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第二章词汇 授课内容 文选战国策 文选论语 所需课时20学时 王力《古代汉语》 主要教材或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 参考资料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熟悉汉语词汇的构成和特点 了解古代词汇的多义、同源 教学目标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古代词汇的多义、同源 教学重点 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古代词汇的同源 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2学时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多义词2学时 教学内容及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同义关系2学时 时间安排 第四节古代汉语词的同源关系2学时 文选国策4学时 文选论语8学时 匚学习指导注意词语古今微殊的词语、联系语义学的基础知识 作业及剧考题指导阅读《古汉语词汇纲要》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第二章 词汇 文选战国策 文选论语 所需课时 20 学时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王 力《古代汉语》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教学目标 熟悉汉语词汇的构成和特点 了解古代词汇的多义、同源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教学重点 古代词汇的多义、同源 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教学难点 古代词汇的同源 古今词汇的不同和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 时间安排 第二章 词汇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2 学时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2 学时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同义关系 2 学时 第四节 古代汉语词的同源关系 2 学时 文选国策 4 学时 文选论语 8 学时 学习指导 注意词语古今微殊的词语、联系语义学的基础知识 作业及思考题 指导阅读《古汉语词汇纲要》 教研室审阅意见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年月日 第1教学周1第1、2节(第1次课)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与诸子哲理寓言不同,《战国策》寓言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们所具有的功利性色彩 前人研究《战国策》寓言,对它所使用的寓言总数,往往只有一些笼统模糊的数据。如鲍 延毅主编的《寓言辞典》中统计出的数据是“50余则”;陈浦清的《中国古代寓言史》中也统计 成“50余则”。另外,前人硏究寓言时,往往将“历史故事”也纳入寓言范畴之内,如曾广开先 生认为《战国策》中使用的寓言从表现形式看,可归纳为几种情况:(一)简单的寓言,甚至个 别是复杂比喻:(二)纯粹的历史故事;(三)镶嵌在说辞中可独立成篇的寓言故事:(四)有意 识创作的具有寓言象征的完整独立的作品。 这些研究情况乃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故本文欲先就这些情况发表拙见,然后对《战国策》 寓言的功利特色进行分析研究 什么是“寓言”?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寓言”有两层含义:1、有所寄托的话;2、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 性质。1994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与之相同的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则仅采用了第二 层含义。 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寓言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清楚,我们这时所指的寓言是 种文学体裁,所以本人会采纳它的第二层含义的界定。这个界定包含了几个特征:(1)假托 的虚拟的故事:(2)自然物的拟人手法;(3)带劝戒、教育的性质。根据这几个特征可得出 由于“历史故事”违反第(1)特征,故不能被纳入我们所要研究的“寓言”范畴。当然,“复 杂比喻”更不能被纳入,因为它还未形成一则故事 这样,让我们重新对《战国策》寓言进行数目的统计,最后得出确切的数据是三十一则。从表 现形式看,它们分别是:(1)散见于策士们说辞中的简单或又可独立成篇的寓言:(2)有意识 创作的完整独立的寓言作品 第二种类型的寓言,在《战国策》的寓言中仅见“新妇”这一则。它的体式已近于唐柳宗元的 寓言体式。本文欲硏究的是《战国策》中第一种类型的寓言作品,而对“新妇”一则不予讨论。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日趋激烈,为扩充自己领土或维持已有领土不被侵略,在需要勇士的 同时,更需要一批能说会道,头脑灵活的策谋之士。《荀子·劝学》篇曾说:“事两君者不容。” 但在战国时代,一位策士很可能同时服务于两位诸侯甚至是双方互相对立的诸侯,这样,凡事 小心谨慎、讲究其功利价值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渗透到《战 国策》所使用的寓言中来。