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先秦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先秦散文兴旺的社会原因,先秦散文的分类、发展、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先秦散文中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主要作品的主要作者及其特色,由此掌握这些作品和这些作 者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3、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了解、把握这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并熟读其中的中心段落或名句 名段 、单元知识概述 1、先秦散文知识概要 (1)先秦散文兴旺的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急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各方面斗争复杂,又促使各阶层为各自利益 要不断总结各方面经验,提出各种政治主张。诗歌形式自然不能足以表现这些新内容,人们需要用散文形 式来反映现实,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养士、游说、从师之风盛行,促成散文的发展。养士和研究学术的 风气,诸子著书立说更为发达。散文作为表达工具自然要发展起来。游说、从师风尚一盛,也推动学术发 展,促进散文发展 (2)先秦散文的分类、发展、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散文,主要著作有《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等,二是诸子散文,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语言形式方面说,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到繁。以诸 子散文说,则由语录体的问答式,演进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文史哲三位一体,是先秦散文的特点。历史散文叙史,诸子散文是哲学、政治论文,两者往往互相渗 透。这些散文大都用文学手法写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而也是文学作品。这一特点对后世文学影响甚 大,如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王充的政治、哲学论文,就是历史和文学的统一 先秦散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先秦的社会面貌,同时这些散文具有高度语言技巧,形成多样的风格。 历史散文,记人物言行,且有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不仅具有很强 逻辑性,而且能运用比喻、寓言故事及对人物言行描述来阐发理论,从而增强说服力和形象性。自汉唐以 来的散文家,无不向先秦散文学习,从中吸取养料。运用寓言故事,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先秦 散文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2、先秦散文赏析要点
第一单元 先秦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兴旺的社会原因,先秦散文的分类、发展、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先秦散文中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主要作品的主要作者及其特色,由此掌握这些作品和这些作 者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3、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了解、把握这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并熟读其中的中心段落或名句 名段。 二、单元知识概述 1、先秦散文知识概要 (1)先秦散文兴旺的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急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各方面斗争复杂,又促使各阶层为各自利益, 要不断总结各方面经验,提出各种政治主张。诗歌形式自然不能足以表现这些新内容,人们需要用散文形 式来反映现实,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养士、游说、从师之风盛行,促成散文的发展。养士和研究学术的 风气,诸子著书立说更为发达。散文作为表达工具自然要发展起来。游说、从师风尚一盛,也推动学术发 展,促进散文发展。 (2)先秦散文的分类、发展、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散文,主要著作有《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等,二是诸子散文,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语言形式方面说,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到繁。以诸 子散文说,则由语录体的问答式,演进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文史哲三位一体,是先秦散文的特点。历史散文叙史,诸子散文是哲学、政治论文,两者往往互相渗 透。这些散文大都用文学手法写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而也是文学作品。这一特点对后世文学影响甚 大,如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王充的政治、哲学论文,就是历史和文学的统一。 先秦散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先秦的社会面貌,同时这些散文具有高度语言技巧,形成多样的风格。 历史散文,记人物言行,且有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不仅具有很强 逻辑性,而且能运用比喻、寓言故事及对人物言行描述来阐发理论,从而增强说服力和形象性。自汉唐以 来的散文家,无不向先秦散文学习,从中吸取养料。运用寓言故事,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先秦 散文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2、先秦散文赏析要点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散文。历史散文开始只是大事记,叙事简单,如《春秋》,后来演进为篇幅完整 记事周详,并富有文学价值的叙事散文,如《左传》。《左传》的作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条理 清楚、主次分明,有声有色。有些篇章,如这里选的《烛之武退秦师》,运用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来刻 画人物形象。《左传》语言简洁精练,有较强表现力。《战国策》,与《左传》一样,具有很高文学价值。 叙事长于铺陈,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这里所选《触聾说赵太后》就 体现这一特点。《战国策》又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民间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事理 诸子散文也呈百花齐放风貌。《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多是结论式断语,很少有论证。《墨子》有少数 篇也是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已是主题集中、论说详细,并有逻辑性的论说文了。