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 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 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2009年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诠释 出其制胜 瞩目zh 人才荟萃kuai B.松弛 宁静致远 莅临wei 鸢飞鱼跃yuan C.平添 励精图治 缜密zhen 鹬蚌相争 老奸巨滑 揣度duo 身陷囹圄w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的生态环境,包括传统审美观念、表现手段等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京剧 艺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新的活力。 B.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教育 实现了一次次历史跨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C.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 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09年4月23日,世界各大报纸都在位置刊登了中国人民海军举行历史上最 大规模的海上阅兵的消息 ②新中国60华诞日益 举国上下翘首企盼。中央提出坚持“隆重、喜庆、节俭 祥和”的总要求,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心愿。 ③在西藏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立场是坚定的,决不允许一些别有用心的 国家和政治组织,以会见达赖为名, 中国内政 A.显耀临近干预 B.显要邻近干预 C.显耀邻近干涉 D.显要临近干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第1页共12页
第 1 页 共 12 页 2009-2010 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 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 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 2009 年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诠释 出其制胜 瞩.目 zhǔ 人才荟.萃 kuài B.松弛 宁静致远 莅.临 wèi 鸢.飞鱼跃 yuān C.平添 励精图治 缜.密 zhěn 鹬.蚌相争 yù D.杀戳 老奸巨滑 揣度.duó 身陷囹圄.wú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的生态环境,包括传统审美观念、表现手段等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京剧 艺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新的活力。 B.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教育 实现了一次次历史跨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C.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 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09 年 4 月 23 日,世界各大报纸都在______位置刊登了中国人民海军举行历史上最 大规模的海上阅兵的消息。 ②新中国 60 华诞日益______,举国上下翘首企盼。中央提出坚持“隆重、喜庆、节俭、 祥和”的总要求,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心愿。 ③在西藏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立场是坚定的,决不允许一些别有用心的 国家和政治组织,以会见达赖为名,______中国内政。 A.显耀 临近 干预 B.显要 邻近 干预 C.显耀 邻近 干涉 D.显要 临近 干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 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罄竹难书,我 却独爱此两句 C.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D.模拟辩论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比赛项目,这是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 力的比赛,被称为剑拔弩张的竞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无论西方或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 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B.国庆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所有军 兵种部队,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精华 C.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医改 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D.为了办好2010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 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理念。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 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 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 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 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 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 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 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 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 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 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 第2页共12页
第 2 页 共 12 页 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 ....,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 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罄竹难书 ....,我 却独爱此两句。 C.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D.模拟辩论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比赛项目,这是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 力的比赛,被称为剑拔弩 ...张的竞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无论西方或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 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B.国庆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所有军 兵种部队,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精华。 C.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医改 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D.为了办好 2010 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 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理念。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8 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8 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 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 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 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 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 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 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 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 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 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 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
禹锡说:“情到深处,毎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 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 诗篇之未言, 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 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 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 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 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 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 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 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 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 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 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第3页共12页
第 3 页 共 12 页 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 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 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 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 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 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 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 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 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 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 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 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 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 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 “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 7.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 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 高的技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 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 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 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第4页共12页
第 4 页 共 12 页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 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 “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 2009 年 8 月 28 日《人民日报》) 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 言”。 7.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 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 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 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 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 高的技巧。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 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 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 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 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 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 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 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 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 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 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 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 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11.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③④⑤ 第5页共12页
第 5 页 共 12 页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 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 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 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 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 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 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 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 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 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 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 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 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D.楚王英谋为.逆 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11.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