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 世界地理研究 Vol 28. No.3 2019年6月 WORLD REGIONAL STUDIES Jun.2019 DOl:10.3969/jiss1004-94792019.03.2017306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等.中国堿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世界地理硏究,2019,28(3:63-74 WANG M, JIAO X, ZHANG L, et 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 28(3): 63-74 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1,宋金平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875:2.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石家庄 05003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统 计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 VOSyiewer等可视化工具,挖掘国内城市群研究状况,对国内城市 群研究特点、核心作者、明星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我国城市群研究提供参 考。结论如下:中国城市群研究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核心作者,并形成了以 这些作者为主体的合作网络:相关科研机构发文量2005年后大增,排在前列的有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明星机构:国内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 完善,呈现从定性向定量模型转变的趋势,研究热点依次集中在“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 化”“引力模型”,并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的趋势:最后对中国城市群硏究进行回顾与 评述,并对未来城市群研究内容、数据方法、实践层面等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城市群;知识图谱:热点演变: CiteSpace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 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口。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受到各级政 府的重视,中国已连续十五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空间主体,城市群已成 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起到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及核心节点的作用 中国城市群早期研究以借鉴国外思想为主,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引进了戈特 曼巨大城市带( megalopolis)的思想3·。周一星提出了城市经济统计区(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和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的概念,分别对应 于西方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我国最早使用城市群这一术语的是宋家泰,他在1980年 论述“城市-区域”关系时将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称为“城市群”。1992年,崔功豪、姚士谋等 人分别对城市群做出定义,用到英文术语“ urban agglomerations”,在特征和规模上和国外 的都市连绵区有所不同。崔功豪提出的城镇群体概念指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作的城 镇有机系统,并包括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三种类型。姚士谋在其论著中正 式定义了城市群( 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 收稿日期:2017-10-17:修订日期:2018-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01702020206 作者简介:王曼曼(199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E-mai1: wangan1 通讯作者:宋金平(1968-),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jinpingsonge163.com
第 28 卷第 3 期 2 0 1 9 年 6 月 Vol. 28,No.3 Jun. ,2 0 1 9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王曼曼1 ,焦新颖2 ,张璐璐1 ,宋金平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2.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石家庄 05003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统 计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挖掘国内城市群研究状况,对国内城市 群研究特点、核心作者、明星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我国城市群研究提供参 考。结论如下:中国城市群研究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核心作者,并形成了以 这些作者为主体的合作网络;相关科研机构发文量 2005年后大增,排在前列的有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明星机构;国内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 完善,呈现从定性向定量模型转变的趋势,研究热点依次集中在“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 化”、“引力模型”,并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的趋势;最后对中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 评述,并对未来城市群研究内容、数据方法、实践层面等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城市群;知识图谱;热点演变;CiteSpace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 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受到各级政 府的重视,中国已连续十五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空间主体[2] ,城市群已成 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起到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及核心节点的作用。 中国城市群早期研究以借鉴国外思想为主,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引进了戈特 曼巨大城市带(megalopolis)的思想[3,4] 。周一星提出了城市经济统计区(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和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的概念,分别对应 于西方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5] 。我国最早使用城市群这一术语的是宋家泰,他在1980年 论述“城市-区域”关系时将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称为“城市群”[6] 。1992年,崔功豪、姚士谋等 人分别对城市群做出定义,用到英文术语“urban agglomerations”,在特征和规模上和国外 的都市连绵区有所不同。崔功豪提出的城镇群体概念指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作的城 镇有机系统,并包括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三种类型[7] 。姚士谋在其论著中正 式定义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8] ,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9.03.2017306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9,28(3):63-74 WANG M, JIAO X, ZHANG L, et al.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9,28(3):63-74 收稿日期:2017-10-17; 修订日期:2018-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01702020206)。 作者简介:王曼曼(199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E-mail:wangmm1992@126.com。 通讯作者:宋金平(1968-),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jinpingsong@163.com
