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无不从《史记》吸取营养。《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也又很大影响 2、秦汉散文赏析要点 秦汉散文,因与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可将两者代表作作比较学习。例 如,哲理所选贾谊的政论文,写得论点突出,论据有力,结构严密,就颇具诸子散文风范。 《史记》开创以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体例。这里所选《荆轲刺秦王》宜作为本单元教学重点。 《史记》所写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西汉散文质文并茂,坚实、紧健,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标举的榜样。西汉散文发展到东汉,则趋 向于骈文化,思想性、艺术性有所减弱,以至后来到南北朝、隋、唐有绮靡之风,直到唐代韩愈“文起八 代之表”,这一点才有所把握。 除《史记》、《汉书》外,《后汉书》成就也很高。后人将《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列为“四史”。但《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晔,他写的《后汉书》是记汉朝的断代史。 2、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一般每课2—3课时,另用2课时做概括及适当地作拓展性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议:以《荆轲刺秦王》、《论积储流》为重点,宜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在作必 要梳理、串讲和引导之后,可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置若干问题讨论,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人物的评价、 联系当今时代的意义、归纳成语等等。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古文观止》(吴楚材)、《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散文家无不从《史记》吸取营养。《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也又很大影响。 2、秦汉散文赏析要点 秦汉散文,因与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可将两者代表作作比较学习。例 如,哲理所选贾谊的政论文,写得论点突出,论据有力,结构严密,就颇具诸子散文风范。 《史记》开创以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体例。这里所选《荆轲刺秦王》宜作为本单元教学重点。 《史记》所写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西汉散文质文并茂,坚实、紧健,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标举的榜样。西汉散文发展到东汉,则趋 向于骈文化,思想性、艺术性有所减弱,以至后来到南北朝、隋、唐有绮靡之风,直到唐代韩愈“文起八 代之表”,这一点才有所把握。 除《史记》、《汉书》外,《后汉书》成就也很高。后人将《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列为“四史”。但《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晔,他写的《后汉书》是记汉朝的断代史。 2、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一般每课 2—3 课时,另用 2 课时做概括及适当地作拓展性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议:以《荆轲刺秦王》、《论积储流》为重点,宜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在作必 要梳理、串讲和引导之后,可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置若干问题讨论,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人物的评价、 联系当今时代的意义、归纳成语等等。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古文观止》(吴楚材)、《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等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第二单元秦汉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散文与先秦散文之间的联系,把握秦汉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并了解贾谊、班固、范晔等汉代主要散文作家及其特色,把握《史 记》、《汉书》在史传散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3、落实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单元知识概述 1、秦汉散文知识概要 秦汉散文主要是汉代散文。秦朝因为期短暂,主要散文作品仅是《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吕氏 春秋》从著作形式来说,已成为体系完整的长达二十万言的巨著,单篇篇幅不长,却语言简明,言之有物, 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李斯可称秦代唯一的优秀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 人而已。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的余风。《谏逐客书》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 汉代散文,基本上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的,保持着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 动自然的风格。贾谊的政论文,有质有文,坚实朴素,一直对后世文家具积极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把 历史散文推上了高峰,鲁迅高度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和《史记》同为 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中最成熟的两部巨著,其地位虽比不上《史记》,但《汉书》文章语句凝练,结构严谨 叙事细致,有其独特风格。由于汉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渐有雕琢丽辞,崇尚排偶的倾向。