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植》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反复吟唱的艺术特色 3、了解文言文否定句式的一些特点 4、背诵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理解。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一点,可以从 对全诗的分析中看出来。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替统治者造车,繁重的劳动和鲜明的现实对比使他们 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个是“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狙兮?”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真的对此产生疑问,也不是要求谁来作解答,而是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 明知故问,语义更加含蓄、有力,来攻击、揭发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可耻行径和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在这 样的情况下,诗人又用反话和嘲笑的口气,来讽刺统治者不劳动而白吃饭的寄生生活。在这里,作者先 采用正色厉声的质问,再采用反语轻蔑的讥讽,把统治阶级的罪行一五一十地数说出来,更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伐檀》每一章开头都描写伐木劳动的情景?在《伐檀》中,每一章都描写伐木者的 劳动情景说明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劳役的繁重。伐木者长年累月地从事繁重的劳动,毫无自由,悲苦 至极,而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是由统治阶级坐享其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伐木 劳动的情景更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更鲜明地表现了劳动者的愤怒及反抗的情绪,也更突 出了阶级剥削的深重及阶级对立的尖锐,从而更增强了诗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 酷掠夺的诗篇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伐檀》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的劳动生活。中间五句为 第二层,写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第五句“河水清且涟漪”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 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劳动者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强取豪 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阶级“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 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 反语作有力的讽刺。揭穿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们张口吃白饭、坐享其成的
1 《诗经·伐檀》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反复吟唱的艺术特色。 3、了解文言文否定句式的一些特点。 4、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理解。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一点,可以从 对全诗的分析中看出来。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替统治者造车,繁重的劳动和鲜明的现实对比使他们 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个是“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真的对此产生疑问,也不是要求谁来作解答,而是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 明知故问,语义更加含蓄、有力,来攻击、揭发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可耻行径和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在这 样的情况下,诗人又用反话和嘲笑的口气,来讽刺统治者不劳动而白吃饭的寄生生活。在这里,作者先 采用正色厉声的质问,再采用反语轻蔑的讥讽,把统治阶级的罪行一五一十地数说出来,更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伐檀》每一章开头都描写伐木劳动的情景?在《伐檀》中,每一章都描写伐木者的 劳动情景说明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劳役的繁重。伐木者长年累月地从事繁重的劳动,毫无自由,悲苦 至极,而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是由统治阶级坐享其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伐木 劳动的情景更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更鲜明地表现了劳动者的愤怒及反抗的情绪,也更突 出了阶级剥削的深重及阶级对立的尖锐,从而更增强了诗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 酷掠夺的诗篇。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伐檀》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的劳动生活。中间五句为 第二层,写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第五句“河水清且涟漪”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 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劳动者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强取豪 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阶级“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 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 反语作有力的讽刺。揭穿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们张口吃白饭、坐享其成的