世界地理研究 28卷 为核心,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城 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学 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多关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21世纪后,城市群研究开 始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更多学者从模型角度进行论证,研究方向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城市群 的空间联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利用 CiteSpace 工具厘清1992-2016年间国内城市群研究的结构与脉络,其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地理学该领 域研究的目标凝练和寻找后续研究突破口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1数据采集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 表1国内相关期刊刊发城市群相关研究论文量 学教授陈超美创建的一种文献分析 ab I Publication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elated Journals 可视化软件,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和 期刊 城市群都市圈总计 测度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 相似性,本质上属于宏观知识计量的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其独有的计量指 标及含义0。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 经济地理 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 人文地理 4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5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9 高级检索类型,以“题名”、“主题”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57663 检索项,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检干早区资源与环境 索词,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始于1992 城市问题 年,截止时间为2016年,共检索到相 城市规划学刊 关期刊文献6811篇,其中,核心期刊 城市规划 文献5158篇,硕博论文1653篇 城市发展研究 然后再根据分析所需,对文献进行筛 规划师 6 现代城市研究 选,选择了如表1所示中国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中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共 17种,截止到2016年11月2日,刊发了城市群相关论文1060篇 2主要研究特点 2.1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以姚士谋提出城市群概念的1992年作为阶段划分的起点,将中国城市群的研究分 为四个发展阶段(图1):(1)起步期(1992-2000年):城市群研究处于初始阶段,期刊论文数 量较小;(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此阶段核心期刊论文逐年增长,以定性研究为主,主 要借鉴国外经验,总结中国城市群特征,城市群研究开始团队化;(3)快速发展期(2005-2011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硏究论文大幅增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为核心,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城 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世纪 90年代,大部分学 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多关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21世纪后,城市群研究开 始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更多学者从模型角度进行论证,研究方向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城市群 的空间联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利用 CiteSpace 工具厘清 1992-2016年间国内城市群研究的结构与脉络,其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地理学该领 域研究的目标凝练和寻找后续研究突破口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数据采集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 学教授陈超美创建的一种文献分析 可视化软件[9] ,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和 测度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 相似性,本质上属于宏观知识计量的 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其独有的计量指 标及含义[10] 。 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 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 高级检索类型,以“题名”、“主题”为 检索项,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检 索词,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始于 1992 年,截止时间为 2016 年,共检索到相 关期刊文献 6811 篇,其中,核心期刊 文献 5158 篇 ,硕博论文 1653 篇。 然后再根据分析所需,对文献进行筛 选,选择了如表 1 所示中国地理学和 城市规划中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共 17种,截止到2016年11月2日,刊发了城市群相关论文1060篇。 2 主要研究特点 2.1 城市群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以姚士谋提出城市群概念的1992年作为阶段划分的起点,将中国城市群的研究分 为四个发展阶段(图 1):(1)起步期(1992-2000年):城市群研究处于初始阶段,期刊论文数 量较小;(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此阶段核心期刊论文逐年增长,以定性研究为主,主 要借鉴国外经验,总结中国城市群特征,城市群研究开始团队化;(3)快速发展期(2005-2011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研究论文大幅增 表1 国内相关期刊刊发城市群相关研究论文量 Tab.1 Publication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elated journals 期刊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研究 规划师 现代城市研究 城市群 36 40 57 40 168 47 99 17 39 57 0 59 26 29 91 21 36 都市圈 8 7 18 5 28 13 6 5 9 6 6 15 9 22 27 6 8 总计 44 47 75 45 196 60 105 22 48 63 6 74 35 51 118 27 44 资料来源:www.cnki.net。 64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65 长,城市群研究进入延0 新一轮热潮,2011年 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哥50 到最高点;(4)相对稳400 定期(2011年以后):300 城市群的研究更加多200 元化,开始转向实证100 分析,定量分析为主 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各 图罾昌昌胃目目目 城市群 都市圈 种流和联系,期刊论 图1城市群核心及cSSG期刊论文发表量 文数量保持相对 Fig 1 Paper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稳定。 