《孟子》虽仍带语录体 形式,但在议论复杂问题时,已是长篇议论,且长于论辩,文学性很强。至于《庄子》、《荀子》、《韩非子》, 那种洋洋洒洒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已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篇目建议:如课时允许,教学篇目宜全教。如课时较紧,可将《国语》、《论语》所选篇目改 为课外阅读,并连同《秋水》自读课目等,在课内作适当的阅读指导。 2、教学方法建议:先秦散文有一定难度,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展开讨论。 有些篇目,如《论语》四则、《庖丁解牛》中某些句段,宜让学生背诵;有些篇目,形象性强,如《触聾 说赵太后》,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甚至译成现代汉语适当作对话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散文。历史散文开始只是大事记,叙事简单,如《春秋》,后来演进为篇幅完整, 记事周详,并富有文学价值的叙事散文,如《左传》。《左传》的作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条理 清楚、主次分明,有声有色。有些篇章,如这里选的《烛之武退秦师》,运用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来刻 画人物形象。《左传》语言简洁精练,有较强表现力。《战国策》,与《左传》一样,具有很高文学价值。 叙事长于铺陈,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这里所选《触讋说赵太后》就 体现这一特点。《战国策》又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民间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事理。 诸子散文也呈百花齐放风貌。《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多是结论式断语,很少有论证。《墨子》有少数 几篇也是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已是主题集中、论说详细,并有逻辑性的论说文了。《孟子》虽仍带语录体 形式,但在议论复杂问题时,已是长篇议论,且长于论辩,文学性很强。至于《庄子》、《荀子》、《韩非子》, 那种洋洋洒洒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已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篇目建议:如课时允许,教学篇目宜全教。如课时较紧,可将《国语》、《论语》所选篇目改 为课外阅读,并连同《秋水》自读课目等,在课内作适当的阅读指导。 2、教学方法建议:先秦散文有一定难度,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展开讨论。 有些篇目,如《论语》四则、《庖丁解牛》中某些句段,宜让学生背诵;有些篇目,形象性强,如《触讋 说赵太后》,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甚至译成现代汉语适当作对话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理解如何运用对话展示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以精当洗练的语言记叙复杂的事件 、课文简析 l、主题探讨 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安危,只身出城见秦君、退秦兵,表现 了郑国老臣烛之武的爱国精神,也表现出烛之武能言善辩的才能。 本文重点是记叙烛之武劝说秦国退兵的一段言辞。当秦晋合兵围攻郑国之际,由于烛之武善于抓住秦 晋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秦国远近的厉害得失,处处以秦国的未来利益为着眼点,因而成功地说服了秦国退 兵从而解除自己郑国之围,秦君甚至援郑驻防,确保郑国转危为安。这种形势的大逆转,从中展示的是烛 之武擅长辞令的才能 2、思路探究 文章有三段,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一段写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出使的背景。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大 局为重,临危受命 第二段,烛之武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式,对秦晋展开攻心战,终于说服秦 兵退兵,并与郑国结盟。 第三段,秦兵退,晋军也不得不撤离,郑国转危为安。 在结构上,第一段为烛之武退秦兵之因:第二段为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兵之过程:第三段为烛之武退秦 兵之结果。前因是秦晋围郑、郑国危急:;过程是烛之武机智说辩:结果是郑国转危为安。所以,这样的叙 事顺序,正是为突出烛之武人物形象服务的 3、特点指要 (1)言辩得体,说理透辟 烛之武机智说辩,言辩得体,说理透辟。烛之武首先承认“郑既知亡矣”的危险处境,接着从秦、晋 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和秦晋之间的历史交往阐述郑之存亡与秦之未来存在的重大关系。烛之武紧紧抓住秦国 对晋国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始终围绕秦晋的厉害冲突来说服对方。这样,秦穆公不能 不心服,甚至帮助郑国驻防。这段对话虽仅仅125个字,却因说理透辟,能抓住要害,晓之以害,动之以 利,说服秦军退兵。这种高超的谈话技巧,具有战国策士雄辩的风采。这125个字,句句在理,字字动心, 精当洗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左传》的文章往往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如何运用对话展示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以精当洗练的语言记叙复杂的事件。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安危,只身出城见秦君、退秦兵,表现 了郑国老臣烛之武的爱国精神,也表现出烛之武能言善辩的才能。 本文重点是记叙烛之武劝说秦国退兵的一段言辞。当秦晋合兵围攻郑国之际,由于烛之武善于抓住秦 晋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秦国远近的厉害得失,处处以秦国的未来利益为着眼点,因而成功地说服了秦国退 兵从而解除自己郑国之围,秦君甚至援郑驻防,确保郑国转危为安。这种形势的大逆转,从中展示的是烛 之武擅长辞令的才能。 2、思路探究 文章有三段,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一段写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出使的背景。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大 局为重,临危受命。 第二段,烛之武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式,对秦晋展开攻心战,终于说服秦 兵退兵,并与郑国结盟。 第三段,秦兵退,晋军也不得不撤离,郑国转危为安。 在结构上,第一段为烛之武退秦兵之因;第二段为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兵之过程;第三段为烛之武退秦 兵之结果。前因是秦晋围郑、郑国危急;过程是烛之武机智说辩;结果是郑国转危为安。所以,这样的叙 事顺序,正是为突出烛之武人物形象服务的。 3、特点指要 (1)言辩得体,说理透辟 烛之武机智说辩,言辩得体,说理透辟。烛之武首先承认“郑既知亡矣”的危险处境,接着从秦、晋、 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和秦晋之间的历史交往阐述郑之存亡与秦之未来存在的重大关系。烛之武紧紧抓住秦国 对晋国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始终围绕秦晋的厉害冲突来说服对方。这样,秦穆公不能 不心服,甚至帮助郑国驻防。这段对话虽仅仅 125 个字,却因说理透辟,能抓住要害,晓之以害,动之以 利,说服秦军退兵。这种高超的谈话技巧,具有战国策士雄辩的风采。这 125 个字,句句在理,字字动心, 精当洗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左传》的文章往往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
