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文化”·词在中国古代另有一番含义。“文”,本意指彩 色交错·或文理、花纹。《说文》:“文,错画也。”《易经·系 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 乱。”孙星衍解释说,仓颉根据鸟兽之迹遣字,依类象形,故 谓之文。这样,“文”引伸为文字、文辞的含义。文字、文痒 是用来宣传圣王天地之道的,于是,“文”又被儒家进一步界 定为尧、舜、禹、汤、周文武£制定并一脉相传的礼乐、典 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念体系。孔子就是以这一“文”的继 承者扬者自居的。《论语·子罕》中孔子说:“文王既没,文 不在兹乎?”(即文王武王那些圣人已经去世了,这“文”的 传递不就靠我∫吗?)至于“文”的其它引市含义,这里就不 列举了。“化”、历来就指变化、改变、教化。 这样,在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它指 “文治教化”,即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人文学说去教化 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它属于国家施政的 类手段、方式,即所谓“文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 文治与武功柑对应·两手交替使用,达到社会治理,所谓 文武之道”。《礼记·祭法》中说:“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 功”汉·刘向《说苑·指武说:“凡代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 改,然后加诛。”汉·荀悦《申鉴·政体》说,“宣文教以彰其化, 立武备以秉其威”晋·束广微《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功 外悠”,都是这…意思(今日的“文化教育”·词便由此而来 从上述比较可知,文化-词,中国传统的含义和西方的 含义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即都是用一些精神规范去教化八、规 定人、改变人、陶冶人。当然.精神规范的内容各不相同。如
此看来,近代的翻译家们将英文的 Cullure翻译成中文的“文 化”应该说是深通中、西义化之内涵,用心甚妙,译得非常 准确。 四、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凡是系统的文化,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正 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化”人 第一,社会性。文化都产生于定的社会条件,它是 个社会全部的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观念产物。同时,每一 文化一经形成就对每一个人发生着各种影响,使之成为一个 被“文化”的个人,社会学称个人的这一改变过程为“个人 的社会化”。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乃至人类的文 化,从未有过纯粹个人的文化。诸如,中国儒家文化、欧洲 古代基督教文化和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等均是如此当然,社 会的分层或地域等差异会产生相应的分层文化和地域文化, 但它们只是社会总文化的些具体形态,在基本精神上不会 和社会总文化发生冲突。所以,作为一种文化又具有统一性、 幣体性和系统性。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并且是这一群体继续生存 所不可缺少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文 化的影响、制约,企图超越文化的想法只能是梦呓之谈。正 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学家们称文化为人们的“第二自然 界”。哥伦布航海以来,随着全球海上交通的开辟,世界各民 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现代,各民族的生存条件正 在日渐趋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在愈多地发生碰撞和 父流,斗争和融合,世界性的文化综合过程正在悄然展开随 着这过程的推移,种世界性的人类统一的文化形态必将
算一幸 产生出来。 第¨、规范性,即文化有一定的导向规范性,如言行 导向、价值导向、思维导向等。文化涉及亩虽广,社会生活 中无处不在,但在“导向性”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 个社会中,人们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如何思维等 都受该社会的文化规范的引导,因而表现出行为的一致性。如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其基木概念是…个“仁”字,即如何 协调人际关系,提倡容忍谦让等美德,这些基本规范在家庭 朋友、师生、上下级等一切人际关系场合都被大力提倡。无 疑,这一倡导反过来又进-步巩固了该文化的社会规范性 第三,可操作性。文化似乎有点玄乎,其实我们每天都 在同文化打交道,例如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迎 送客人、追求事业等活动都在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行事,或者 说,人们每天的行为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原则,此即文化的 可操作性。比如我们说,“文天祥的行为是一类(社会)美。” 这一命题就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英雄主义的美 学文化,它给塑造人〈操作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类崇高的 楷模。 第四,稳定性。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民族的观念体系是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超 强的稳定性,此即社会学的“传统的稳定性”。所谓传统,无 非就是一种文化观念在一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上所造成 的定型。即使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 观念也不会立即改变,仍然会对人们有巨大的潜意识作用。不 管是它的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都是如此,如中国传统的 儒家文化。 第五,继承性。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念体系将代
:、:W|.:1:、 代传递、其內涵会沉淀于·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 套较为固定的傾向、偏好,即所谓“传统心理”。也就是说, 冂一个民族的成员大体会具有相同的心理特质、行为模式、价 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时,·些传统又被称为“民族无意 识”哎“民族本能”,如中囻人所偏好的中庸、爱面子等心理。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风别于另一民族的精神根据 文化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又为衬会所必需,那么,它必 定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大体在于: 1·教育功能。在历史上,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在生户技 能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教育上,诸如道德情操、公益心 和爱国心、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美德,它使 人们多能、向善。因而,文化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在为社会培 养合格的下…代。 2.审美功能。这是指从美学观点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人 们从诸如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绘画、服饰、谈吐、以 及一种行为、一些自然对象中发现“美”,从而使人的精神得 到一种升华,一种陶冶,一种快感。比如欣赏一件艺术品、服 饰或瞻仰某种英雄行为等;又如所谓“书画艺术”,“服饰文 化”,“悲剧(或喜剧)的意义”之类,都是在谈论审美问题。 文化的审美功能常常是与教育功能相联系的,因为丑恶的东 西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3.娱乐功能。文化的娱乐功能大量地表现于人们所追求 的一切文化性活动中,诸如文学、艺术活动和民俗活动。人 们的神经不能长时期地绷得太紧,于是就在生产之余去看戏 听说书、阅读小说诗歌之类的艺术欣赏;或游戏、聚会、聊 天、观看比赛、节假日的张罗、祝舞、婚丧等。前者是所谓 “高雅文化”或高雅娱乐,多为一些“有教养”阶层所乐为; Il
第一章 后者是“民俗文化”或民俗娱乐,几乎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其 社会意义尤为重大,素为民俗学所注目。但不管是前者或后 者,这类娱乐都具有“消闲”性质,困而是一类“文化”了 的消闲或消闲文化。 每一个民都创立了大量的节日,逢年过节热闹…番,使 年的日子过得有波动感,不致乏味。如中国古代的春社 (春天祭地神)就是一次借祭神而进行的村社聚会活动,旧时 乡村一般还要搭台唱戏,热闹非凡,远近几十里的人都跑来 玩,又如过年迄今仍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大节日,故民俗学 上有“节日文化”一词。此外,如“侃大山”也是一类民俗 文化,旧时人们喜坐在茶馆里,沏一壶茶,天南地北地神侃, 故又有“茶馆文化”之说。 4.协调人际关系。这主要指民风民俗中的人际交往原 则,它大量地表现为习俗、习惯,如俗语云“人情如锯,你 来我去”,“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每一个社会,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交往中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规则, 它也表现为一类民俗文化,旨在协调人际关系。 正是由于上述作用,文化被称为“人的第二自然”;它也 被人们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生存的一类“工具”。任何时候, 人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制约),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 也在于此。因此可以说,一个社会群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 文化,人类将倒退到动物世界去。一个优秀的文化则将有助 于造成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死亡文化的界定 死亡活动是围绕死亡事件而展开的活动,而死亡文化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