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有益启示。 2、体会课文描绘想象生动、议论透辟入微、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的写作方法 、课文简析 l、主题探讨 就本篇原题《庄子·养生主》而言,此文原是讲述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 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伤害,以求保身、全 生、养亲、尽年,反映的是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但是,就本文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所要表达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而言,它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其实,即 任何事物,只要深入钻硏,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并进而顺应其规律,做到游刃有余,成为各行业的行家能 2、思路研究 全文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阐述文章“缘督以为经”的主旨,即要求人们忘却善恶、顺应自然。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是借“庖丁解牛”故事论证人们人们处世应当“缘督以为经”的道理。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2一3自然段,作者描写庖丁轻松而艺术化解牛的一个场面。作者从庖丁的神态、动作 以及奏刀的声响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从而引起文惠君的赞叹,并进而提出问题,引出庖 丁的大段答话。 第二层次(第4自然段),记叙文惠君与庖丁的对话。其中包含有这样六层意思:①“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是总说。又是概括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②从庖丁解牛感受上谈。初解牛,所见皆全牛, 年之后,未见全牛,即己着眼于牛的各个部位的构造,摸索到一定的解牛的规律。③详细说明而今的“神 遇”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将牛的构造全部熟记于心,就不必用感官去感知了 感官的知觉告诉它似乎应该停止了,而心理的意念却还是要向前进刀。这是因为牛的体内构造有眼睛看不 到的地方,而心里熟知其构造,于是以“神欲”进刀,就更为准确。④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条牛,其刃如刚从磨刀石上磨过,另一角度表现出它解牛技艺之娴 熟。庖丁用刀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⑤庖丁虽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却 从不掉以轻心,仍然小心谨慎、全神贯注运刀。这里又与前文的“官知止而神欲行”遥相呼应。这得心应 手的境界才是“道也:近乎技矣”的境界。⑥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
《庖丁解牛》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有益启示。 2、体会课文描绘想象生动、议论透辟入微、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就本篇原题《庄子·养生主》而言,此文原是讲述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 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伤害,以求保身、全 生、养亲、尽年,反映的是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但是,就本文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所要表达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而言,它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其实,即 任何事物,只要深入钻研,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并进而顺应其规律,做到游刃有余,成为各行业的行家能 手。 2、思路研究 全文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是阐述文章“缘督以为经”的主旨,即要求人们忘却善恶、顺应自然。 第二部分(第 2—5 自然段),是借“庖丁解牛”故事论证人们人们处世应当“缘督以为经”的道理。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 2—3 自然段),作者描写庖丁轻松而艺术化解牛的一个场面。作者从庖丁的神态、动作 以及奏刀的声响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从而引起文惠君的赞叹,并进而提出问题,引出庖 丁的大段答话。 第二层次(第 4 自然段),记叙文惠君与庖丁的对话。其中包含有这样六层意思:①“臣之所好者, 道也,进乎技矣”是总说。又是概括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②从庖丁解牛感受上谈。初解牛,所见皆全牛, 三年之后,未见全牛,即已着眼于牛的各个部位的构造,摸索到一定的解牛的规律。③详细说明而今的“神 遇”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将牛的构造全部熟记于心,就不必用感官去感知了。 感官的知觉告诉它似乎应该停止了,而心理的意念却还是要向前进刀。这是因为牛的体内构造有眼睛看不 到的地方,而心里熟知其构造,于是以“神欲”进刀,就更为准确。④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条牛,其刃如刚从磨刀石上磨过,另一角度表现出它解牛技艺之娴 熟。庖丁用刀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⑤庖丁虽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却 从不掉以轻心,仍然小心谨慎、全神贯注运刀。这里又与前文的“官知止而神欲行”遥相呼应。这得心应 手的境界才是“道也;近乎技矣”的境界。⑥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
顾。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 第三层次(第5自然段),用梁惠王的赞叹“得养生焉”突出本文主题即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同时 在结构脉络上,也呼应了文章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3、特点指要 1)绘声绘色,语言形象生动,并运用比喻方法 庖丁解牛场面,作者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庖丁全 身各个部位动作:触、倚、履、踦,写庖丁解牛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 在描写庖丁解牛进刀而发出的声音时,用了两个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合桑 林舞的节拍旋律,合乎经首乐曲的音律节奏。 (2)议论透辟入微,哲理启示性强 庖丁说,开始宰牛,所见到的只是整个牛而尚未了解牛的构造,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整个的牛了 他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这是一种境界,给人的启迪是:做任何事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 才算是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了。作者又详细地以哲理性语言说明这种境界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 知止而神预行。庖丁达此境界的原因在于“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3)结构上前后衔接自然、紧凑完整 第五层写庖丁即使有如此高超技艺,却仍专心致志:“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 里,一方面与前文“官知止而神预行”相呼应,另一方面写出得心应手境界,这种境界是“道也:进乎技 矣”的境界。即掌握规律,比掌握一般的解牛技术重要。这里前后呼应,中心豁然。这里的“道”,即是 道家之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承题目“养生主”的养生之“道”,又启收尾文惠君所说的养生之“道”。 这“道也,进乎技矣。”一句,既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又是下面全部内容之中心语句。 、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布置学生预习并试译全文,同时摘录描绘生动形象、议论带哲理色彩的词句。 (2)讲课时宜以下述三方面为重点 ①庖丁由长期实践,掌握了解牛规律,这是一种境界。做任何事情,要融会贯通,必须达到如此境界。 ②因掌握了解牛规律,就能19年解牛而刀刃如新。做任何事情要达到娴熟程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③庖丁遇筋骨结聚困难之处仍认真对待,终使困难迎刃而解。故技艺再高超,仍需一丝不苟工作精神。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他是战国时
