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辞去。就如一个盲人搀扶者,如果盲人临危时而搀扶者不去抱持,盲人颠跌时而搀扶者不去搀扶,还用 这搀扶者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野牛从笼槛中逃出,龟和玉在匣子里被毁了,这是谁的过 错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又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若目前不取,将留作后代子孙之 忧 孔子说:“求呀!君子痛恨那些不肯实说自己要那样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说法的人。我听人说过,一个 国或一个家,不愁贫乏,只愁财富不均;不愁民户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财富均衡,便没有所谓贫:大家 能和睦,便没有什么寡。大家能安处,也就没有什么倾覆之祸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要加强文教德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归顺之后,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现在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 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还反而谋求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恐怕季孙氏所忧 虑的并不在颛臾,而是在我国的宫廷门屏之内啊!
该辞去。就如一个盲人搀扶者,如果盲人临危时而搀扶者不去抱持,盲人颠跌时而搀扶者不去搀扶,还用 这搀扶者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野牛从笼槛中逃出,龟和玉在匣子里被毁了,这是谁的过 错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又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若目前不取,将留作后代子孙之 忧。” 孔子说:“求呀!君子痛恨那些不肯实说自己要那样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说法的人。我听人说过,一个 国或一个家,不愁贫乏,只愁财富不均;不愁民户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财富均衡,便没有所谓贫;大家 能和睦,便没有什么寡。大家能安处,也就没有什么倾覆之祸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要加强文教德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归顺之后,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现在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 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还反而谋求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恐怕季孙氏所忧 虑的并不在颛臾,而是在我国的宫廷门屏之内啊!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孟子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 2、理解孟子善于雄辩,善于比喻,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写作风格 3、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及文言语法现象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此文表现孟子“王道”思想,论述了如何“以民为本”,实施王道以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文章的这些点睛之笔,突出 了本文主题,就是: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之点是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在本文中,孟子认为梁 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即让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对百姓进行教养,使 民心归顺,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就成了。从孔子的安民到孟子的重民,“民为贵”是一个发展,表明孔子, 孟子等都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远离现实,不切实际, 故而不会被当时的执政者采用 2、思路探究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劳力不足,人员贫乏,人员成 为各国争夺焦点。梁惠王自夸的表现,急切的疑问心理,为下文孟子的分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一3自然段),孟子先荡开一笔,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 逃的两种情况,提出五十步可否笑一百步的反问,诱使对方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 直不百步耳”,这也是逃跑啊。于是孟子顺势指出,“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因为梁惠王的 移民移粟跟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孟子回答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也就是“王道”的具体内 容。孟子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王道”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然后进一步提 出教养百姓,使民心顺服的“王道”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最后,阐述使民加多的应有态度 是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王道。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都到来了,由此,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 不加多”的疑问。 3、特点要点 (1)结构上,环环相扣,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孟子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 2、理解孟子善于雄辩,善于比喻,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写作风格。 3、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及文言语法现象。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此文表现孟子“王道”思想,论述了如何“以民为本”,实施王道以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文章的这些点睛之笔,突出 了本文主题,就是: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之点是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在本文中,孟子认为梁 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即让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对百姓进行教养,使 民心归顺,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就成了。从孔子的安民到孟子的重民,“民为贵”是一个发展,表明孔子, 孟子等都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远离现实,不切实际, 故而不会被当时的执政者采用。 2、思路探究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劳力不足,人员贫乏,人员成 为各国争夺焦点。梁惠王自夸的表现,急切的疑问心理,为下文孟子的分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孟子先荡开一笔,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 逃的两种情况,提出五十步可否笑一百步的反问,诱使对方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 直不百步耳”,这也是逃跑啊。于是孟子顺势指出,“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因为梁惠王的 移民移粟跟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 4—7 自然段),孟子回答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也就是“王道”的具体内 容。孟子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王道”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然后进一步提 出教养百姓,使民心顺服的“王道”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最后,阐述使民加多的应有态度, 是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王道。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都到来了,由此,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 不加多”的疑问。 3、特点要点 (1)结构上,环环相扣,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逐步深入。文章三个组成部分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来突出章法线索,廓清结构脉络,使文章各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各段的组织也十分严整。例如,孟子第一段话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作为“河内凶”四句的总 提,第二段话用“请以战喻”,作为“填然鼓之”八句的总提;第三段话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J胜用”作为总上启下的关键句,第四段话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作为总上启下的关键句 主客对话,攻守有序,连锁推理,脉络井然 (2)善于适用比喻来阐明事理 孟子行文善用比喻。例如,孟子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暗示梁惠王之于国,并非 尽心,与邻国的统治者相比没有实质的差别。在以战为喻的范围内,又用了“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比喻。 这一设喻,形象生动,鞭辟入里。败逃五十步或一百步,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 (3)句子、段落在整齐中又显示出变化 本文还善于将许多同范围、同性质的判断以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整齐对称的排偶句,使文 章气势充沛,宏伟奔放。例如,孟子论初步措施的那一段开头连用三组双句成排的排偶句,而下一自然段 开头则用四组成排的排偶句,犹如长江波涛,一个浪头紧接一个浪头,流转不绝,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 (4)欲擒故纵,长于论辩 欲擒故纵,长于论辩,这也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本文梁惠王提出的是“民不加多”的问题, 可是孟子却荡开一笔,请以战喻:正当梁惠王木知木觉地于不经意间回答这些战场上的常识性问题时,却 已经陷入了孟子的陷阱,于是孟子阐述其“王道”思想己是不可阻挡,且梁惠王也初步具备了倾听王道思 想的心理准备。