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触聾 据部分学者考证,触聾,应作“触龙”,是古时候人们竖写“触龙言”之后,后代人的讹传。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赵大后刚执掌政权,泰国(乘机)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讨救兵。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人 质,才能出兵(救赵国)”。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告诉她的臣子们说:“有再谈让长 安君去作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要吐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聾要求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他。触聾一进宫门就用小步慢慢地跑,到了太后跟前, 便自己告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还不能快跑,好久没能朝见您了.我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又担心您 玉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希望来看看您.”太后说:“我老太婆依靠坐车子走动。”触聾说:。您每天吃的喝 的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我靠吃点稀饭罢了。”触聾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自己勉强散 散步,每天走三、四里路。稍微喜欢多吃一点食品,使身体(觉得)舒适一些,太后说:“我老太婆可做 不到.”(这时)太后脸上的怒色稍微消了一些 左师公说:“我的贱孩子舒琪,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 补进黑衣卫队的数目里,凭借这个职务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将这一请求说给您听.”太后说:“可以 他年纪多大了?”(触聾)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轻,希望越能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 太后说:“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聾)回答说:“比妇女疼爱得更厉害!”太后笑着说:“妇 女疼爱小儿子特别厉害。”(触聾)回答说:“老臣私下里认为您老人家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太后说:“你 错了!(我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那样伤害。”左师公说:“做父母的爱子女,自该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时,(燕后上了车,您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悲伤她要嫁到远 方去,也够心疼她了。她走了之后,您不是不想念他,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一定要为她祝福,祷告说:‘千 万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长远考虑,希望她在燕国生子有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鸣?”太后说: “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的赵王数起,往上推到三代以前(即赵肃侯时),一直推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即 赵烈侯时),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侯位继承人现在还有保住侯爵的吗?”(太后)说:“没有。”(左 师公)说:“不单是赵国,其它诸侯国(的子孙封候的,他们的侯位继承人)现在有保住侯爵的吗?”(太 我老太婆没有听说过.”(触聾说)“在这些人当中.时间离得近的,灾祸落在自己身上:时间隔 得远的,灾祸落在他们的子孙后代。难道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高贵而没有功勋, 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而所拥有的贵重器物太多的缘故。现在您老人家使长安君的地位尊显,将肥沃的土
(2)关于触讋 据部分学者考证,触讋,应作“触龙”,是古时候人们竖写“触龙言”之后,后代人的讹传。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译文 赵大后刚执掌政权,泰国(乘机)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讨救兵。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人 质,才能出兵(救赵国)”。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告诉她的臣子们说:“有再谈让长 安君去作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要吐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讋要求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他。触讋一进宫门就用小步慢慢地跑,到了太后跟前, 便自己告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还不能快跑,好久没能朝见您了.我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又担心您 玉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希望来看看您.”太后说:“我老太婆依靠坐车子走动。”触讋说:。您每天吃的喝 的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我靠吃点稀饭罢了。”触讋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自己勉强散 散步,每天走三、四里路。稍微喜欢多吃一点食品,使身体(觉得)舒适一些,太后说:“我老太婆可做 不到.”(这时)太后脸上的怒色稍微消了一些. 左师公说:“我的贱孩子舒琪,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 补进黑衣卫队的数目里,凭借这个职务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将这一请求说给您听.”太后说:“可以, 他年纪多大了?”(触讋)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轻,希望越能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 太后说:“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讋)回答说:“比妇女疼爱得更厉害!”太后笑着说:“妇 女疼爱小儿子特别厉害。”