顾。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 第三层次(第 5 自然段),用梁惠王的赞叹“得养生焉”突出本文主题即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同时 在结构脉络上,也呼应了文章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3、特点指要 (1)绘声绘色,语言形象生动,并运用比喻方法 庖丁解牛场面,作者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庖丁全 身各个部位动作:触、倚、履、踦,写庖丁解牛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 在描写庖丁解牛进刀而发出的声音时,用了两个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合桑 林舞的节拍旋律,合乎经首乐曲的音律节奏。 (2)议论透辟入微,哲理启示性强 庖丁说,开始宰牛,所见到的只是整个牛而尚未了解牛的构造,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整个的牛了。 他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这是一种境界,给人的启迪是:做任何事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 才算是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了。作者又详细地以哲理性语言说明这种境界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 知止而神预行。庖丁达此境界的原因在于“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3)结构上前后衔接自然、紧凑完整 第五层写庖丁即使有如此高超技艺,却仍专心致志:“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 里,一方面与前文“官知止而神预行”相呼应,另一方面写出得心应手境界,这种境界是“道也;进乎技 矣”的境界。即掌握规律,比掌握一般的解牛技术重要。这里前后呼应,中心豁然。这里的“道”,即是 道家之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承题目“养生主”的养生之“道”,又启收尾文惠君所说的养生之“道”。 这“道也,进乎技矣。”一句,既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又是下面全部内容之中心语句。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布置学生预习并试译全文,同时摘录描绘生动形象、议论带哲理色彩的词句。 (2)讲课时宜以下述三方面为重点: ①庖丁由长期实践,掌握了解牛规律,这是一种境界。做任何事情,要融会贯通,必须达到如此境界。 ②因掌握了解牛规律,就能 19 年解牛而刀刃如新。做任何事情要达到娴熟程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③庖丁遇筋骨结聚困难之处仍认真对待,终使困难迎刃而解。故技艺再高超,仍需一丝不苟工作精神。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庄子 庄子(公元前 369?—前 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他是战国时
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学说也就被称为“老庄学派”。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他 可能生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但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多寓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辨证法。而且其文笔汪洋恣肆, 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对当时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 精神境界。 (2)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庄子主张“天道无为”。如《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 自取,怒者其谁耶?”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如《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 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眼光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 就像楚和越之间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如《道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它提出一种 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 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庄子的人生观在后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 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 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唰唰 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乐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 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 不是整个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
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学说也就被称为“老庄学派”。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他 可能生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但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多寓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辨证法。而且其文笔汪洋恣肆, 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对当时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 精神境界。 (2)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庄子主张“天道无为”。如《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 自取,怒者其谁耶?”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如《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 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眼光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 就像楚和越之间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如《道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它提出一种 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 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庄子的人生观在后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 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 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唰唰 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乐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 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 不是整个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