22高层次论文不断增长 统计刊发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地理研究》上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表1所列文献总和)的19.91%,统计刊发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的8.11%,合计占全部文献的28.02%。六大刊物中《地理科学》和《城市规划》发文量最多。 而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顶级刊物《地理学报》和《城市规划学刊》都是2000年前后才有相关论 文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介入城市群领域比较迟,但后期发文量增速可观。城市规划领域对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演变和规划较为关注,而地理学领域视角多在城市群的识别、界定、测 度、机制、培育、网络联系等方面。 3核心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3.1核心作者群 以1992-2016年为时间范围,时间切片选择2年为筛选周期,以作者( Author)为节点类 型,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50的作者(Top50 per slice),其他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半径大小代表该作 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则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 表作者间合作强度,即共同发文次数越多 2000年以前,城市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学者较少,姚士谋m1992年发表了论文 《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可以看作城市群研究的开端。2000年以后,城市群 相关研究者逐渐增多,苗长虹、朱英明、陈振光等学者发文量较多;2005年以后,方创琳、顾朝 林等人对中国城市群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测度和实证研究,方创琳2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第 篇城市群论文《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从全国尺度硏究城市群的结 构体系及其空间分异,引用率高达325次;王发曾张平宇、宁越敏等人则注重对中原 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城市群的详细论证。 从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来看(表2),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中科院三大地 ①高层次论文指的是六大期刊收录的相关城市群文章,而期刊的选择则是通过影响因子的高低顺序以及结合专家意见 决定的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长 ,城市群研究进入 新一轮热潮 ,2011 年 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 到最高点;(4)相对稳 定期(2011 年以后): 城市群的研究更加多 元化 ,开始转向实证 分析,定量分析为主, 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各 种流和联系 ,期刊论 文 数 量 保 持 相 对 稳定。 2.2 高层次论文①不断增长 统计刊发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地理研究》上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表1所列文献总和)的19.91%,统计刊发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的论文占全部文 献的8.11%,合计占全部文献的28.02%。六大刊物中《地理科学》和《城市规划》发文量最多。 而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顶级刊物《地理学报》和《城市规划学刊》都是 2000年前后才有相关论 文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介入城市群领域比较迟,但后期发文量增速可观。城市规划领域对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演变和规划较为关注,而地理学领域视角多在城市群的识别、界定、测 度、机制、培育、网络联系等方面。 3 核心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3.1 核心作者群 以 1992~2016年为时间范围,时间切片选择 2年为筛选周期,以作者(Author)为节点类 型,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 50的作者(Top 50 per slice),其他采取系统默 认线性插值设置得到如图 2所示结果。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半径大小代表该作 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则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 表作者间合作强度,即共同发文次数越多。 2000年以前,城市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学者较少,姚士谋[11] 1992年发表了论文 《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可以看作城市群研究的开端。2000年以后,城市群 相关研究者逐渐增多,苗长虹、朱英明、陈振光等学者发文量较多;2005年以后,方创琳、顾朝 林等人对中国城市群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测度和实证研究,方创琳[12] 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第 一篇城市群论文《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从全国尺度研究城市群的结 构体系及其空间分异,引用率高达325次;王发曾[13] 、张平宇[14] 、宁越敏[15] 等人则注重对中原 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城市群的详细论证。 从发文量和合作关系来看(表2),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中科院三大地 ①高层次论文指的是六大期刊收录的相关城市群文章,而期刊的选择则是通过影响因子的高低顺序以及结合专家意见 决定的。 图1 城市群核心及CSSCI期刊论文发表量 Fig.1 Paper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65
地理研究 28卷 苗长虹 顾朝林 方创琳 兆士谋 10201212014 图21992-2016年城市群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时区图 Fig 2 Core author grou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ime zone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1992-2016 表2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一览表 Tab 2 List of the top ten core auth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总发文量初次发文时间 作者 作者简介(单位、方向) 30192姚士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方创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2000 苗长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中国城市群 2005 王发曾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武汉城市圈 2008 张平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中南城市群 修春亮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东北片区城市群 陈振光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中国城市群 陈群元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株潭城市群 数据来源: Citespace中导出,文中的引用频率只包括本文下载的论文数据 理所占3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占2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各占 10%。在高产作者中,地理学学者占70%,城市规划学者占30%。