因,心境状态 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难点是唤醒水平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七章心理技能训练(4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 (2)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渐进放松训练,自生训练,气功放松法,生物反馈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 (3)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表象训练,认知训练,暗示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模拟心理训练、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认知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 暗示训练的方法。 (2)难点是系统脱敏训练、渐进放松训练和自生训练的方法练习。 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4学时) 1.教学内容 (1)动作技能的概念、组成,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 与评价。 (2)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过程,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动作技能的迁移:技能的迁移及其理论、技能迁移的测量与评价,影响技能迁移 的因素,迁移的原则。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动作技能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特征: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动作 技能形成的理论、阶段和途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动作技能迁移的 理论、原则、测量与评价: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 (2)难点是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阶段和途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 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原则、测量与评价。 第九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2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运动中团体凝聚力的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2)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团体凝聚力产生的其他效益。 (3)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发展模式,体育团体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体育团体凝聚力定义、特征以及分类、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影响团体 凝聚力的因素,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2)难点是体育团体凝聚力定义、特征以及分类和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30
30 (1)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2)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驱力理论、倒 U 型假说、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多维焦虑理论。 (3)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4)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心境状态的概念、测量,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 心境状态与运动疲劳的监测,赛前心境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预测 ,人格与心境的交互作用模 式对运动表现的预测。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唤醒水平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引起赛前焦虑的主要原因,心境状态 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难点是唤醒水平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 (2)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渐进放松训练,自生训练,气功放松法,生物反馈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 (3)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表象训练,认知训练,暗示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有模拟心理训练、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认知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 暗示训练的方法。 (2)难点是系统脱敏训练、渐进放松训练和自生训练的方法练习。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动作技能的概念、组成,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 与评价。 (2)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过程,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动作技能的迁移:技能的迁移及其理论、技能迁移的测量与评价,影响技能迁移 的因素,迁移的原则。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动作技能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特征;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动作 技能形成的理论、阶段和途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动作技能迁移的 理论、原则、测量与评价;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 (2)难点是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阶段和途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 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原则、测量与评价。 第九章 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育运动中团体凝聚力的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2)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团体凝聚力产生的其他效益。 (3)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发展模式,体育团体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体育团体凝聚力定义、特征以及分类、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影响团体 凝聚力的因素,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2)难点是体育团体凝聚力定义、特征以及分类和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2 二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4 2 三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2 四 第四章运动归因 五 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六 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七 第七章心理技能训练 八 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九 第九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2 2 总计 32 16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总评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40%)+末考成绩(60%) 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课堂考勤(10%)+作业成绩(10%)+期中成绩(20%)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们《体育心理学》,马启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任未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0年; [4]《运动心理学》,张力为,毛志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体育心理学》,季浏,般恒婵,颜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撰稿人:王铁新审核人:杨海龙审定人:李吉慧) 31
31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一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2 二 第二章 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4 2 三 第三章 运动兴趣和动机 4 2 四 第四章 运动归因 4 五 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4 4 六 第六章 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4 七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 4 4 八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4 2 九 第九章 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2 2 总 计 32 16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总评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40%)+末考成绩(60%) 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包括:课堂考勤(10%)+ 作业成绩(10%)+期中成绩(20%)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体育心理学》,马启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2]《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任未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运动心理学》,张力为,毛志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体育心理学》,季浏,殷恒婵,颜军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撰稿人:王铁新 审核人:杨海龙 审定人:李吉慧)
《体育心理学》实验及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所属实验室:体育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12学时 一、实验教学目的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动手操作的习惯以及对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实验目的与要求,能够根据实验中所得出的数据 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学会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通过体育心理学实践,养成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要求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通过体育心理学的实验使学生掌 握心理的测量手段和方法,对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能有准确把握。运动心理学中绝大部分 以纸笔测验为主,通过主观报告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测定。仪器实验部分以演示为主。实 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以4至5人为适宜。而体育心理学实践要求具有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程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 (五)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做好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电源。 (七)整理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八)体有心理学实践课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解决为指向。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察,包括实验考勤、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动觉方位辨别能力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本体感觉,对自身手臂的运动幅度和方位进 行感知,了解感知误差的来源和大小,并通过反馈提高动觉感知能力。 (4)主要仪器:动觉方位测定仪 实验项目(二):双手协调性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增进双手在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使学生 理解练习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明确视觉反馈对动作操作的意义。 (4)主要仪器:双手调节器 实验项目(三):反应时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声、光反应时测定的测试方法与仪器使用。包括简单反 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了解个体反应时的差异,并能有效认识反应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4)主要仪器:反应时测试仪 实验项目(四):注意集中能力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32
32 《体育心理学》实验及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所属实验室:体育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12 学时 一、实验教学目的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动手操作的习惯以及对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实验目的与要求,能够根据实验中所得出的数据 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学会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通过体育心理学实践,养成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要求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通过体育心理学的实验使学生掌 握心理的测量手段和方法,对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能有准确把握。运动心理学中绝大部分 以纸笔测验为主,通过主观报告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测定。仪器实验部分以演示为主。实 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以 4 至 5 人为适宜。而体育心理学实践要求具有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程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 (五)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做好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电源。 (七)整理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八)体育心理学实践课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解决为指向。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察,包括实验考勤、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动觉方位辨别能力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本体感觉,对自身手臂的运动幅度和方位进 行感知,了解感知误差的来源和大小,并通过反馈提高动觉感知能力。 (4)主要仪器:动觉方位测定仪 实验项目(二):双手协调性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增进双手在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使学生 理解练习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明确视觉反馈对动作操作的意义。 (4)主要仪器:双手调节器 实验项目(三):反应时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声、光反应时测定的测试方法与仪器使用。包括简单反 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了解个体反应时的差异,并能有效认识反应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4)主要仪器:反应时测试仪 实验项目(四):注意集中能力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