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 中一门独立和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术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 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这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 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在基础篇中,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传统的人体生理 学基本内容,各章在提供相关的生理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都紧扣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主题。 在应用高中,仍以运动生理学传统的专题划分章节,突出运动生理学机制在运动实际中的应 用。在教学中,还安排较大比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至用,以 保证理论性与实用性的衔接和生理学理论的完整性。课程要求同学全面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理 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对运动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了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主要讲授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重点讲授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学 原理,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不同锻炼项目人群的生理学特点,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生理学 依据。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指导学生上网,学习网上“运动生理学精品课”中的有关内容。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2)生命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 ②兴奋性 ③应激性 ④适应性和生殖 (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 ②体液调节 ③自身调节 2.重、难点提示 (1)生命的基本特征 (2)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二章骨骼肌机能(6学时) 13
13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考核方式: 考试 总学时、学分:64 学时 4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 中一门独立和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术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 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这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 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在基础篇中,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传统的人体生理 学基本内容,各章在提供相关的生理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都紧扣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主题。 在应用篇中,仍以运动生理学传统的专题划分章节,突出运动生理学机制在运动实际中的应 用。在教学中,还安排较大比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至用,以 保证理论性与实用性的衔接和生理学理论的完整性。课程要求同学全面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理 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对运动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了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 的基础。三、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主要讲授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重点讲授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学 原理,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不同锻炼项目人群的生理学特点,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生理学 依据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指导学生上网,学习网上“运动生理学精品课”中的有关内容。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2 学时) 1. 教学内容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2)生命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 ②兴奋性 ③应激性 ④适应性和生殖 (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 ②体液调节 ③自身调节 2.重、难点提示 (1) 生命的基本特征 (2)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6 学时)
1.教学内容 (1)肌纤维的结构: ①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②肌管系统 ③肌丝的分子组成 (2)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③动作电位的传导 ④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①肌丝滑行学说 ②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③肌纤维的兴奋 一收缩耦联 (4)骨骼肌特性 ①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 (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①收缩形式与比较 ②收缩的力学表现 ③运动单位的动员 (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①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②不同类型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③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④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⑤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骨骼肌收缩形式与比较 (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三章血液(2学时) 1.教学内容 (1)血液组成 ①血液的组成 ②内环境 ③血液的功能 ④血液的理化特性 2.重、难点提示 (1)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组成 第四章循环机能(6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脏的机能 ①心脏的一般结构 ②心肌的生理特性 ③心脏的泵血功能 ④心电图 (2)血管生理 ①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②血压 ③动脉脉搏 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⑤微循环 (3)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①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②运动心脏的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4
14 1.教学内容 (1)肌纤维的结构: ①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②肌管系统 ③肌丝的分子组成 (2)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③动作电位的传导 ④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①肌丝滑行学说 ②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③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4)骨骼肌特性 ①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 (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① 收缩形式与比较 ②收缩的力学表现 ③ 运动单位的动员 (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①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②不同类型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③ 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④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⑤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 骨骼肌收缩形式与比较 (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三章 血液 (2 学时) 1.教学内容 (1)血液组成 ①血液的组成 ②内环境 ③血液的功能 ④血液的理化特性 2.重、难点提示 (1)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组成 第四章 循环机能(6 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脏的机能 ①心脏的一般结构 ②心肌的生理特性 ③心脏的泵血功能 ④心电图 (2)血管生理 ①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②血压 ③动脉脉搏 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⑤微循环 (3)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①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②运动心脏的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心脏的泵血功能
(2)血压 (3)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第五章呼吸机能(4学时) 1.教学内容 (1)呼吸 ①外呼吸 ②气体运输 ③内呼吸 (2)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①肺通气的动力学 ②肺通气机能 ③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3)气体交换和运输 ①气体交换 ②02运输 (4)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①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 ②运动时合理呼吸 2.重、难点提示 (1)气体交换和运输 (2)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3)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4学时) 1.教学内容 (1)物质代谢 ①糖在体内的代谢 ②脂肪在体内的代谢 ③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能量代谢 ①基础代谢 ②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2.重、难点提示 (1)基础代谢 (2)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第七章肾脏功能(4学时) 1.教学内容 (1)肾脏的基本结构 (2)尿的生成过程 (3)肾脏在保持水平衡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尿的生成过程 (2)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感觉机能(4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①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 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视觉 (3)听觉与位觉 (4)本体感觉 15