汉代哲理散文 的代表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秦汉散文的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又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通史,着重写人的活动,开创了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史记》以文学的手段表现历史人物,从而显现 了古代到汉初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一是颂扬对历史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 是歌颂维护国家尊严、见义勇为或正直无私却遭遇不幸的人物;三是以历史为镜子,追究兴亡成败的道 理,以吸取历史教训,因此他的史笔对历代暴政和汉初现实进行了批判:四是揭露了贪官酷吏的凶狠残暴。 《史记》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人物,既描写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又刻画 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因此人物形象丰满:二是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三是 善于描写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四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把口语提炼成为文学语言,还引用大量的民歌、谚语:五是构思安排方面,围绕主题、裁剪适当 《史记》开了史传文学之先河,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写作方法、叙事风格和语言运用 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典范。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标举先秦散文和《史记》散文旗帜。唐宋明清散以来的
第二单元 秦汉散文 单元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散文与先秦散文之间的联系,把握秦汉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并了解贾谊、班固、范晔等汉代主要散文作家及其特色,把握《史 记》、《汉书》在史传散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3、落实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二、单元知识概述 1、秦汉散文知识概要 秦汉散文主要是汉代散文。秦朝因为期短暂,主要散文作品仅是《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吕氏 春秋》从著作形式来说,已成为体系完整的长达二十万言的巨著,单篇篇幅不长,却语言简明,言之有物, 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李斯可称秦代唯一的优秀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 人而已。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的余风。《谏逐客书》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 汉代散文,基本上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的,保持着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 动自然的风格。贾谊的政论文,有质有文,坚实朴素,一直对后世文家具积极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把 历史散文推上了高峰,鲁迅高度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和《史记》同为 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中最成熟的两部巨著,其地位虽比不上《史记》,但《汉书》文章语句凝练,结构严谨, 叙事细致,有其独特风格。由于汉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渐有雕琢丽辞,崇尚排偶的倾向。汉代哲理散文 的代表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秦汉散文的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又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通史,着重写人的活动,开创了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史记》以文学的手段表现历史人物,从而显现 了古代到汉初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一是颂扬对历史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 二是歌颂维护国家尊严、见义勇为或正直无私却遭遇不幸的人物;三是以历史为镜子,追究兴亡成败的道 理,以吸取历史教训,因此他的史笔对历代暴政和汉初现实进行了批判;四是揭露了贪官酷吏的凶狠残暴。 《史记》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人物,既描写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又刻画 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因此人物形象丰满;二是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三是 善于描写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之以侧面描写;四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把口语提炼成为文学语言,还引用大量的民歌、谚语;五是构思安排方面,围绕主题、裁剪适当。 《史记》开了史传文学之先河,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写作方法、叙事风格和语言运用 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典范。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标举先秦散文和《史记》散文旗帜。唐宋明清散以来的
散文家无不从《史记》吸取营养。《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也又很大影响 2、秦汉散文赏析要点 秦汉散文,因与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可将两者代表作作比较学习。例 如,哲理所选贾谊的政论文,写得论点突出,论据有力,结构严密,就颇具诸子散文风范。 《史记》开创以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体例。这里所选《荆轲刺秦王》宜作为本单元教学重点。 《史记》所写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西汉散文质文并茂,坚实、紧健,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标举的榜样。西汉散文发展到东汉,则趋 向于骈文化,思想性、艺术性有所减弱,以至后来到南北朝、隋、唐有绮靡之风,直到唐代韩愈“文起八 代之表”,这一点才有所把握。 除《史记》、《汉书》外,《后汉书》成就也很高。后人将《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列为“四史”。但《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晔,他写的《后汉书》是记汉朝的断代史。 