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经济现状 大埔县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被 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大埔县先后荣获“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 乡称号,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和“2011、2014年度全国 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西岩乌龙茶和大埔 蜜柚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84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74%。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7亿元万元,增长4.16%;第二产业増加值 35.54亿元,增长13.16%;第三产业增加值28.31万元,增长861%。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15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 186:453:36.1。人均生产总值20588元,增长9.31%。 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03104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全 年粮食总产量98350,比上年增长0.86%,其中稻谷总产量84612t, 比上年增长0.5%;烤烟总产量2054t,比上年增长4.21%;茶叶总产 量4483t,比上年增长6.59%;水果总产量181254t,比上年增长 13.95%(其中柚子总产量136047t,比上年增长18.89%);瓜类总产量 40062t,比上年增长60% 全年肉类总产量21310t,比上年减少08%,其中:猪肉产量为 15781t,比上年减少143%;当年猪出栏219835头,比上年减少1.68% 年末耕牛存栏19710头,比上年增长4.76%;生猪存栏125809头, 比上年增长241% 全年渔业水产品产量7352t,比上年减少0.84% 全县当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667亩,更新造林面积113亩, 年末实有森林面积19.10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86%
25 2.2.3 经济现状 大埔县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被 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大埔县先后荣获“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 乡”称号,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和“2011、2014 年度全国 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西岩乌龙茶和大埔 蜜柚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 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 78.42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9.74 %。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4.57 亿元万元,增长 4.16%;第二产业增加值 35.54 亿元,增长 13.16%;第三产业增加值 28.31 万元,增长 8.61%。 经 济 结 构 进 一 步 调 整 , 2015 年 生 产 总 值 中 三 次 产 业 构 成 为 18.6:45.3:36.1。人均生产总值 20588 元,增长 9.31%。 2015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303104 万元,比上年增长 8.6%。全 年粮食总产量 98350,比上年增长 0.86%,其中稻谷总产量 84612t, 比上年增长 0.5%;烤烟总产量 2054t, 比上年增长 4.21%;茶叶总产 量 4483t,比上年增长 6.59%;水果总产量 181254t,比上年增长 13.95%(其中柚子总产量 136047t,比上年增长 18.89%);瓜类总产量 40062t,比上年增长 6.0%。 全年肉类总产量 21310t,比上年减少 0.8%,其中:猪肉产量为 15781t,比上年减少 1.43%;当年猪出栏 219835 头,比上年减少 1.68%。 年末耕牛存栏 19710 头,比上年增长 4.76%;生猪存栏 125809 头, 比上年增长 2.41%。 全年渔业水产品产量 7352t,比上年减少 0.84%。 全县当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 667 亩,更新造林面积 113 亩, 年末实有森林面积 19.10 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9.86%
201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792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42%。 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5756万元,增长23.36%。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164万元,比增3861%,其中建筑工程完 成投资383618万元,比增13.23%。 2015年全县公共预算收入81857万元,比上年增长2673%,财 政支出34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3302%‰。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8元,比上年增长10.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2元,比上年增长11% 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 大埔县在“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全面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 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以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广州海珠 (大埔)产业集聚区和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一带两区”建设为主要 抓手,着力发展电力、陶瓷、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际 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建设,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大埔。 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31水资源调查评价 2.3.1.1水资源数量 根据《大埔县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大埔县分为汀江 区、梅潭河区和韩江大埔区三个水资源五级区,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为21.92亿m3,各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2-3