(触讋)回答说:“老臣私下里认为您老人家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太后说:“你 错了!(我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那样伤害。”左师公说:“做父母的爱子女,自该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时,(燕后上了车,您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悲伤她要嫁到远 方去,也够心疼她了。她走了之后,您不是不想念他,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一定要为她祝福,祷告说:‘千 万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长远考虑,希望她在燕国生子有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鸣?”太后说: “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的赵王数起,往上推到三代以前(即赵肃侯时),一直推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即 赵烈侯时),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侯位继承人现在还有保住侯爵的吗?”(太后)说:“没有。”(左 师公)说:“不单是赵国,其它诸侯国(的子孙封候的,他们的侯位继承人)现在有保住侯爵的吗?”(太 后)说:“我老太婆没有听说过.”(触讋说)“在这些人当中.时间离得近的,灾祸落在自己身上;时间隔 得远的,灾祸落在他们的子孙后代。难道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高贵而没有功勋, 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而所拥有的贵重器物太多的缘故。现在您老人家使长安君的地位尊显,将肥沃的土
地分封给他,又把大量的贵重的田物赏赐给他,却不趁现在叫他为国家建立功勋,有朝一日您老人家去世 了,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安身呢?老臣以为您老大家替长安君考虑得不长远,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及 不上对燕后的爱。”太后说:“好,任凭你怎样派遣地。”于是,(触聾)替长安君准备好一百辆车子,送他 去齐国当人质,齐国方才出兵教赵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赵王的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仗恃没有功勋的高位 没有劳绩的厚禄,而保住金玉一类的贵重器物,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地分封给他,又把大量的贵重的田物赏赐给他,却不趁现在叫他为国家建立功勋,有朝一日您老人家去世 了,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安身呢?老臣以为您老大家替长安君考虑得不长远,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及 不上对燕后的爱。”太后说:“好,任凭你怎样派遣地。”于是,(触讋)替长安君准备好一百辆车子,送他 去齐国当人质,齐国方才出兵教赵。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赵王的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仗恃没有功勋的高位, 没有劳绩的厚禄,而保住金玉一类的贵重器物,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论语》四则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论语》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论语》四则所涉及的关于个人修养、认识论、领导艺术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观点 3、背诵经典名句 二、课文简析 l、主题探讨 关于第一则,孔子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要义仍在把 握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即走自己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身实在存在于自我认识中而不在 关于第二则,孔子认为感性认识未上升到理性认识则盲,而理性认识无感性认识做基础则空。因此他 强调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关于第三则,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一种领导艺术。虽然这种领导艺术带有民族首领的“理论”遗迹 但孔子说的这段话,已成为传统格言。 关于第四则,孔子提出了其政治思想:一是不应当对邦国之内的社稷之臣动武:二是假如有当权者想 对之动武,辅佐之臣应能积极予以制止,否则就是不称职,即应离职而去:三是治国者应表里一致,言行 由衷:四是以礼治国,修德致仁。 2、思路探究 前三则语录各为一句名言:第四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可以按对话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话的第一个回合),交代对话之由及孔子对学生失职的批评。 第二部分(对话的第二个回合),叙述学生受到批评后的自辩与孔子针锋相对的批评 第三部分(对话的第三个回合),叙述冉有强词夺理及孔子既愤怒又苦口婆心的批评。 三段论辩,相因相生,也就是说冉有的三段话由报告事实到推卸责任、再到为季氏辩护,是被孔子的 批驳步步逼出来的,而孔子的思想也在这步步进逼中不断地层层深入推进,其中始终贯穿着儒家一贯的思 想主张。而且,这种自由式、讨论式的对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与策略,有自然真 切、水到渠成之效。 3、特点指要 (1)“季氏”一文,充分反映了《论语》中形象塑造的特点。 第一段对话中,冉有,季路虽隐去了“伐”字,仅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但还是被孔子敏锐地察 觉:“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声呼唤、一个质问,把一个博学睿智的老者形象活脱勾画出来。仅仅片言