下面我们就以它所使用寓言的思想内容来分析这一影响 战国时期诸侯间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诸侯为辟地聚民而东讨西伐,策士苦口婆 心,劝诫他们要审时度势,为了将问题说得形象生动,更易令君王意识到其做法的利害关系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请看“犬逐狡兔”一则: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 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天下最狡猾的兔子。狗逐狡兔,互不相让,结果 双方都累死,农夫恰遇之,不劳而获。当时齐欲伐魏,淳于髡这位策士运用该故事,意在劝阻 齐王,提醒他要审时度势,莫与魏相斗,否则强秦可能会充当“农夫”,不劳而获得魏、齐两国。 齐王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果然放弃了对魏的攻伐,其中寓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2
2 200 年 月 日 第 1 教学周 1/第 1、2 节(第 1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与诸子哲理寓言不同,《战国策》寓言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们所具有的功利性色彩。 前人研究《战国策》寓言,对它所使用的寓言总数,往往只有一些笼统模糊的数据。如鲍 延毅主编的《寓言辞典》中统计出的数据是“50 余则”;陈浦清的《中国古代寓言史》中也统计 成“50 余则”。另外,前人研究寓言时,往往将“历史故事”也纳入寓言范畴之内,如曾广开先 生认为《战国策》中使用的寓言从表现形式看,可归纳为几种情况:(一)简单的寓言,甚至个 别是复杂比喻;(二)纯粹的历史故事;(三)镶嵌在说辞中可独立成篇的寓言故事;(四)有意 识创作的具有寓言象征的完整独立的作品。 这些研究情况乃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故本文欲先就这些情况发表拙见,然后对《战国策》 寓言的功利特色进行分析研究。 什么是“寓言”?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寓言”有两层含义:1、有所寄托的话;2、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 性质。1994 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与之相同的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则仅采用了第二 层含义。 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寓言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清楚,我们这时所指的寓言是 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本人会采纳它的第二层含义的界定。这个界定包含了几个特征:(1)假托 的虚拟的故事;(2)自然物的拟人手法;(3)带劝戒、教育的性质。根据这几个特征可得出, 由于“历史故事”违反第(1)特征,故不能被纳入我们所要研究的“寓言”范畴。当然,“复 杂比喻”更不能被纳入,因为它还未形成一则故事。 这样,让我们重新对《战国策》寓言进行数目的统计,最后得出确切的数据是三十一则。从表 现形式看,它们分别是:(1)散见于策士们说辞中的简单或又可独立成篇的寓言;(2)有意识 创作的完整独立的寓言作品。 第二种类型的寓言,在《战国策》的寓言中仅见“新妇”这一则。它的体式已近于唐柳宗元的 寓言体式。本文欲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第一种类型的寓言作品,而对“新妇”一则不予讨论。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日趋激烈,为扩充自己领土或维持已有领土不被侵略,在需要勇士的 同时,更需要一批能说会道,头脑灵活的策谋之士。《荀子•劝学》篇曾说:“事两君者不容。” 但在战国时代,一位策士很可能同时服务于两位诸侯甚至是双方互相对立的诸侯,这样,凡事 小心谨慎、讲究其功利价值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渗透到《战 国策》所使用的寓言中来。下面我们就以它所使用寓言的思想内容来分析这一影响。 战国时期诸侯间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诸侯为辟地聚民而东讨西伐,策士苦口婆 心,劝诫他们要审时度势,为了将问题说得形象生动,更易令君王意识到其做法的利害关系,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请看“犬逐狡兔”一则: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 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天下最狡猾的兔子。狗逐狡兔,互不相让,结果 双方都累死,农夫恰遇之,不劳而获。当时齐欲伐魏,淳于髡这位策士运用该故事,意在劝阻 齐王,提醒他要审时度势,莫与魏相斗,否则强秦可能会充当“农夫”,不劳而获得魏、齐两国。 齐王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果然放弃了对魏的攻伐,其中寓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表现同一主题的寓言还有诸如至今仍家喻户晓的“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等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惹怒了君王,就可能会掉脑袋,所以策士在为诸侯们 出谋画策的同时,还必须运用智慧,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与君王们周旋。这时,寓言再 次成为他们巧妙运用的工具。