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 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 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 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 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 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 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 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 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 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 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 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 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 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 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 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 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 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 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 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 条不超过 25 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 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 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 1277 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 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 74.8 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 2010 年。为 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 年 4 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 4 个水 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 4 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 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 2010 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降旗 97.7. 升旗 离开维 多利亚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教学目标】 1.了解奧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 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 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 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 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 及它的社会价值
下午 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 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 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 01 升旗 0:40 离开维 多利亚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 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 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 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 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 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 及它的社会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本身的价值主 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 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 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学 生谈感受。 教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 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 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 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 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 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 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 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 引导学生入情,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按顺序标出在奥斯维辛参观的主要地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本身的价值主 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 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 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学 生谈感受。 教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 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 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 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 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 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 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 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 引导学生入情,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二、整体感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 按顺序标出在奥斯维辛参观的主要地点
毒气室一一焚尸室一一女监房—一试验室一一纪念墙一一绞刑室 (设计意图:训练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品读鉴赏 请选择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教师预设 (点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 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呢?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 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 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 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 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 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 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 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 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増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预设问题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 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 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 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预设问题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 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设计意图:训练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读鉴赏 请选择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教师预设: (点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 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呢?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 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 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 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 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 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 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 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 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预设问题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 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 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 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预设问题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 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