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6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论据的类型及其在运用上的特点。 2.分析课文紧扣论点组织论据的论说方法,掌握论据组织的基本要求。 3.了解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关于课文 本文节选自1991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人权 状况》 课文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人民饱受摧残、毫无人权的悲惨命运,分 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权的保障及促进状况,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民首要争取的人权是生 存权这一中心论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开宗明义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 存权。”接着以《世界人权宣言》为理论论据,以旧中国人民遭受压迫生命毫无保障为事实 论据,提出中心论点:争取生存权利是中国人民首要解决的人权问题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证争取生存权首先要争取国家独立权 第2段总叙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人民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权。然 后分四个自然段进行论证 (1)在历次侵略战争中,帝国主义者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 (2)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 (3)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 (4)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四个自然段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从四个方面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分论点:国 家失去了独立权,人民就没有生存权。 第三部分(7-13段),论述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 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分为二层 (1)第7—8段:论述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 保障 (2)第9—13段:以大量确凿数据为依据,用对照手法阐述了在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
78 第六单元 26.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论据的类型及其在运用上的特点。 2.分析课文紧扣论点组织论据的论说方法,掌握论据组织的基本要求。 3.了解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关于课文 本文节选自 1991 年 11 月 2 日《人民日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人权 状况》。 课文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人民饱受摧残、毫无人权的悲惨命运,分 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权的保障及促进状况,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民首要争取的人权是生 存权这一中心论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 1 段,开宗明义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 存权。”接着以《世界人权宣言》为理论论据,以旧中国人民遭受压迫生命毫无保障为事实 论据,提出中心论点:争取生存权利是中国人民首要解决的人权问题。 第二部分(第 2—6 段),论证争取生存权首先要争取国家独立权。 第 2 段总叙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人民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权。然 后分四个自然段进行论证: (1)在历次侵略战争中,帝国主义者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 (2)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 (3)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 (4)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四个自然段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从四个方面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分论点:国 家失去了独立权,人民就没有生存权。 第三部分(7—13 段),论述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 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分为二层: (1)第 7—8 段:论述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 保障。 (2)第 9—13 段:以大量确凿数据为依据,用对照手法阐述了在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
生存维艰的困境,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 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彻底甩 掉了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终于使生存权得到基本解决。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总结指出维护与促进生存权是中国人民和政府长期的任务。课文 从两方面分析,首先,中国虽取得了独立,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其次,虽基 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 件,既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中国政府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课文在论证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围绕论点,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和确切的统计数 据作为论据,使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如课文的第二部分,列举了帝国主义列强侵 华暴行10余例,具体数据20余处;第二部分论述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灾难深重、生存 维艰的困境及新中国以来中国人民生存条件的改善,同样采用大量的数据来论证 其次,采用比较的手法,使论点十分突出。如课文的第二部分论述旧中国在殖民统治 下人民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第三部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命安全获得了根本保 障,生存条件才得到了改善,两部分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突出了生存权是首要人权这 个主题。第三部分中把旧中国人民的生存条件与新中国人民生存水平的提高做比较,也是 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突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的生存权所做出的努力与取 得的成就 再次,课文在列举大量的历史实事和统计数据时,基本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 纵向比较。使课文的论述条理非常清楚。 最后,课文由于论据充足,又采用了大量感情色彩强烈的成语或四字词组,使语言具 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补充资料 【文章背景】 人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概念,涉及人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 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领域。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人 权实现的模式和发展道路也不同。西方某些媒体屡屡以人权为借口,对我进行歪曲、攻击 挑衅。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多次提出反对中国的人权提案,虽然每次以失败告终,但始终 没有放弃。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存在着疑虑和误解。为了向世界说明情 况,阐明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991年11月1日发表了《中 国的人权状况》这一白皮书 《中国的人权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人民民主的现代社 会的艰难历程以及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向世人阐述了中国的人权观点,有针对性地 驳斥了西方媒体散布的谎言,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全文共分十个部分。一、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二、中国人民获得 了广泛的政治权利:三、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四、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79 生存维艰的困境,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 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彻底甩 掉了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终于使生存权得到基本解决。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总结指出维护与促进生存权是中国人民和政府长期的任务。