如“东门吴死子 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 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 当时应侯范睢在韩之汝南的私养地失去了,秦昭王问他伤不伤心,他便巧妙地运用这则故 事来为自己诡辩,以示其对财物的平淡之心,真乃用心良苦 为了让君王时刻相信自己,排除君王对自己的猜疑,策士们便不断地向君王表白自己的耿耿忠 心。如“楚人有两妻”这则寓言: 楚人有两妻者,人謎其妻长者,詈之;謎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容 谓跳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陈轸由仕楚转而仕秦,遭张仪在秦惠王面前非议,所以用此寓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意在 说明,仕楚忠楚,仕秦亦会忠秦,从而有效地排除了秦惠王对他的猜疑 此外,“曾参杀人”、“三人成虎”、“恶狗溺井”等等,这些寓言故事也都是策士或表其忠诚之心, 或劝君莫信谗言、为自己辩护时强有力的武器
3 表现同一主题的寓言还有诸如至今仍家喻户晓的“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等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惹怒了君王,就可能会掉脑袋,所以策士在为诸侯们 出谋画策的同时,还必须运用智慧,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与君王们周旋。这时,寓言再 次成为他们巧妙运用的工具。如“东门吴死子”: 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 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 当时应侯范睢在韩之汝南的私养地失去了,秦昭王问他伤不伤心,他便巧妙地运用这则故 事来为自己诡辩,以示其对财物的平淡之心,真乃用心良苦。 为了让君王时刻相信自己,排除君王对自己的猜疑,策士们便不断地向君王表白自己的耿耿忠 心。如“楚人有两妻”这则寓言: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妻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容 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陈轸由仕楚转而仕秦,遭张仪在秦惠王面前非议,所以用此寓言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意在 说明,仕楚忠楚,仕秦亦会忠秦,从而有效地排除了秦惠王对他的猜疑。 此外,“曾参杀人”、“三人成虎”、“恶狗溺井”等等,这些寓言故事也都是策士或表其忠诚之心, 或劝君莫信谗言、为自己辩护时强有力的武器
第1教学周3第1、2节(第2次课) 教学的基本内容 早在战国时代的策士们,便已学会自我推销术,令我们这些现代人咋舌不已。如“江上处 女”这则寓言故事 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 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馀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 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当时甘茂从秦逃到齐,在途中遇到齐王的当前红人苏秦,甘茂便抓紧时机,讲述了这则寓 言故事,而后借题发挥,请求苏秦在齐王面前推荐自己。这则寓言故事貌似在宣扬人与人之间 的友爱精神,但若从更深层次进行剖析,不难发现,甘茂这位策士正是巧妙地通过这则寓言, 有礼有节地谦虚地向苏秦推销了自己,这么出色的说辞,谁能不为之心动呢?结果,由于苏秦 在齐王面前的大力推荐,甘茂重用于齐王。 千里马更成为策士们为了自我推销而使用的寓言故事中俯拾皆是的“贤才”的代名词,如 骥遇伯乐”、“马不千里”等等。通过这些寓言故事的运用,策士们在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同 时还达到了要求君王们爱惜贤才的目的。 除了以上这三种主题的寓言外,还有许多生动而针对性极强的寓言,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总而言之,所有这些散见于策士们说辞中的寓言故事,在思想内容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特征: 所有的寓言故事都在被充分而巧妙地利用着。它们的运用总为解决即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服务, 并总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和实效性。这与同期的诸子散文《庄子》、《墨 子》,甚至是讲究务实的《韩非子》中所使用的寓言大不相同,虽然《韩非子》寓言的讲究务实 的作风与《战国策》寓言体现的功利性相似,但它毕竟是诸子哲理寓言,它的目的仍是为了阐 明自己的哲学观点,而不会与《战国策》寓言一样,体现出极为明显的功利性。《战国策》寓言 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特征,正是“战国”这个你争我霸的特殊历史时代及“策士”这 种特殊的身份的投影,他们不能不讲究办事效率和其功利性价值。这种意识始终支配着他们 从而又始终支配着《战国策》寓言的创作 前面说过,正是由于特殊的年代及特殊的身份使策士们的思想受到功利意识的支配,这种 意识又始终支配着散见于他们说辞中的寓言创作。其功利性特征不仅明显地体现在《战国策》 寓言的思想内容层面,而且影响到这些寓言故事的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对《战国策》中使 用的寓言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及技巧与《庄子》寓言进行简单的比较 《战国策》所使用的寓言故事,其取材范围虽有极少部分是现实中无法找到的超现实的人或 物,如“神丛”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神丛”;但绝大部分仍取材于存在于现实中的人或物,如狐 狸、老虎、兔子等等。这与《庄子》寓言不同,庄子的哲理寓言喜欢尽力舒展其想象的翅膀逍 遥于超现实的幻境中,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与斥鴳”、《则阳》中的“触蛮之战”中的“蜗 中有两国”、《外物》中“任公子钓大鱼”中那条可供江南各省人饱餐一顿的大鱼……这些取材 无不给人一种荒诞、谬悠之感。 (二)情节的淡化与形象塑造的简单生动化 《战国策》寓言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终是在单线条的平铺直叙之中。如描写两禽相斗之情形: “……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已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三言两语,让我们