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按照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 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 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己经用了十几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可是刀口还 是如同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 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 即使这样,可是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难以下手,小心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 动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 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按照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 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 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可是刀口还 是如同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 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 即使这样,可是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难以下手,小心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 动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 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第二单元秦汉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散文与先秦散文之间的联系,把握秦汉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并了解贾谊、班固、范晔等汉代主要散文作家及其特色,把握《史 记》、《汉书》在史传散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落实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单元知识概述 1、秦汉散文知识概要 秦汉散文主要是汉代散文。秦朝因为期短暂,主要散文作品仅是《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吕氏 春秋》从著作形式来说,已成为体系完整的长达二十万言的巨著,单篇篇幅不长,却语言简明,言之有物, 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李斯可称秦代唯一的优秀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 人而已。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的余风。《谏逐客书》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 汉代散文,基本上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的,保持着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 动自然的风格。贾谊的政论文,有质有文,坚实朴素,一直对后世文家具积极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把 历史散文推上了高峰,鲁迅高度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和《史记》同为 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中最成熟的两部巨著,其地位虽比不上《史记》,但《汉书》文章语句凝练,结构严谨, 叙事细致,有其独特风格。由于汉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渐有雕琢丽辞,崇尚排偶的倾向。汉代哲理散文 的代表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秦汉散文的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又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通史,着重写人的活动,开创了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史记》以文学的手段表现历史人物,从而显现 了古代到汉初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一是颂扬对历史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 是歌颂维护国家尊严、见义勇为或正直无私却遭遇不幸的人物;三是以历史为镜子,追究兴亡成败的道 理,以吸取历史教训,因此他的史笔对历代暴政和汉初现实进行了批判:四是揭露了贪官酷吏的凶狠残暴。 《史记》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人物,既描写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又刻画 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因此人物形象丰满:二是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三是 善于描写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四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把口语提炼成为文学语言,还引用大量的民歌、谚语:五是构思安排方面,围绕主题、裁剪适当。 《史记》开了史传文学之先河,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写作方法、叙事风格和语言运用 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典范。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标举先秦散文和《史记》散文旗帜。唐宋明清散以来的
第二单元 秦汉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散文与先秦散文之间的联系,把握秦汉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并了解贾谊、班固、范晔等汉代主要散文作家及其特色,把握《史 记》、《汉书》在史传散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3、落实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二、单元知识概述 1、秦汉散文知识概要 秦汉散文主要是汉代散文。秦朝因为期短暂,主要散文作品仅是《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吕氏 春秋》从著作形式来说,已成为体系完整的长达二十万言的巨著,单篇篇幅不长,却语言简明,言之有物, 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李斯可称秦代唯一的优秀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 人而已。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的余风。《谏逐客书》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 汉代散文,基本上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的,保持着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 动自然的风格。贾谊的政论文,有质有文,坚实朴素,一直对后世文家具积极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把 历史散文推上了高峰,鲁迅高度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和《史记》同为 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中最成熟的两部巨著,其地位虽比不上《史记》,但《汉书》文章语句凝练,结构严谨, 叙事细致,有其独特风格。由于汉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渐有雕琢丽辞,崇尚排偶的倾向。汉代哲理散文 的代表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秦汉散文的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又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通史,着重写人的活动,开创了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史记》以文学的手段表现历史人物,从而显现 了古代到汉初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一是颂扬对历史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 二是歌颂维护国家尊严、见义勇为或正直无私却遭遇不幸的人物;三是以历史为镜子,追究兴亡成败的道 理,以吸取历史教训,因此他的史笔对历代暴政和汉初现实进行了批判;四是揭露了贪官酷吏的凶狠残暴。 《史记》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人物,既描写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又刻画 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因此人物形象丰满;二是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三是 善于描写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四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把口语提炼成为文学语言,还引用大量的民歌、谚语;五是构思安排方面,围绕主题、裁剪适当。 《史记》开了史传文学之先河,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写作方法、叙事风格和语言运用 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典范。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标举先秦散文和《史记》散文旗帜。唐宋明清散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