《论语》四则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论语》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论语》四则所涉及的关于个人修养、认识论、领导艺术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观点。 3、背诵经典名句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关于第一则,孔子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要义仍在把 握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即走自己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身实在存在于自我认识中而不在 乎“人知”。 关于第二则,孔子认为感性认识未上升到理性认识则盲,而理性认识无感性认识做基础则空。因此他 强调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关于第三则,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一种领导艺术。虽然这种领导艺术带有民族首领的“理论”遗迹。 但孔子说的这段话,已成为传统格言。 关于第四则,孔子提出了其政治思想:一是不应当对邦国之内的社稷之臣动武;二是假如有当权者想 对之动武,辅佐之臣应能积极予以制止,否则就是不称职,即应离职而去;三是治国者应表里一致,言行 由衷;四是以礼治国,修德致仁。 2、思路探究 前三则语录各为一句名言;第四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可以按对话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话的第一个回合),交代对话之由及孔子对学生失职的批评。 第二部分(对话的第二个回合),叙述学生受到批评后的自辩与孔子针锋相对的批评。 第三部分(对话的第三个回合),叙述冉有强词夺理及孔子既愤怒又苦口婆心的批评。 三段论辩,相因相生,也就是说冉有的三段话由报告事实到推卸责任、再到为季氏辩护,是被孔子的 批驳步步逼出来的,而孔子的思想也在这步步进逼中不断地层层深入推进,其中始终贯穿着儒家一贯的思 想主张。而且,这种自由式、讨论式的对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与策略,有自然真 切、水到渠成之效。 3、特点指要 (1)“季氏”一文,充分反映了《论语》中形象塑造的特点。 第一段对话中,冉有,季路虽隐去了“伐”字,仅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但还是被孔子敏锐地察 觉:“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声呼唤、一个质问,把一个博学睿智的老者形象活脱勾画出来。仅仅片言
只语,学生的支吾忐忑,老师的洞察秋毫,跃然纸上。第二段对话中,孔子说“求!……是谁之过与?” 又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显然加重了许多,但作为老师,又是引用名人名言,又是设喻取譬,其追求完美的 人格和启发式样的谆谆教导,通过寥寥数语的对话,被鲜活地刻画出来。至于第三段对话,“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虽非反问句,却分量十分沉重:以德服人、以礼治国显然是儒家基本教义的一再 重申,但依然一字一句,诲人不倦:“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断言一针见血,而且有让 两个学生如受当头棒喝之效用。至此,完整丰满的教育家形象高高地矗立起来 (2)以对话构筑文章框架,结构紧凑,行文流畅 《论语》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在文章中,冉有的支吾尴尬、季路的木 纳随和,与孔子睿智慈祥、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形象,以及孔子由平和而激动、由激动而愤怒、由愤怒而 平和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让读者通过对话感觉出来的。文章结构非常紧凑,环环相扣,这也为对话中师 生态度的变化加快节奏,因而使读者在阅读中没有沉闷之感。 (3)语句经典,垂范中华 课文前三则语录和第四则语录中的“虎兕出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既来之, 则安之”等都是经典名句或约定俗成为成语。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话语己经饱含有中华文化的精神了。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在用时上,一般以两课时为好,应适当穿插、讲授一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2)前三则可以让学生试译,而后教师点拨,归纳,并引申性讲解。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一句 的内涵及宾语前置现象(比较:“不己知”,“不知人”。要把握住宾语的词性做分析)。 (3)对第四则《季氏》篇,可先介绍背景,扼要讲述本文谈的主要内容,而后在疏通文字之后,重 点讨论对话的脉络与由此折射出的人物形象特征。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积极创办私学。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的屡屡政治变乱而逃到鲁国,定居在鲁。孔子幼年丧父 过着一个贫困的生活,但少年立志,早年热衷于政治,只是政治道路一直较为坎坷,仅在中年时做过三个 月的鲁国司寇。孔子在连连碰壁后,晚年著书立说,收授学生,对后代影响巨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把原始文化纳入理性认识之中,着意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其表 现主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在”意
只语,学生的支吾忐忑,老师的洞察秋毫,跃然纸上。第二段对话中,孔子说“求!……是谁之过与?” 又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显然加重了许多,但作为老师,又是引用名人名言,又是设喻取譬,其追求完美的 人格和启发式样的谆谆教导,通过寥寥数语的对话,被鲜活地刻画出来。至于第三段对话,“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虽非反问句,却分量十分沉重;以德服人、以礼治国显然是儒家基本教义的一再 重申,但依然一字一句,诲人不倦;“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断言一针见血,而且有让 两个学生如受当头棒喝之效用。至此,完整丰满的教育家形象高高地矗立起来。 (2)以对话构筑文章框架,结构紧凑,行文流畅 《论语》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在文章中,冉有的支吾尴尬、季路的木 纳随和,与孔子睿智慈祥、教育讲究方式方法的形象,以及孔子由平和而激动、由激动而愤怒、由愤怒而 平和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让读者通过对话感觉出来的。文章结构非常紧凑,环环相扣,这也为对话中师 生态度的变化加快节奏,因而使读者在阅读中没有沉闷之感。 (3)语句经典,垂范中华 课文前三则语录和第四则语录中的“虎兕出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既来之, 则安之”等都是经典名句或约定俗成为成语。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话语已经饱含有中华文化的精神了。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在用时上,一般以两课时为好,应适当穿插、讲授一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2)前三则可以让学生试译,而后教师点拨,归纳,并引申性讲解。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一句 的内涵及宾语前置现象(比较:“不己知”,“不知人”。要把握住宾语的词性做分析)。 (3)对第四则《季氏》篇,可先介绍背景,扼要讲述本文谈的主要内容,而后在疏通文字之后,重 点讨论对话的脉络与由此折射出的人物形象特征。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积极创办私学。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的屡屡政治变乱而逃到鲁国,定居在鲁。孔子幼年丧父, 过着一个贫困的生活,但少年立志,早年热衷于政治,只是政治道路一直较为坎坷,仅在中年时做过三个 月的鲁国司寇。孔子在连连碰壁后,晚年著书立说,收授学生,对后代影响巨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把原始文化纳入理性认识之中,着意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其表 现主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在”意