4 第 1 教学周 3/第 1、2 节(第 2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早在战国时代的策士们,便已学会自我推销术,令我们这些现代人咋舌不已。如“江上处 女”这则寓言故事: 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 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馀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 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当时甘茂从秦逃到齐,在途中遇到齐王的当前红人苏秦,甘茂便抓紧时机,讲述了这则寓 言故事,而后借题发挥,请求苏秦在齐王面前推荐自己。这则寓言故事貌似在宣扬人与人之间 的友爱精神,但若从更深层次进行剖析,不难发现,甘茂这位策士正是巧妙地通过这则寓言, 有礼有节地谦虚地向苏秦推销了自己,这么出色的说辞,谁能不为之心动呢?结果,由于苏秦 在齐王面前的大力推荐,甘茂重用于齐王。 千里马更成为策士们为了自我推销而使用的寓言故事中俯拾皆是的“贤才”的代名词,如 “骥遇伯乐”、“马不千里”等等。通过这些寓言故事的运用,策士们在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同 时还达到了要求君王们爱惜贤才的目的。 除了以上这三种主题的寓言外,还有许多生动而针对性极强的寓言,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总而言之,所有这些散见于策士们说辞中的寓言故事,在思想内容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特征: 所有的寓言故事都在被充分而巧妙地利用着。它们的运用总为解决即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服务, 并总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和实效性。这与同期的诸子散文《庄子》、《墨 子》,甚至是讲究务实的《韩非子》中所使用的寓言大不相同,虽然《韩非子》寓言的讲究务实 的作风与《战国策》寓言体现的功利性相似,但它毕竟是诸子哲理寓言,它的目的仍是为了阐 明自己的哲学观点,而不会与《战国策》寓言一样,体现出极为明显的功利性。《战国策》寓言 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特征,正是“战国”这个你争我霸的特殊历史时代及“策士”这 种特殊的身份的投影,他们不能不讲究办事效率和其功利性价值。这种意识始终支配着他们, 从而又始终支配着《战国策》寓言的创作。 前面说过,正是由于特殊的年代及特殊的身份使策士们的思想受到功利意识的支配,这种 意识又始终支配着散见于他们说辞中的寓言创作。其功利性特征不仅明显地体现在《战国策》 寓言的思想内容层面,而且影响到这些寓言故事的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对《战国策》中使 用的寓言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及技巧与《庄子》寓言进行简单的比较。 《战国策》所使用的寓言故事,其取材范围虽有极少部分是现实中无法找到的超现实的人或 物,如“神丛”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神丛”;但绝大部分仍取材于存在于现实中的人或物,如狐 狸、老虎、兔子等等。这与《庄子》寓言不同,庄子的哲理寓言喜欢尽力舒展其想象的翅膀逍 遥于超现实的幻境中,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与斥鴳”、《则阳》中的“触蛮之战”中的“蜗 中有两国”、《外物》中“任公子钓大鱼”中那条可供江南各省人饱餐一顿的大鱼……这些取材 无不给人一种荒诞、谬悠之感。 (二)情节的淡化与形象塑造的简单生动化 《战国策》寓言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终是在单线条的平铺直叙之中。如描写两禽相斗之情形: “……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已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三言两语,让我们
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淡化情节的同时,《战国策》寓言在塑造形象时,也常将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一一删去,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体现,如“三人成虎”、“柱山两 木”、“江上处女”等等 这与《庄子》中倾泻胸臆的寓言故事描写大异其趣,后者极尽描写之能事。请看对任公子钓 到大鱼之后的描写:“…牵巨钩餡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 赫千里。……”如此渲染、夸张的描述在《战国策》中是找不到的。 作为寓言,从现实角度看,这些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因而夸张、想象、借喻、拟人等手法 经常被使用,语言也随之显得富丽堂皇。