课文 从两方面分析,首先,中国虽取得了独立,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其次,虽基 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 件,既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中国政府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课文在论证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围绕论点,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和确切的统计数 据作为论据,使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如课文的第二部分,列举了帝国主义列强侵 华暴行 10 余例,具体数据 20 余处;第二部分论述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灾难深重、生存 维艰的困境及新中国以来中国人民生存条件的改善,同样采用大量的数据来论证。 其次,采用比较的手法,使论点十分突出。如课文的第二部分论述旧中国在殖民统治 下人民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第三部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命安全获得了根本保 障,生存条件才得到了改善,两部分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突出了生存权是首要人权这 个主题。第三部分中把旧中国人民的生存条件与新中国人民生存水平的提高做比较,也是 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突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的生存权所做出的努力与取 得的成就。 再次,课文在列举大量的历史实事和统计数据时,基本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 纵向比较。使课文的论述条理非常清楚。 最后,课文由于论据充足,又采用了大量感情色彩强烈的成语或四字词组,使语言具 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补充资料 【文章背景】 人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概念,涉及人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 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领域。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人 权实现的模式和发展道路也不同。西方某些媒体屡屡以人权为借口,对我进行歪曲、攻击、 挑衅。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多次提出反对中国的人权提案,虽然每次以失败告终,但始终 没有放弃。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存在着疑虑和误解。为了向世界说明情 况,阐明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1991 年 11 月 1 日发表了《中 国的人权状况》这一白皮书。 《中国的人权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人民民主的现代社 会的艰难历程以及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向世人阐述了中国的人权观点,有针对性地 驳斥了西方媒体散布的谎言,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全文共分十个部分。一、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二、中国人民获得 了广泛的政治权利;三、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四、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五、劳动权利的保障;六、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七、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八、计划 生育与人权保护;九、残疾人的人权保障:十、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 【白皮书】 些国家政府部门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封面有它惯用的颜色,其封 面为白色的叫白皮书,用蓝色、黄色、红色的分别叫蓝皮书、黄皮书和红皮书。 教学建议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论据的组织运用。教学时,可在引导学生把握全文脉络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课文选择了哪些史实,哪些数据,用来说明什么论点,论据的组织安排上有什么 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等。建议以第二部分作指导性分析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历史可作简要介绍,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选择典型 段落导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与文章气势 27.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学会品味语言的方法;学习朱光潜先生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2.体会并掌握课文中论据的运用特点:典型、充分、到位。 3.懂得在生活、学习中积累素材。 关于课文 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即死抠字语而不顾精神 实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 指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以此看来,这个成语不是褒义词。但 朱光潜先生却赋予这个成语以新的意义,他认为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即“咬文嚼字”。 文章以典型例证说明文字与人的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只有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 留心玩索,推陈翻新,求得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全文呈分一总结构,主体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举三个典型例子来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例一,郭沫若改台词。“是”与“这”一字之差,单纯的叙述句成了坚决的判断,带 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而“你是……”句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又带了叽刺的意味。说明句式 不同情感意味不同 例二,王若虚改《史论》。王若虚把《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去了三个“石”字, 文字是简洁了,但意味也不同了。说明文字的调整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感情
80 五、劳动权利的保障;六、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七、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八、计划 生育与人权保护;九、残疾人的人权保障;十、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 【白皮书】 一些国家政府部门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封面有它惯用的颜色,其封 面为白色的叫白皮书,用蓝色、黄色、红色的分别叫蓝皮书、黄皮书和红皮书。 教学建议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论据的组织运用。教学时,可在引导学生把握全文脉络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课文选择了哪些史实,哪些数据,用来说明什么论点,论据的组织安排上有什么 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等。建议以第二部分作指导性分析。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历史可作简要介绍,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选择典型 段落导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与文章气势。 27.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学会品味语言的方法;学习朱光潜先生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2.体会并掌握课文中论据的运用特点:典型、充分、到位。 3.懂得在生活、学习中积累素材。 关于课文 “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即死抠字语而不顾精神 实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 指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以此看来,这个成语不是褒义词。但 朱光潜先生却赋予这个成语以新的意义,他认为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即“咬文嚼字”。 文章以典型例证说明文字与人的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只有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 留心玩索,推陈翻新,求得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全文呈分—总结构,主体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段),举三个典型例子来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例一,郭沫若改台词。“是”与“这”一字之差,单纯的叙述句成了坚决的判断,带 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而“你是……”句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又带了叽刺的意味。说明句式 不同情感意味不同。 例二,王若虚改《史论》。王若虚把《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去了三个“石”字, 文字是简洁了,但意味也不同了。说明文字的调整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感情