2、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一般每课2—3课时,另用2课时做概括及适当地作拓展性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议:以《荆轲刺秦王》、《论积储流》为重点,宜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在作必 要梳理、串讲和引导之后,可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置若干问题讨论,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人物的评价 联系当今时代的意义、归纳成语等等。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古文观止》(吴楚材)、《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散文家无不从《史记》吸取营养。《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也又很大影响。 2、秦汉散文赏析要点 秦汉散文,因与先秦散文言之有物、生动自然的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可将两者代表作作比较学习。例 如,哲理所选贾谊的政论文,写得论点突出,论据有力,结构严密,就颇具诸子散文风范。 《史记》开创以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体例。这里所选《荆轲刺秦王》宜作为本单元教学重点。 《史记》所写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西汉散文质文并茂,坚实、紧健,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标举的榜样。西汉散文发展到东汉,则趋 向于骈文化,思想性、艺术性有所减弱,以至后来到南北朝、隋、唐有绮靡之风,直到唐代韩愈“文起八 代之表”,这一点才有所把握。 除《史记》、《汉书》外,《后汉书》成就也很高。后人将《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列为“四史”。但《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晔,他写的《后汉书》是记汉朝的断代史。 2、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一般每课 2—3 课时,另用 2 课时做概括及适当地作拓展性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议:以《荆轲刺秦王》、《论积储流》为重点,宜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在作必 要梳理、串讲和引导之后,可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置若干问题讨论,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人物的评价、 联系当今时代的意义、归纳成语等等。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古文观止》(吴楚材)、《古文笔法百篇》(胡怀琛) 等 (本单元由林岗编撰)
枚乘《七发》(节选)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大赋的基本特点 2、理解本文铺张排比、形象比喻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讽喻功能和不足之处。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原文以主客问答形式,指出楚太子的病来自腐化享乐,贪图安逸,又通过观涛等描述,由远及近,启 发、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提出根本的治病办法在于用“要言妙道”,即从思想上来进行治疗,使 他转移志趣,改变思想,终于使太子霍然病愈,收到说服的成效。 节选部分着重揭示了观涛的意义作用以及涛的气势精神。意义作用在于洗涤尘垢,振作精神,陶冶情 操;涛之气势精神在于汹涌澎湃,所向披靡,至胜方休。 2、思路探究 吴客因闻“楚太子有疾”而探病,遂以“将以八月之望”观涛作启发,以描述观涛之乐作药引,启发 楚太子,要改变生活方式。受其描述所感,楚太子有进一步的“然则涛何气哉”之问,遂有吴客借题发挥, 尽情描述涛之汹涌澎湃,所向披靡,至胜方休的气势精神,以收进一步诱导楚太子走出耽于声色的贪图安 逸的生活,走进大自然怀抱之效 3、特点指要 (1)想象丰富,气象开阔,排比铺张,描绘生动 广陵观潮,作者描写波涛的形状、动态、声势,从各个侧面着眼,变化多端。有时写涛的始起,有时 写涛的高峰和远逝,有时从涛的两侧来着笔,有时又从涛的中心来描写,感染力很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 (2)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使文章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作者将多种形象比喻的运用,与排比铺陈相结合,使文章具惊心动魄的效果。如比喻波涛,像 白鹭下翔”、“虹猊奔驰”、“轻车勒兵”等。 (3)本文体现出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A、用主客问答式。楚太子有病,吴客去探望,主客围绕如何治病进行问答。 B、用铺陈排比手法。即着力铺陈排比涛之气势精神。铺陈排比,必然导致文章规模壮阔,篇幅很长 好多赋是长达千字以上的文章。“七发”原文两千多字,这里仅选第1、7、8三段。未选的第2至6五个 段落各描述音乐、饮食、车马、宫廷、田猎等。这里所选三段篇幅已很长,中间仅描述观涛,已写得淋漓
枚乘《七发》(节选)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赋的基本特点。 2、理解本文铺张排比、形象比喻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讽喻功能和不足之处。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原文以主客问答形式,指出楚太子的病来自腐化享乐,贪图安逸,又通过观涛等描述,由远及近,启 发、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提出根本的治病办法在于用“要言妙道”,即从思想上来进行治疗,使 他转移志趣,改变思想,终于使太子霍然病愈,收到说服的成效。 节选部分着重揭示了观涛的意义作用以及涛的气势精神。意义作用在于洗涤尘垢,振作精神,陶冶情 操;涛之气势精神在于汹涌澎湃,所向披靡,至胜方休。 2、思路探究 吴客因闻“楚太子有疾”而探病,遂以“将以八月之望”观涛作启发,以描述观涛之乐作药引,启发 楚太子,要改变生活方式。受其描述所感,楚太子有进一步的“然则涛何气哉”之问,遂有吴客借题发挥, 尽情描述涛之汹涌澎湃,所向披靡,至胜方休的气势精神,以收进一步诱导楚太子走出耽于声色的贪图安 逸的生活,走进大自然怀抱之效。 3、特点指要 (1)想象丰富,气象开阔,排比铺张,描绘生动 广陵观潮,作者描写波涛的形状、动态、声势,从各个侧面着眼,变化多端。有时写涛的始起,有时 写涛的高峰和远逝,有时从涛的两侧来着笔,有时又从涛的中心来描写,感染力很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 感。 (2)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使文章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作者将多种形象比喻的运用,与排比铺陈相结合,使文章具惊心动魄的效果。如比喻波涛,像 “白鹭下翔”、“虹猊奔驰”、“轻车勒兵”等。 (3)本文体现出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A、用主客问答式。楚太子有病,吴客去探望,主客围绕如何治病进行问答。 B、用铺陈排比手法。即着力铺陈排比涛之气势精神。铺陈排比,必然导致文章规模壮阔,篇幅很长。 好多赋是长达千字以上的文章。“七发”原文两千多字,这里仅选第 1、7、8 三段。未选的第 2 至 6 五个 段落各描述音乐、饮食、车马、宫廷、田猎等。这里所选三段篇幅已很长,中间仅描述观涛,已写得淋漓