为“好像在”,实际上是说并不在。当学生问如何服事鬼神时,孔子说活人还不能服事,怎能去服事鬼神。 孔子病危,学生要为他做祈祷,他予以拒绝;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美他“知大道”。 孔子一生为天下兴亡而奔波,屡屡碰壁而不止,人们笑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孔子生活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视富贵为浮云”等都 是积极进取的具体表现 (2)关于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很庞大,核心是“仁”。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是人不行仁事,那么怎 样去对待礼呢?也就是说人与人就没法交往了,社会就动乱了。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仁”有着许多不 同的具体解释,例如: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等。作为 种道德标准,学生希望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孔子就说“吾道一以贯之”,许多学生要求进一步做解 释,孔子的高足曾参解释说“忠恕而已矣。”忠、恕说的是行事为人的基本准则 忠,是说行事为人要诚恳、要尽心尽力。“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又告诫学生不要愚忠:“忠告而 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恕,是说行事为人要先人后己。当人们可以积极有所为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当人们无法积极有所为的时候,就应该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都是在强调自我完善,由修己而反对战争,反对动乱,而后实现安 人、安邦、定国的目的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 第一则:不着急别人不了解我,却着急我不了解别人。 第二则: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想,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会缺乏 信心。” 第三则:孔子说:“领导人本身的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他本身的行为不端正, 纵然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第三则:季氏将兴兵伐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那颛臾,从前先王封它为东蒙山祭祀的主持人,而且在鲁国封 城之内,这是鲁国的社稷之臣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啊!” 孔子说:“求呀!从前周任说过(这样的话),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就任你的职位,若力不胜任,就应
为“好像在”,实际上是说并不在。当学生问如何服事鬼神时,孔子说活人还不能服事,怎能去服事鬼神。 孔子病危,学生要为他做祈祷,他予以拒绝;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美他“知大道”。 孔子一生为天下兴亡而奔波,屡屡碰壁而不止,人们笑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孔子生活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视富贵为浮云”等都 是积极进取的具体表现。 (2)关于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很庞大,核心是“仁”。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是人不行仁事,那么怎 样去对待礼呢?也就是说人与人就没法交往了,社会就动乱了。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仁” 有着许多不 同的具体解释,例如: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等。作为 一种道德标准,学生希望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孔子就说“吾道一以贯之”,许多学生要求进一步做解 释,孔子的高足曾参解释说“忠恕而已矣。” 忠、恕说的是行事为人的基本准则。 忠,是说行事为人要诚恳、要尽心尽力。“为人谋而不忠乎?” 孔子又告诫学生不要愚忠:“忠告而 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恕,是说行事为人要先人后己。当人们可以积极有所为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当人们无法积极有所为的时候,就应该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都是在强调自我完善,由修己而反对战争,反对动乱,而后实现安 人、安邦、定国的目的。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 第一则:不着急别人不了解我,却着急我不了解别人。 第二则: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想,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会缺乏 信心。” 第三则:孔子说:“领导人本身的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他本身的行为不端正, 纵然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第三则:季氏将兴兵伐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那颛臾,从前先王封它为东蒙山祭祀的主持人,而且在鲁国封 城之内,这是鲁国的社稷之臣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啊!” 孔子说:“求呀!从前周任说过(这样的话),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就任你的职位,若力不胜任,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