26 2015 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67925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42%。 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05756 万元,增长 23.36%。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90164 万元,比增 38.61%,其中建筑工程完 成投资 383618 万元,比增 13.23%。 2015 年全县公共预算收入 8185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6.73%,财 政支出 34147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3.02%。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58 元,比上年增长 10.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 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282 元,比上年增长 11%, 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9%。 大埔县在“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全面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 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以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广州海珠 (大埔)产业集聚区和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 “一带两区”建设为主要 抓手,着力发展电力、陶瓷、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际 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建设,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大埔。 2.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3.1 水资源调查评价 2.3.1.1 水资源数量 根据《大埔县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 年)》,大埔县分为汀江 区、梅潭河区和韩江大埔区三个水资源五级区,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为 21.92 亿 m3 ,各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 2-3
表2-3大埔县各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 分区类型分区名称计算面积多年平均水资源产水模数 降水量产水 km2)总量(亿m)(万makm)(亿m3)系数 汀江区613 5.44 88.7 9.54 0.57 水资源 梅潭河区 720 6.39 88.7 10970.58 五级分区 韦江大埔 1137 10.09 18.020.56 2470 2192 88.7 38530.57 2.3.1.2水资源质量 大埔县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各河流水质现状简述如下 韩江是汀江、梅江、梅潭河三大河流交汇在一起的广东省第二大 河流,总体水质较好,水体质量与附近人口密集度有关 梅江总体水质较好,水体质量与附近人口密集度有关。 梅潭河上游水口断面的水质为Ⅱ类(GB3838-2002,下同),而在 大埔城区中游的仁和桥断面受上游城区生活和工业的污染,为Ⅲ类水 体,个别月份为ⅣV类水体,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下游的三河坝 电站水质断面主要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为Ⅲ~ⅣV类水体,这 与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断面水 质均为Ⅱ类水 汀江受上游省界断面福建境内养殖废水污染,水质较差,经过河 流自净,中下游水质已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监测结果表明,位于中下 游的青溪、茶阳断面一般为Ⅱ~Ⅲ类水体 大埔县内3宗中型水库,汀江的青溪水库库区受上游省界断面福 建内养殖废水污染,水质目前为ⅢI类;梅潭河上的双溪水库水质为 Ⅱ类,三河坝水库受县城生活及工业污水污染,水质为ⅢI类。梅潭 河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河道断面水质为ⅢI类
27 表 2-3 大埔县各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 分区类型 分区名称 计算面积 (km2) 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亿 m3 ) 产水模数 (万 m3/a.km2) 年降水量 (亿 m3) 产水 系数 水资源 五级分区 汀江区 613 5.44 88.7 9.54 0.57 梅潭河区 720 6.39 88.7 10.97 0.58 韩江大埔 1137 10.09 88.7 18.02 0.56 全县 2470 21.92 88.7 38.53 0.57 2.3.1.2 水资源质量 大埔县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各河流水质现状简述如下: 韩江是汀江、梅江、梅潭河三大河流交汇在一起的广东省第二大 河流,总体水质较好,水体质量与附近人口密集度有关。 梅江总体水质较好,水体质量与附近人口密集度有关。 梅潭河上游水口断面的水质为Ⅱ类(GB3838-2002,下同),而在 大埔城区中游的仁和桥断面受上游城区生活和工业的污染,为Ⅲ类水 体,个别月份为 IV 类水体,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下游的三河坝 电站水质断面主要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为Ⅲ~IV 类水体,这 与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断面水 质均为Ⅱ类水。 汀江受上游省界断面福建境内养殖废水污染,水质较差,经过河 流自净,中下游水质已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监测结果表明,位于中下 游的青溪、茶阳断面一般为Ⅱ~Ⅲ类水体。 大埔县内 3 宗中型水库,汀江的青溪水库库区受上游省界断面福 建内养殖废水污染,水质目前为 III 类;梅潭河上的双溪水库水质为 II 类,三河坝水库受县城生活及工业污水污染,水质为 III 类。梅潭 河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河道断面水质为 III 类
232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321水利工程 大埔县境内的供水工程设施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 和地下水源供水工程等。据统计,全县有蓄水工程1328座,总库容 5560万m3,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45座、塘坝1280座,设 计年供水能力为4262万m3;全县有引水工程5212座,设计引水流 量1994m3/s,设计年供水能力14428万m3,均为小型工程,功能主 要为灌溉用水;全县有提水工程73座,设计引水流量2.62m3/s,设 计年供水能力5177万m3,均为小型工程,功能主要为灌溉用水;全 县地下水源工程共14190宗,其中水井5731宗、手摇井8459宗,设 计年供水能力3616万m3,功能主要为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2322供水量 根据梅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年大埔县全县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 水量20511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4200万m3,占总供水量 20.5%;引水工程供水9762万m3,占总供水量476%;提水工程供 水4599万m3,占总供水量22.4%,地下水工程供水1950m3,占总供 水量95%。以水源类别分类为地表水18561万m3,占总供水量的 90.5%,地下水1950万m3,占总供水量的95% 大埔县历年供水量数据见表2-4 表2-4大埔县历年供水量统计表 地表水 地下水 年份蓄水 引水 提水 合计 供水量 供水量比例合计 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 1999361416.5 46942951961817383.0373417021907 2000360016.91020047.9410019.317900841338715921287