剥削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每章的结构布局都以艰辛劳动作铺垫开始,继之以难以按捺的愤怒责问,而最后则 是不屈却又不乏无奈的嘲讽作收束。这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尚无力量对抗统治者的社会现实。 3、特点指要 (1)“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伐檀》中运用了“赋”,它反复描写伐木者的艰 辛劳动,以及剥削者占有百姓丰硕的劳动成果的情况,直截了当地抒写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开个头,以引起所要抒发的内容。《伐檀》中对河水的描写就是兴,借描写河水之清反衬出 对统治阶级之浊的不满 (2)《伐檀》采用分章换韵的形式,即反复咏唱的三章中,只有少量押韵的字有所改变,其余整体 都无变化,从而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形式,也称为“重章叠韵”。《诗经》中的民歌常采 用这种反复咏叹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并借此强化感情 的抒发。后来的民歌中也学习并惯用了这种反复的咏叹的方法 三、教学提示 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诗眼、“不素餐”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的来源:《诗经》有305首诗,它代表的是距今2500多年前约500多年间的中国诗歌 创作:它大部分取自民间歌谣。现在的《诗经》是当年孔子亲自选编的儒家教材,原名《诗》,因被后 人尊奉为经典而成为《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当时国家定期派专人在民间采集诗歌,其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即采取改进措施。)”。 那时的诗歌与礼乐密不可分,因此它就成为人们交往处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当时贵族阶级学 诗的重要目的。《诗经》按音乐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官话雅言 之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数字学:《诗经》中有一些知识与数字密切相关。兹择要列举如下: ①诗三百。孔子编的教材,共收集了305首诗,其中国风160首,大、小雅106首,颂39首。诗 三百,是举其成数而言。 ②《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其音乐上分类;赋比兴是指其艺术表现手 ③十五国风:《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
2 剥削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每章的结构布局都以艰辛劳动作铺垫开始,继之以难以按捺的愤怒责问,而最后则 是不屈却又不乏无奈的嘲讽作收束。这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尚无力量对抗统治者的社会现实。 3、特点指要 (1)“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伐檀》中运用了“赋”,它反复描写伐木者的艰 辛劳动,以及剥削者占有百姓丰硕的劳动成果的情况,直截了当地抒写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开个头,以引起所要抒发的内容。《伐檀》中对河水的描写就是兴,借描写河水之清反衬出 对统治阶级之浊的不满。 (2)《伐檀》采用分章换韵的形式,即反复咏唱的三章中,只有少量押韵的字有所改变,其余整体 都无变化,从而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形式,也称为“重章叠韵”。《诗经》中的民歌常采 用这种反复咏叹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并借此强化感情 的抒发。后来的民歌中也学习并惯用了这种反复的咏叹的方法。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诗眼、“不素餐”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的来源:《诗经》有 305 首诗,它代表的是距今 2500 多年前约 500 多年间的中国诗歌 创作;它大部分取自民间歌谣。现在的《诗经》是当年孔子亲自选编的儒家教材,原名《诗》,因被后 人尊奉为经典而成为《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当时国家定期派专人在民间采集诗歌,其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即采取改进措施。)”。 那时的诗歌与礼乐密不可分,因此它就成为人们交往处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当时贵族阶级学 诗的重要目的。《诗经》按音乐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官话雅言 之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数字学:《诗经》中有一些知识与数字密切相关。兹择要列举如下: ①诗三百。孔子编的教材,共收集了 305 首诗,其中国风 160 首,大、小雅 106 首,颂 39 首。诗 三百,是举其成数而言。 ②《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其音乐上分类;赋比兴是指其艺术表现手 法。 ③十五国风:《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 是卫国一国之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合称“二南”。这里所谓的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 江、汉的广大地区。全部风诗的产地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地区。 (3)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当时不仅有民间酬唱、学礼修身的作用,还涉及到晋见君王和外交 等方面。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冬天,郑国国君与鲁文公在棐相会。郑君想请他向当时的大国 晋说情修好。宴会上郑大夫子家吟诵《小雅·鸿雁》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u) 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取其国君哀恤鳏寡,辛勤操劳之意,暗示望鲁国哀恤,代往说情。鲁 国大夫季文子则对吟了一首《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用罹祸无助、彷徨欲归之诗意来喻其行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 表示自顾不暇加以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取意小国有难而盼望大国援助。季文子就又 吟《小雅·采薇》第四章,取意“岂敢定居”,愿意勉为其难,为郑奔走。郑君致谢,鲁君答谢。一场 外交,由赋诗对唱完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 做车辐丁冬砍木头,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 砍下檀树放河边, 砍来放在河埠头, 砍来放在大河旁 河水清清纹儿象连环。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 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 栽秧割稻你不管, 栽秧割稻你闲瞅, 下种收割你不忙, 凭什么千捆万捆住家搬?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 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 上山打猎你不沾, 别人打猎你抄手, 上山打猎你不帮, 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凭什么你家鹌鹑排成行?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余冠英注译)