尽致,观涛一大段已超过700字 C、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赋的句式整齐又错落,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 甚至长达十言以上的,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文辞瑰丽,有时喜用冷僻字以示 高深典雅。如果细读本文之后,就可以感悟到这一特点。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明确教学重点:本文文辞瑰丽,且有冷僻字,听写内容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宜以教 师讲授为主。观涛一段作为重点,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主要写作特点,即这一部分想象丰富、排比铺张,形 象比喻运用,使文章极具感染力,学生以后作文练习,也应注重平时观察,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细致的描 写、丰富的想象 (2)适当介绍大赋的常识:宜在全文串讲之后,归纳点明大赋的常识,以求帮助学生日后学习赋体 文章。但应简要指出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由于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步出现骈偶化的倾向。在体 制方面,由汉赋演变未六朝俳赋,再变为唐宋律赋、文赋:二是汉赋藻饰排比的美丽词句,铺陈夸张细致 的描写,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因汉赋缺少真情实感,注重文辞华丽,也导致汉以后诗文创作的形式主义, 这是消极影响。总的说,汉赋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2、作家作品资料 (1)关于枚乘 枚乘(?一前140),字叔,江苏淮阴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曾在吴王那里任文学侍从(郎中),吴王 叛乱,他二次上书吴王劝阻。由此,枚乘善谏的声名大著。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他不乐意担任地方 官吏,到梁国作客。汉武帝即位后,征召他到长安去,在途中病死 据《汉书·艺文志》载,枚乘有赋9篇,现存的只有3篇:《七发》、《柳赋》、《菟园赋》,后两篇后人 多疑为伪作,可靠的只有《七发》。《七发》奠定了大赋的基础,在汉赋发展过程中是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 品。此外,他给吴王的两封信也流传下来了。 (2)关于赋 赋,原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铺陈直叙,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始见于荀子的《赋篇》, 盛行于两汉 赋,作为文体,是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具诗歌和散文题材特点的作品。明代徐师曾把赋分 为古赋(汉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汉赋的主流是大赋,一般论述汉赋的特点,主要指大赋而言。 汉末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小赋,它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较短小。 四、“习题”参考答案
尽致,观涛一大段已超过 700 字。 C、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赋的句式整齐又错落,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 甚至长达十言以上的,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文辞瑰丽,有时喜用冷僻字以示 高深典雅。如果细读本文之后,就可以感悟到这一特点。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明确教学重点:本文文辞瑰丽,且有冷僻字,听写内容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宜以教 师讲授为主。观涛一段作为重点,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主要写作特点,即这一部分想象丰富、排比铺张,形 象比喻运用,使文章极具感染力,学生以后作文练习,也应注重平时观察,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细致的描 写、丰富的想象。 (2)适当介绍大赋的常识:宜在全文串讲之后,归纳点明大赋的常识,以求帮助学生日后学习赋体 文章。但应简要指出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由于赋的影响,东汉散文逐步出现骈偶化的倾向。在体 制方面,由汉赋演变未六朝俳赋,再变为唐宋律赋、文赋;二是汉赋藻饰排比的美丽词句,铺陈夸张细致 的描写,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因汉赋缺少真情实感,注重文辞华丽,也导致汉以后诗文创作的形式主义, 这是消极影响。总的说,汉赋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2、作家作品资料 (1)关于枚乘 枚乘(?—前 140),字叔,江苏淮阴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曾在吴王那里任文学侍从(郎中),吴王 叛乱,他二次上书吴王劝阻。由此,枚乘善谏的声名大著。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他不乐意担任地方 官吏,到梁国作客。汉武帝即位后,征召他到长安去,在途中病死。 据《汉书·艺文志》载,枚乘有赋 9 篇,现存的只有 3 篇:《七发》、《柳赋》、《菟园赋》,后两篇后人 多疑为伪作,可靠的只有《七发》。《七发》奠定了大赋的基础,在汉赋发展过程中是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 品。此外,他给吴王的两封信也流传下来了。 (2)关于赋 赋,原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铺陈直叙,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始见于荀子的《赋篇》, 盛行于两汉。 赋,作为文体,是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具诗歌和散文题材特点的作品。明代徐师曾把赋分 为古赋(汉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汉赋的主流是大赋,一般论述汉赋的特点,主要指大赋而言。 汉末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小赋,它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较短小。 四、“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