28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3.2.1 水利工程 大埔县境内的供水工程设施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 和地下水源供水工程等。据统计,全县有蓄水工程 1328 座,总库容 5560 万 m3 ,其中中型水库 3 座、小型水库 45 座、塘坝 1280 座,设 计年供水能力为 4262 万 m3;全县有引水工程 5212 座,设计引水流 量 19.94m3 /s,设计年供水能力 14428 万 m3 ,均为小型工程,功能主 要为灌溉用水;全县有提水工程 73 座,设计引水流量 2.62m3/s,设 计年供水能力 5177 万 m3 ,均为小型工程,功能主要为灌溉用水;全 县地下水源工程共 14190 宗,其中水井 5731 宗、手摇井 8459 宗,设 计年供水能力 3616 万 m3 ,功能主要为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2.3.2.2 供水量 根据梅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 年大埔县全县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 水量 20511 万 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 4200 万 m3,占总供水量 20.5%;引水工程供水 9762 万 m3,占总供水量 47.6%;提水工程供 水 4599 万 m3 ,占总供水量 22.4%,地下水工程供水 1950m3 ,占总供 水量 9.5%。以水源类别分类为地表水 18561 万 m3,占总供水量的 90.5%,地下水 1950 万 m3 ,占总供水量的 9.5%。 大埔县历年供水量数据见表 2-4。 表 2-4 大埔县历年供水量统计表 年份 地表水 地下水 供水量 合计 蓄水 引水 提水 合计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1999 3614 16.5 10264 46.9 4295 19.6 18173 83.0 3734 17.0 21907 2000 3600 16.9 10200 47.9 4100 19.3 17900 84.1 3387 15.9 21287
地表水 地下水 年份蓄水 引水 提水 合计 供水量 供水量比例合计 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供水量比例 200350017.39500470383251901683258333368516.720201 20023400178880046035651871576582535017519115 20032490147720042642002491389082230101781690 2004285015.57400402511527815365834305016618415 20052870156753040.9498527.115385836301016418395 20062885156764641.3487226.315403832312016818523 20072916155770341.1490226.115521827324017.318761 20082926156783041.7497526.515731838304716.218778 2009288515.2788541.6512927015899838307516.218974 20104946224839538.056682571900986.1305813.922067 201140891988169396532525817583853302814.720606 201240902039637479433021.518057898205810.220115 20134200206957247.0450022118272897210010320372 2014420020.5975047.6459922418549 19509520499 201540205976247645924185619051950952051 与1999年相比,2015年全县总供水量下降64%,其中蓄水工程 供水量增加16.2%,引水工程供水量降低49%,提水工程供水量提高 7.1%,地下水供水量降低478%。从所占比重来看,蓄水工程所占比 重由1999年的165%增加值2017年的20.5%,引水工程所占比重由 1999年的46.9%提高至2017年的47.6%,提水工程所占比例由 1999年的196%增加至2017年的22.4%,地下水工程所占比例 由1999年的17.0%下降至2017年的95%
29 年份 地表水 地下水 供水量 合计 蓄水 引水 提水 合计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供水量 比例 2001 3500 17.3 9500 47.0 3832.5 19.0 16832.5 83.3 3368.5 16.7 20201 2002 3400 17.8 8800 46.0 3565 18.7 15765 82.5 3350 17.5 19115 2003 2490 14.7 7200 42.6 4200 24.9 13890 82.2 3010 17.8 16900 2004 2850 15.5 7400 40.2 5115 27.8 15365 83.4 3050 16.6 18415 2005 2870 15.6 7530 40.9 4985 27.1 15385 83.6 3010 16.4 18395 2006 2885 15.6 7646 41.3 4872 26.3 15403 83.2 3120 16.8 18523 2007 2916 15.5 7703 41.1 4902 26.1 15521 82.7 3240 17.3 18761 2008 2926 15.6 7830 41.7 4975 26.5 15731 83.8 3047 16.2 18778 2009 2885 15.2 7885 41.6 5129 27.0 15899 83.8 3075 16.2 18974 2010 4946 22.4 8395 38.0 5668 25.7 19009 86.1 3058 13.9 22067 2011 4089 19.8 8169 39.6 5325 25.8 17583 85.3 3028 14.7 20606 2012 4090 20.3 9637 47.9 4330 21.5 18057 89.8 2058 10.2 20115 2013 4200 20.6 9572 47.0 4500 22.1 18272 89.7 2100 10.3 20372 2014 4200 20.5 9750 47.6 4599 22.4 18549 90.5 1950 9.5 20499 2015 4200 20.5 9762 47.6 4599 22.4 18561 90.5 1950 9.5 20511 与 1999 年相比,2015 年全县总供水量下降 6.4%,其中蓄水工程 供水量增加 16.2%,引水工程供水量降低 4.9%,提水工程供水量提高 7.1%,地下水供水量降低 47.8%。从所占比重来看,蓄水工程所占比 重由 1999 年的 16.5%增加值 2017 年的 20.5%,引水工程所占比重由 1999 年的 46.9%提高至 2017 年的 47.6%,提水工程所占比例由 1999 年的 19.6%增加至 2017 年的 22.4%,地下水工程所占比例 由 1999 年的 17.0%下降至 2017 年的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