从合作关系来看,城市群作 者合作关系时间跨度很大,新的研究者不断出现,侧面表明城市群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8 卷 理所占3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占2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各占 10%。在高产作者中,地理学学者占 70%,城市规划学者占 30%。从合作关系来看,城市群作 者合作关系时间跨度很大,新的研究者不断出现,侧面表明城市群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 表2 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群核心作者一览表 Tab.2 List of the top ten core author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总发文量 30 24 20 20 20 14 13 10 10 9 初次发文时间 1992 2005 2000 2006 2005 2006 2008 2003 2001 2009 作者 姚士谋 方创琳 苗长虹 顾朝林 王发曾 刘承良 张平宇 修春亮 陈振光 陈群元 作者简介(单位、方向)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中国城市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原城市群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武汉城市圈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中南城市群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东北片区城市群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中国城市群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株潭城市群 数据来源:Citespace中导出,文中的引用频率只包括本文下载的论文数据 图2 1992-2016年城市群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时区图 Fig.2 Core author grou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ime zone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1992-2016 66
期 王曼曼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32分时期作者合作网络 (1)1992-2004年:起步期+缓慢增长期 在城市群发展的前12年里,形成了以姚士谋为核心的最大作者合作网络(图3)。网络 中的学者大多来自中科院南京地 理与湖泊研究所,陈振光、朱振国、 朱英明、王成新、薛东前等人均为 其博士研究生,此网络是常见的师 生合作网络。除了师生关系,还有 同地域学者合作关系,如姚士谋与 顾朝林(在此期间在南京大学工 作)合作发文。另外, CiteSpace中 的突发性检测显示姚士谋的集中 发文(一作、二作)时间为1999 2005年,内容涵盖城市群的发展 图31992-2004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 方针1、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Fg3 L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功能联系和结构优化1图、空间规 in1992-2004 划及探索等。薛东前发表 的《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结构、空间、土地利用三方面分析了城市 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和特征规律,被引频次达到170。也有的作者并不在此合作 网络中,但仍具一定学术影响力,比如张京祥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论都市圈地域空间 的组织》被引频次达到397。杨延哲3.3等人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 (2)2005-2016年:快速发展期+相对稳定期 2005年以后,城市群研究逐渐进入活跃阶段,大量学者加入。从突发性检测(表3)上 看:顾朝林在2006-2007年发文突增:陈群元、张平宇在2009-2011年发文较为集中;贺灿飞 在2012-2013年对城市群研究较多。从最大合作网络来看(图4),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师生 关系和同事关系。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为中国城市群;王发 曾与冯德显属于师生关系,与刘静玉、苗长虹等人则为同事关系,硏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张 小雷、张豫芳、乔旭宁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是新疆区域城市群 表3作者发文序列上的突发性探测前 Tab 3 Top five of sudden detection on author,s publication sequence 作者 1992 姚土谋4.8919992005 顾朝林3.35 2007 陈群元3.4320 张平宇 贺灿飞 ②科学合作是指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作者、机构,就认为存在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即代表作者之间有科学合 作的网络,机枃合作网络亦然。在同一时期,可能出现多个无关联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在此选取包含对象最多、连线 最多、联系最紧密的合作网络为最大合作网络
3 期 王曼曼 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3.2 分时期作者合作网络② (1)1992-2004年:起步期+缓慢增长期 在城市群发展的前 12年里,形成了以姚士谋为核心的最大作者合作网络(图 3)。网络 中的学者大多来自中科院南京地 理与湖泊研究所,陈振光、朱振国、 朱英明、王成新、薛东前等人均为 其博士研究生,此网络是常见的师 生合作网络。除了师生关系,还有 同地域学者合作关系,如姚士谋与 顾朝林(在此期间在南京大学工 作)合作发文。另外,CiteSpace 中 的突发性检测显示姚士谋的集中 发文(一作、二作)时间为 1999 - 2005 年,内容涵盖城市群的发展 方针[16] 、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 功能联系和结构优化[17,18] 、空间规 划及探索[19-23] 等。薛东前[24] 发表 的《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结构、空间、土地利用三方面分析了城市 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和特征规律,被引频次达到170。也有的作者并不在此合作 网络中,但仍具一定学术影响力,比如张京祥[27] 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论都市圈地域空间 的组织》被引频次达到397。杨延哲[25,26] 等人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 (2)2005-2016年:快速发展期+相对稳定期 2005 年以后,城市群研究逐渐进入活跃阶段,大量学者加入。从突发性检测(表 3)上 看:顾朝林在2006-2007年发文突增;陈群元、张平宇在2009-2011年发文较为集中;贺灿飞 在2012-2013年对城市群研究较多。从最大合作网络来看(图4),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师生 关系和同事关系。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为中国城市群;王发 曾与冯德显属于师生关系,与刘静玉、苗长虹等人则为同事关系,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张 小雷、张豫芳、乔旭宁等人属于师生关系,研究对象是新疆区域城市群。 ②科学合作是指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作者、机构,就认为存在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即代表作者之间有科学合 作的网络,机构合作网络亦然。在同一时期,可能出现多个无关联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在此选取包含对象最多、连线 最多、联系最紧密的合作网络为最大合作网络。 表3 作者发文序列上的突发性探测前五 Tab.3 Top five of sudden detection on author's publication sequence 作者 姚士谋 顾朝林 陈群元 张平宇 贺灿飞 强度 4.89 3.35 3.43 4.59 3.84 起始 1999 2006 2009 2009 2012 结束 2005 2007 2011 2011 2013 1992 - 2016 ▂▂▂▂▂▂▂▃▃▃▃▃▃▃▂▂▂▂▂▂▂▂▂▂▂ ▂▂▂▂▂▂▂▂▂▂▂▂▂▂▃▃▂▂▂▂▂▂▂▂▂ ▂▂▂▂▂▂▂▂▂▂▂▂▂▂▂▂▂▃▃▃▂▂▂▂▂ ▂▂▂▂▂▂▂▂▂▂▂▂▂▂▂▂▂▃▃▃▂▂▂▂▂ ▂▂▂▂▂▂▂▂▂▂▂▂▂▂▂▂▂▂▂▂▃▃▂▂▂ 图3 1992-2004年城市群最大作者合作网络 Fig.3 Largest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1992-200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