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2)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左传》以善于描写战争著称,但是他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是着墨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而是彼 此将帅的斗智,着力于战前的铺叙烘托和战后的必要交代,是借助于战事重在刻画人物。本文也一样。写 战前,大兵压境如乌云压城,如何解围?由谁承担这个重任?一生不得重用的老臣烛之武会不会在关键时 候捐弃前嫌、帮助祖国?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臣能否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大勇,完成使命?秦君会不 会放弃眼看到手的利益?这种扣人心弦的情节决不亚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因而使中心人物形象更为鲜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要求学生预习,重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 (2)重点讲析课文中带语法现象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3)讲析、探讨中,宜以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为重点。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起自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前 464年这段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依据春秋各国史料写成的编年史 《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所载,都 认为是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作。汉代的儒家且把《左传》说成是为配合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唐代以 后,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从书中史实看,《左传》内容同《春秋》译文并不密切配合,所载史实比《春秋》 多二十七年。一般认为,《左传》应完成于战国初期,作者当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家和散文家。 《左传》所记史实,比较详细地反映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诸侯各国在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发生、发展、斗争、变革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内容记叙了当时统治集团 的内部矛盾,揭露了大小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强调“民心得失”对政治成败的关系,要求社会安定等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资料。 《左传》善于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描述战争)写的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有声有色。有些 篇章运用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来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塑造出比较生动、鲜明的形象。文章的语言精 练简洁,有较强的表现力。这些对后来的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都有较大影响 注《左传》的书,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晋代杜预汇编),又有《春秋左氏正义》(唐代孔颖达集 注)
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2)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左传》以善于描写战争著称,但是他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是着墨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而是彼 此将帅的斗智,着力于战前的铺叙烘托和战后的必要交代,是借助于战事重在刻画人物。本文也一样。写 战前,大兵压境如乌云压城,如何解围?由谁承担这个重任?一生不得重用的老臣烛之武会不会在关键时 候捐弃前嫌、帮助祖国?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臣能否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大勇,完成使命?秦君会不 会放弃眼看到手的利益?这种扣人心弦的情节决不亚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因而使中心人物形象更为鲜 明突显。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要求学生预习,重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 (2)重点讲析课文中带语法现象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3)讲析、探讨中,宜以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为重点。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起自公元前 722 年,终于公元前 464 年这段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依据春秋各国史料写成的编年史。 《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所载,都 认为是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作。汉代的儒家且把《左传》说成是为配合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唐代以 后,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从书中史实看,《左传》内容同《春秋》译文并不密切配合,所载史实比《春秋》 多二十七年。一般认为,《左传》应完成于战国初期,作者当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家和散文家。 《左传》所记史实,比较详细地反映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诸侯各国在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发生、发展、斗争、变革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内容记叙了当时统治集团 的内部矛盾,揭露了大小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强调“民心得失”对政治成败的关系,要求社会安定等,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资料。 《左传》善于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描述战争)写的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有声有色。有些 篇章运用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来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塑造出比较生动、鲜明的形象。文章的 语言精 练简洁,有较强的表现力。这些对后来的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都有较大影响。 注《左传》的书,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晋代杜预汇编),又有《春秋左氏正义》(唐代孔颖达集 注)