例三,韩愈劝贾岛改诗,将“推”改为“敲”。作者认为“推”“敲”之差不仅是文字 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不同。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而且三个例子 都很典型,例一是当代大文学家,例二是金代文学家,而且改的是《史记》,例三是尽人皆 知的“推敲”典故,作者的分析又很到位,所以说服力很强 第二部分(第6—7段),说的是文字联想的意义也随人而不同。 先说文字联想的意义偏于个性,变化莫测,善用联想则可以使意蕴丰富,点铁成金, 如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 再说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作用,即心理习惯上的“套板反应”,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新 鲜真切的思想情趣 所以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 总的部分即最后一段,归纳全文,点出文章主旨。指出运用文字应该谨严,只有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全文论据典型、充分、鲜活,分析精辟、到位。每个实例,作者都细细咀嚼出不同文 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有力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即文字与人的思想 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有了新的意义,更使读者心悦 诚服。 课文中的实例,既有当时发生的实事,也有古代的案例,有关于流传典故的独立见地, 还有对古诗文的信手引用,材料十分丰富,所以能把道理讲得非常充分,透彻。可是,材 料是观点的基础。要使材料丰富、典型,离不开平时的学习、积累,还要注意筛选。这也 需要有“不肯放松”的精神 从课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文字品味方面的非凡的敏感性。这不仅基于作者深厚的文 字功底,更是他在文字运用上“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的体现。语言文字学问很深,如课 文中“你是”“你这”这一例子,一字之差,效果全然不同,连郭沫若这样一位语言大师, 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可见品味语言实在很不简单,要提高语言修养,一要学习朱光 潜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下苦功夫,二要讲究方法,即思考与创新。首先品 味语言要思考,体味语言的情味、意味、意境,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作者从“你这” 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强烈”的感情:从“视之,石也”四个字, 品出“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从“推敲”二字的“推”字品出和尚的一副胸襟气度。而 “推敲”一例,因韩愈是大家一直被古今作为文字因缘的美谈,作者不迷信,不盲从,提 出了新的见解,这是他独立思考、深入品味的结果。其次,运用语言要努力创新。作者提 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要创新,如果贪 图省力就会滑入“套板反应”。这就又需要不怕吃苦,“不肯放松”的精神
81 例三,韩愈劝贾岛改诗,将“推”改为“敲”。作者认为“推”“敲”之差不仅是文字 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不同。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而且三个例子 都很典型,例一是当代大文学家,例二是金代文学家,而且改的是《史记》,例三是尽人皆 知的“推敲”典故,作者的分析又很到位,所以说服力很强。 第二部分(第 6—7 段),说的是文字联想的意义也随人而不同。 先说文字联想的意义偏于个性,变化莫测,善用联想则可以使意蕴丰富,点铁成金, 如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 再说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作用,即心理习惯上的“套板反应”,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新 鲜真切的思想情趣。 所以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 总的部分即最后一段,归纳全文,点出文章主旨。指出运用文字应该谨严,只有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全文论据典型、充分、鲜活,分析精辟、到位。每个实例,作者都细细咀嚼出不同文 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有力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即文字与人的思想 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有了新的意义,更使读者心悦 诚服。 课文中的实例,既有当时发生的实事,也有古代的案例,有关于流传典故的独立见地, 还有对古诗文的信手引用,材料十分丰富,所以能把道理讲得非常充分,透彻。可是,材 料是观点的基础。要使材料丰富、典型,离不开平时的学习、积累,还要注意筛选。这也 需要有“不肯放松”的精神。 从课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文字品味方面的非凡的敏感性。这不仅基于作者深厚的文 字功底,更是他在文字运用上“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的体现。语言文字学问很深,如课 文中“你是”、“你这”这一例子,一字之差,效果全然不同,连郭沫若这样一位语言大师, 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可见品味语言实在很不简单,要提高语言修养,一要学习朱光 潜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下苦功夫,二要讲究方法,即思考与创新。首先品 味语言要思考,体味语言的情味、意味、意境,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作者从“你这” 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强烈”的感情;从“视之,石也”四个字, 品出“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从“推敲”二字的“推”字品出和尚的一副胸襟气度。而 “推敲”一例,因韩愈是大家一直被古今作为文字因缘的美谈,作者不迷信,不盲从,提 出了新的见解,这是他独立思考、深入品味的结果。其次,运用语言要努力创新。作者提 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要创新,如果贪 图省力就会滑入“套板反应”。这就又需要不怕吃苦,“不肯放松”的精神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 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 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 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 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 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 书评,文章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 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 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 《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 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 的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教学建议 (1)课文题目与《不求甚解》一文一样,都是旧词出新意,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立意及 文章主旨。 (2)本文结构清楚,教学时一笔带过即可。重点分析几则实例在论证上的作用,让学生 真正懂得论据、论点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尝试品味课文 中的实例,谈谈感受,教师再作分析 (3)关于字的联想意义,前一部分难点较多,大体了解就行。后一部分所说的“套板反 应”则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 不良习惯
82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 9 月 19 日生。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 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 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秋回国,先 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 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 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 年回国之后, 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 书评,文章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 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 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 《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 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 的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教学建议 (1)课文题目与《不求甚解》一文一样,都是旧词出新意,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立意及 文章主旨。 (2)本文结构清楚,教学时一笔带过即可。重点分析几则实例在论证上的作用,让学生 真正懂得论据、论点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也可让学生尝试品味课文 中的实例,谈谈感受,教师再作分析。 (3)关于字的联想意义,前一部分难点较多,大体了解就行。后一部分所说的“套板反 应”则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 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