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教研组 研讨人:陈永福董静汪剑琴刘明远王斌 记录人:刘明远 2008-59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教研组 研讨人:陈永福 董 静 汪剑琴 刘明远 王 斌 记录人:刘明远 2008-5-9
错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导入 1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一一泰戈尔 2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二感知 1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一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品味 三品读感悟 1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2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3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 5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一一灵魂颟顸,意识到了没有行动一一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6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 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总结 1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 (只要大站不错过) 2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拓展延伸 1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 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 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 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 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 错 过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观点 2 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 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一 导入 1 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 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感知 1 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 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 品味 三 品读感悟 1 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2 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3 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 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 5 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6 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 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 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 总结 1 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 。(只要大站不错过) 2 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 拓展延伸 1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 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 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 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 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 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 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 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 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 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 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 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 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 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散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 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 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我”是怎么解决的? C、结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3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 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 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 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 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 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 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 亮。 。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 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 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 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 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散 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 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 、 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 1-4 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 2 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 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 5-7 段,思考下列问题: A、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 “我”是怎么解决的? C、 结果又是如何? D、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 8 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 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一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一一分歧一一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一一滋爱(爱幼)
4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 4 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 7 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 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 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 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 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 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5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 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 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 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 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