于是,原本并不一致的话题统一了,梁惠王原本对王道思想的戒心也消除了。孟子收到了 极好的说话效果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介绍必要的写作背景及孟子的主要思想 (2)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能归纳孟子“王道”的核心内容。 3)先整体感知课文,能说明孟子运用比喻的特点和作用等:能解释通假字、词类活用、名作状、 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文言现象。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孟子与《孟子》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逐步深入。文章三个组成部分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来突出章法线索,廓清结构脉络,使文章各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各段的组织也十分严整。例如,孟子第一段话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作为“河内凶”四句的总 提,第二段话用“请以战喻”,作为“填然鼓之”八句的总提;第三段话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作为总上启下的关键句,第四段话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作为总上启下的关键句。 主客对话,攻守有序,连锁推理,脉络井然。 (2)善于适用比喻来阐明事理 孟子行文善用比喻。例如,孟子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暗示梁惠王之于国,并非 尽心,与邻国的统治者相比没有实质的差别。在以战为喻的范围内,又用了“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比喻。 这一设喻,形象生动,鞭辟入里。败逃五十步或一百步,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 已。 (3)句子、段落在整齐中又显示出变化 本文还善于将许多同范围、同性质的判断以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整齐对称的排偶句,使文 章气势充沛,宏伟奔放。例如,孟子论初步措施的那一段开头连用三组双句成排的排偶句,而下一自然段 开头则用四组成排的排偶句,犹如长江波涛,一个浪头紧接一个浪头,流转不绝,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 (4)欲擒故纵,长于论辩 欲擒故纵,长于论辩,这也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本文梁惠王提出的是“民不加多”的问题, 可是孟子却荡开一笔,请以战喻;正当梁惠王木知木觉地于不经意间回答这些战场上的常识性问题时,却 已经陷入了孟子的陷阱,于是孟子阐述其“王道”思想已是不可阻挡,且梁惠王也初步具备了倾听王道思 想的心理准备。于是,原本并不一致的话题统一了,梁惠王原本对王道思想的戒心也消除了。孟子收到了 极好的说话效果。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介绍必要的写作背景及孟子的主要思想。 (2)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能归纳孟子“王道”的核心内容。 (3)先整体感知课文,能说明孟子运用比喻的特点和作用等;能解释通假字、词类活用、名作状、 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文言现象。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历游齐,宋,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 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肯定人 性生来有善端。他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他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 个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 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 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已佚。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 书”。 (2)关于孟子的王道思想 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百姓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目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是儒家对农耕社会的理想蓝图。但是,当时的诸侯不修战备就不能自保,百姓不经过统一的战争也 不可能真正安居乐业。所以,作为一种思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政治主张,不可能被诸侯 接受。汉代司马迁也曾说孟子的王道思想太迂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 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移河东之灾民于河内,移河内之粮食于河东)。 考察邻国治理的情况,没有像我那样尽心的。而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葛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为比喻:咚咚地敲起鼓来,双方的兵器交接上了 方丢掉铠甲,拖着兵器而逃跑,有的跑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而后停下,拿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 百步,那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多于邻国了。 “不违背农作时间,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网不放入池搪里,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候拿斧头入
孟子(公元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历游齐,宋,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 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肯定人 性生来有善端。他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他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 一个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 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 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已佚。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 书”。 (2)关于孟子的王道思想 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百姓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目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是儒家对农耕社会的理想蓝图。但是,当时的诸侯不修战备就不能自保,百姓不经过统一的战争也 不可能真正安居乐业。所以,作为一种思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政治主张,不可能被诸侯 接受。汉代司马迁也曾说孟子的王道思想太迂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 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移河东之灾民于河内,移河内之粮食于河东)。 考察邻国治理的情况,没有像我那样尽心的。而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葛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为比喻;咚咚地敲起鼓来,双方的兵器交接上了,一 方丢掉铠甲,拖着兵器而逃跑,有的跑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而后停下,拿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 百步,那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多于邻国了。 “不违背农作时间,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网不放入池搪里,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候拿斧头入
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使百姓能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 而毫无遗憾了。能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而毫无遗憾,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端 有五亩的住宅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 不要失去繁殖它们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 免于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要 身背头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没有饥饿和寒冷,这样还不能 使天下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猪吃人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而不知道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人死了, 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有什么两样?大王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使百姓能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 而毫无遗憾了。能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而毫无遗憾,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端。 “有五亩的住宅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 不要失去繁殖它们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 免于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要 身背头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没有饥饿和寒冷,这样还不能 使天下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猪吃人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而不知道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人死了, 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有什么两样?大王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