(2)关于秦穆公、晋文公 根据旧说,秦穆公、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中人。秦穆公雄霸西北,虎视中原,帮助晋国的流亡公 子重耳登上晋国君位,即晋文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晋是中原大国,在晋文公主持下迅速恢复强国 地位,称霸中原。正因为晋文公胸才大略以及与秦穆公有这一段渊源,所以在课文里才会有“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的说法。课文里的子犯,就是狐偃,他是晋文公的舅舅。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并且心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朝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依从 了他的意见。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青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干不了什么了。”郑文 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就是我的过错了。可是郑国亡了,您也有不利的 地方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朝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 国了。要是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但是,跨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边 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增经了,您的实力就减 弱了。要是放过郑让它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外交官员来来往往,也好供应些他们所短缺的东西,您也 不会有什么害处。况且您已经给过晋惠公好处了。他答应给您焦邑和瑕邑,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 修筑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作为边界,又将极力扩张它的西部边 境。不损害秦国,它将到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了秦国却让晋国得到好处,您还是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跟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这才起程回国。 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样做。要不是那个人的力量,我们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 力量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去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智:用互相冲突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 们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离开了郑国
(2)关于秦穆公、晋文公 根据旧说,秦穆公、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中人。秦穆公雄霸西北,虎视中原,帮助晋国的流亡公 子重耳登上晋国君位,即晋文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晋是中原大国,在晋文公主持下迅速恢复强国 地位,称霸中原。正因为晋文公胸才大略以及与秦穆公有这一段渊源,所以在课文里才会有“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的说法。课文里的子犯,就是狐偃,他是晋文公的舅舅。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并且心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朝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依从 了他的意见。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青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干不了什么了。”郑文 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就是我的过错了。可是郑国亡了,您也有不利的 地方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朝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 亡国了。要是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但是,跨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边 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增经了,您的实力就减 弱了。要是放过郑让它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外交官员来来往往,也好供应些他们所短缺的东西,您也 不会有什么害处。况且您已经给过晋惠公好处了。他答应给您焦邑和瑕邑,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 修筑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作为边界,又将极力扩张它的西部边 境。不损害秦国,它将到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了秦国却让晋国得到好处,您还是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跟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这才起程回国。 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样做。要不是那个人的力量,我们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 力量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去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智;用互相冲突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 们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