15 (2)血压 (3)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第五章 呼吸机能(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呼吸 ①外呼吸 ②气体运输 ③内呼吸 (2)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①肺通气的动力学 ② 肺通气机能 ③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3)气体交换和运输 ①气体交换 ② O2 运输 (4)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①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 ②运动时合理呼吸 2.重、难点提示 (1)气体交换和运输 (2)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3)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4 学时) 1.教学内容 (1)物质代谢 ①糖在体内的代谢 ②脂肪在体内的代谢 ③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能量代谢 ①基础代谢 ②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2.重、难点提示 (1) 基础代谢 (2)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第七章 肾脏功能(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肾脏的基本结构 (2)尿的生成过程 (3)肾脏在保持水平衡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尿的生成过程 (2)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 感觉机能(4 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①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 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 视觉 (3) 听觉与位觉 (4) 本体感觉
2.重、难点提示 (1)听觉与位觉 (2)视觉 第九章运动技能(4学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 ①概念 ②分类 ③生理本质 (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 ①泛化过程 ②分化过程 ③巩固过程与动作自动化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动机与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②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③感觉与反馈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④运动技能的迁移 2.重、难点提示 (1)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 (1)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4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①需氧量 ②摄氧量 ③氧亏 ④运动后过量氧耗 (2)有氧工作能力 ①最大摄氧量 ②乳酸阈 ③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3)无氧工作能力 ①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②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③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最大摄氧量 (2)乳酸阈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2学时) 1.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 ①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②力量训练原则 ③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速度素质 ①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②速度素质的训练 (3)耐力素质 ①有氧耐力 ②无氧耐力 16
16 2.重、难点提示 (1)听觉与位觉 (2)视觉 第九章 运动技能(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 ①概念 ②分类 ③生理本质 (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 ①泛化过程 ② 分化过程 ③巩固过程与动作自动化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动机与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②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③感觉与反馈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④运动技能的迁移 2.重、难点提示 (1)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 (1)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4 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①需氧量 ②摄氧量 ③氧亏 ④运动后过量氧耗 (2)有氧工作能力 ①最大摄氧量 ② 乳酸阈 ③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3)无氧工作能力 ①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②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③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2.重、难点提示 (1)最大摄氧量 (2)乳酸阈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2 学时) 1.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 ①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②力量训练原则 ③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速度素质 ①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② 速度素质的训练 (3)耐力素质 ①有氧耐力 ② 无氧耐力
2.重、难点提示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4学时) 1.教学内容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①赛前状态 ②准备活动 (2)进入工作状态 ①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②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③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3)稳定状态 ①真稳定状态 ②假稳定状态 (4)疲劳状态 ①运动性疲劳概念 ②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③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④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5)恢复过程 ①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②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③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2.重、难点提示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2)疲劳状态 (3)恢复过程 第十三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2学时) 1.教学内容 (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①基本概念 ②儿少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③影响少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④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2)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①骨骼 ②肌肉与关节 ③血液循环 ④呼吸系统 ⑤神经系统 (3)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①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 ②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2)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时数 实验教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6 第三章 血液 2 17
17 2.重、难点提示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①赛前状态 ②准备活动 (2)进入工作状态 ①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②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③ 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3)稳定状态 ①真稳定状态 ②假稳定状态 (4)疲劳状态 ①运动性疲劳概念 ②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③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④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5)恢复过程 ①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②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③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2.重、难点提示 (1)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2) 疲劳状态 (3)恢复过程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2 学时) 1.教学内容 (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①基本概念 ② 儿少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③影响少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④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2)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①骨骼 ②肌肉与关节 ③血液循环 ④呼吸系统 ⑤神经系统 (3)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①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 ② 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2) 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时数 实验教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6 第三章 血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