3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 是卫国一国之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合称“二南”。这里所谓的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 江、汉的广大地区。全部风诗的产地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地区。 (3)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当时不仅有民间酬唱、学礼修身的作用,还涉及到晋见君王和外交 等方面。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冬天,郑国国君与鲁文公在棐相会。郑君想请他向当时的大国 晋说情修好。宴会上郑大夫子家吟诵《小雅·鸿雁》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u) 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取其国君哀恤鳏寡,辛勤操劳之意,暗示望鲁国哀恤,代往说情。鲁 国大夫季文子则对吟了一首《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用罹祸无助、彷徨欲归之诗意来喻其行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 表示自顾不暇加以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取意小国有难而盼望大国援助。季文子就又 吟《小雅·采薇》第四章,取意“岂敢定居”,愿意勉为其难,为郑奔走。郑君致谢,鲁君答谢。一场 外交,由赋诗对唱完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 做车辐丁冬砍木头,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 砍下檀树放河边, 砍来放在河埠头, 砍来放在大河旁, 河水清清纹儿象连环。 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 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 栽秧割稻你不管, 栽秧割稻你闲瞅, 下种收割你不忙, 凭什么千捆万捆住家搬? 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 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 上山打猎你不沾, 别人打猎你抄手, 上山打猎你不帮, 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凭什么你家鹌鹑排成行?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余冠英注译)
《诗经·氓》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由古代妇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了解古代社会的民俗及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了解古代叙事诗的一般特点与要求,能说出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女主人公可以与相爱的男子私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人们背离纲常的结果。其实,当时儒家思想并未被独尊,儒家思想也还未被曲解岀“三纲”“五常”伦 理,妇女尚未成为封建礼教的祭物。这与《诗经》其他诗篇中女子敢说“髡彼两髦,实维我仪”,敢做 “俟我于城隅”的情景是一致的,这也就能理解女主人公被遗弃后仍能回家主宰自己命运的结局。对妇 女的纲常竭力倡导于西汉董仲舒,极致于南宋程朱理学。因而,《氓》中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家人反对 而自由恋爱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妇女的地位低下,只是中国宗族制度和依赖于农耕的经济地位所致 (2)为什么女主人公被遗弃后得不到娘家人的理解:首先,这是中国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人 之言”。由情节描写看,女主人公出身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家人应当是看重门第门风的,女主人公违 背了婚姻传统,忤逆了父兄意恳。其次,其男友“抱布贸丝”,这是当时倍受轻视的商人形象,女主人 公家里鄙视其男友,进而愤恨女主人公下嫁,所以不能谅解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由诗中描写看 父母未出场说什么,只是兄弟“晊其笑矣”,女主人公的曲折达意,可见一斑 (3)为什么说氓卑劣无耻:一是氓喜新厌旧的“玩物”心态:二是氓的家庭暴力;三是氓的重色 轻义。尤其是与善良勤劳的女主人公构成鲜明对比后,其品质的“卑劣无耻”被放大了。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人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反映当时婚姻制度下的 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甘屈辱、要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 2、思路探究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的负情背 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决裂。 作为叙事诗,情节、人物以及事件交代均完整周到。结婚前,女子痴情于男子,两情相悦,“蚩蚩 无怒”、“泣涕涟涟”、“载笑载言”等细节描写,无不神情必现:结婚后,女子逆来顺受,男子“二三 其德”甚至付诸家庭暴力,详尽地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写出了女主人公之悔、之恨、之怨 为最后毅然决绝作了有力的铺垫。家庭劳作锻炼了其意志,家庭暴力积聚了其反抗,女主人公由柔弱走
4 《诗经·氓》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由古代妇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了解古代社会的民俗及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了解古代叙事诗的一般特点与要求,能说出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女主人公可以与相爱的男子私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人们背离纲常的结果。其实,当时儒家思想并未被独尊,儒家思想也还未被曲解出“三纲”“五常”伦 理,妇女尚未成为封建礼教的祭物。这与《诗经》其他诗篇中女子敢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敢做 “俟我于城隅”的情景是一致的,这也就能理解女主人公被遗弃后仍能回家主宰自己命运的结局。对妇 女的纲常竭力倡导于西汉董仲舒,极致于南宋程朱理学。因而,《氓》中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家人反对 而自由恋爱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妇女的地位低下,只是中国宗族制度和依赖于农耕的经济地位所致。 (2)为什么女主人公被遗弃后得不到娘家人的理解:首先,这是中国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人 之言”。由情节描写看,女主人公出身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家人应当是看重门第门风的,女主人公违 背了婚姻传统,忤逆了父兄意愿。其次,其男友“抱布贸丝”,这是当时倍受轻视的商人形象,女主人 公家里鄙视其男友,进而愤恨女主人公下嫁,所以不能谅解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由诗中描写看, 父母未出场说什么,只是兄弟“咥其笑矣”,女主人公的曲折达意,可见一斑。 (3)为什么说氓卑劣无耻:一是氓喜新厌旧的“玩物”心态;二是氓的家庭暴力;三是氓的重色 轻义。尤其是与善良勤劳的女主人公构成鲜明对比后,其品质的“卑劣无耻”被放大了。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人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反映当时婚姻制度下的 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甘屈辱、要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 2、思路探究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的负情背 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决裂。 作为叙事诗,情节、人物以及事件交代均完整周到。结婚前,女子痴情于男子,两情相悦,“蚩蚩”、 “无怒”、“泣涕涟涟”、“载笑载言”等细节描写,无不神情必现;结婚后,女子逆来顺受,男子“二三 其德”甚至付诸家庭暴力,详尽地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写出了女主人公之悔、之恨、之怨, 为最后毅然决绝作了有力的铺垫。家庭劳作锻炼了其意志,家庭暴力积聚了其反抗,女主人公由柔弱走
向坚强,完成了其形象塑造。因此最后一章犹如誓言,作结有力。 3、特点指要 (1)表现手法上,以“赋”为主,间用“比兴”。叙事铺陈均为“赋”,它逐层交代人物,展开情 节,显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表达思想感情之时,作者多借助于“比兴”,借“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女子容颜的艳丽与憔悴;借相恋时的“送子涉淇”与被遗弃时的“淇 水汤汤”来说自己恋爱的单纯和被遗弃的饱受创伤:还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说自己坚持决裂的 决心。这样的表现手法,写活了人物,生动了情节 (2)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比方法的意义。首先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一个善良忠贞,一个卑劣 无耻:一个勤劳坚毅,一个虚伪凶狠。一善一恶,是非昭然。而且,男女主人公自身前后的表现也构成 对比,女主人公先柔弱后坚强,男主人公先伪善后卑劣。这些都写出了人物的曲折脉络,使故事生动感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兴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男女然后有社会。古时未有三纲六纪,人们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 进步,婚姻才论行辈,才由同宗扩展于异姓。春秋时不仅贵族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妾,就是平民百姓也可 以娶妻纳妾,这是古代农耕为本和战乱中男女失衡的必然。就男女平等而而言,那时还是比较提倡的 据史书记载,鲁哀公曾就娶亲礼仪问孔子:“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回答说:“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儒家之主亲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男女 平等的思想。《诗经》时代男子可以休妻,主要是由于财产多为男子所有。如果财产被女子所拥有,自 然女子也可以休弃不称心如意的丈夫。据《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即姜太公吕望曾在齐被妻子 赶出家门),《说苑》里也说起此事。但是,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夫妻之制始于何时争议很大,但是定于三王时代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诗经》时代一般男三十而 娶,女二十而嫁;也有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古代婚嫁年龄并不特别早,是讲究“有为人父之端 和“有适人之道”(均为孔子语)。 夫妻关系趋于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①由社会进化而权力日益归之于男子;②由宗族制度均 操持于男子之手而男权日张:③由财产多为男子所有而生计日益取决于男权。由是,政治、经济、文化
5 向坚强,完成了其形象塑造。因此最后一章犹如誓言,作结有力。 3、特点指要 (1)表现手法上,以“赋”为主,间用“比兴”。叙事铺陈均为“赋”,它逐层交代人物,展开情 节,显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表达思想感情之时,作者多借助于“比兴”,借“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女子容颜的艳丽与憔悴;借相恋时的“送子涉淇”与被遗弃时的“淇 水汤汤”来说自己恋爱的单纯和被遗弃的饱受创伤;还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说自己坚持决裂的 决心。这样的表现手法,写活了人物,生动了情节。 (2)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比方法的意义。首先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一个善良忠贞,一个卑劣 无耻;一个勤劳坚毅,一个虚伪凶狠。一善一恶,是非昭然。而且,男女主人公自身前后的表现也构成 对比,女主人公先柔弱后坚强,男主人公先伪善后卑劣。这些都写出了人物的曲折脉络,使故事生动感 人。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兴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男女然后有社会。古时未有三纲六纪,人们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 进步,婚姻才论行辈,才由同宗扩展于异姓。春秋时不仅贵族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妾,就是平民百姓也可 以娶妻纳妾,这是古代农耕为本和战乱中男女失衡的必然。就男女平等而而言,那时还是比较提倡的。 据史书记载,鲁哀公曾就娶亲礼仪问孔子:“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回答说:“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儒家之主亲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男女 平等的思想。《诗经》时代男子可以休妻,主要是由于财产多为男子所有。如果财产被女子所拥有,自 然女子也可以休弃不称心如意的丈夫。据《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即姜太公吕望曾在齐被妻子 赶出家门),《说苑》里也说起此事。但是,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夫妻之制始于何时争议很大,但是定于三王时代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诗经》时代一般男三十而 娶,女二十而嫁;也有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古代婚嫁年龄并不特别早,是讲究“有为人父之端” 和“有适人之道”(均为孔子语)。 夫妻关系趋于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①由社会进化而权力日益归之于男子;②由宗族制度均 操持于男子之手而男权日张;③由财产多为男子所有而生计日益取决于男权。由是,政治、经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