这些特色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庄子》的哲理寓言中,《庄 子》寓言语言的汪洋恣肆,主要就体现在它那极度的夸张及奇异的想象上,像“触蛮之争”、“任 公子钓大鱼”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相形之下,《战国策》寓言就显得平淡、朴实得多,《战国策》 寓言与《庄子》寓言在表现手法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它 在语言上显得朴实通俗而又生动有趣,这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已足以证明,这里就不再加以论 述了 通过与《庄子》寓言艺术技巧的比较,我们可看出《战国策》的寓言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显 出一种言简意赅、质朴、生动而又余味无穷的艺术风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之 间的不同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回到《战国策》寓言创作的讲究“功利性”这个特 征上来。《战国策》所使用的这三十一则寓言,都是散见于策士们的说辞中的,听话的对象是君 王们,必须用简洁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道理讲清楚并让君王所接受,从而解决面前所摆着的迫 在眉睫的问题:而《庄子》是一本宣扬自己哲学观点的书,在书中所用的寓言以倾泻胸臆为主 要目的,故可以写得洋洋洒洒。 综观《战国策》中的三十一则寓言,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体现 出很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散见于纵横策士的外交辞令中,与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形势紧密相 连,成为纵横策士游说的工具。他们的着重点决非如诸子寓言般去探求深奥的哲理,而是针对 具体斗争环境随机运用这些寓言或进行诡辩,或说服君王,或说明某种利害关系……所以,《战 国策》所运用的这三十一则寓言,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喻体所揭示的富有哲理的层面,而在 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针对性及功利性
5 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淡化情节的同时,《战国策》寓言在塑造形象时,也常将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一一删去,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体现,如“三人成虎”、“柱山两 木”、“江上处女”等等。 这与《庄子》中倾泻胸臆的寓言故事描写大异其趣,后者极尽描写之能事。请看对任公子钓 到大鱼之后的描写:“……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 赫千里。……”如此渲染、夸张的描述在《战国策》中是找不到的。 作为寓言,从现实角度看,这些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因而夸张、想象、借喻、拟人等手法 经常被使用,语言也随之显得富丽堂皇。这些特色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庄子》的哲理寓言中,《庄 子》寓言语言的汪洋恣肆,主要就体现在它那极度的夸张及奇异的想象上,像“触蛮之争”、“任 公子钓大鱼”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相形之下,《战国策》寓言就显得平淡、朴实得多,《战国策》 寓言与《庄子》寓言在表现手法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它 在语言上显得朴实通俗而又生动有趣,这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已足以证明,这里就不再加以论 述了。 通过与《庄子》寓言艺术技巧的比较,我们可看出《战国策》的寓言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显 出一种言简意赅、质朴、生动而又余味无穷的艺术风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之 间的不同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回到《战国策》寓言创作的讲究“功利性”这个特 征上来。《战国策》所使用的这三十一则寓言,都是散见于策士们的说辞中的,听话的对象是君 王们,必须用简洁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道理讲清楚并让君王所接受,从而解决面前所摆着的迫 在眉睫的问题;而《庄子》是一本宣扬自己哲学观点的书,在书中所用的寓言以倾泻胸臆为主 要目的,故可以写得洋洋洒洒。 综观《战国策》中的三十一则寓言,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体现 出很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散见于纵横策士的外交辞令中,与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形势紧密相 连,成为纵横策士游说的工具。他们的着重点决非如诸子寓言般去探求深奥的哲理,而是针对 具体斗争环境随机运用这些寓言或进行诡辩,或说服君王,或说明某种利害关系……所以,《战 国策》所运用的这三十一则寓言,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喻体所揭示的富有哲理的层面,而在 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针对性及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