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市普高2017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 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 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 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 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 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 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 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 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 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 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 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 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 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 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 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 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 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 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 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 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 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己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 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 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 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 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 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 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 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四川 自贡市普高 2017 届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 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 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 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 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 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 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 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 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 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 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 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 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 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 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 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 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 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 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 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 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 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 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 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 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 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 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 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 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 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 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 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答案:B(“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不合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 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 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 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 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答案: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错,原文只是说“与知密切联系 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 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 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 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 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案:A(“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 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 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 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 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 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 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 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 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 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 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 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 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答案:B(“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不合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 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 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 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 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答案: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错,原文只是说“与知密切联系 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 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 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 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 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案:A(“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 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 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 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 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 “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 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 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 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 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
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 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 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 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 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 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 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 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 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 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 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 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 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 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 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 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 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 有之事也。”(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 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 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 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 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答案:B(强加因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 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 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 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 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 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 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 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 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 1933 年的北 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 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 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 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 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 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 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 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 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 30 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 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 有之事也。”(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 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 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 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 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答案:B(强加因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 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 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 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 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 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答案:E、D(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A项形象与“说明一个有 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必然关系,B项分析原因错误,C 项“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错) 6.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 料,对此进行分析。(4分) 答:①心术正的人,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不会迷失自我,蒙文通和三教九流的 人都有交往,他择友坚持做人要堂堂正正,保持了学者本色;②心术正的人,在 面对邪恶势力时,能坚守、不屈服,蒙文通被川大解聘,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 问的执着追求;③心术正的人,能直面矛盾,坚持学术求真,蒙文通因此取得了 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 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 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 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 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 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 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 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 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 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 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 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 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 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 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 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 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 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 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 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 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 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答案:E、D(答 E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A 项形象与“说明一个有 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必然关系,B 项分析原因错误,C 项“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错) 6. 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 料,对此进行分析。(4 分) 答:①心术正的人,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不会迷失自我,蒙文通和三教九流的 人都有交往,他择友坚持做人要堂堂正正,保持了学者本色;②心术正的人,在 面对邪恶势力时,能坚守、不屈服,蒙文通被川大解聘,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 问的执着追求;③心术正的人,能直面矛盾,坚持学术求真,蒙文通因此取得了 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夜 航 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 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 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 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 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 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 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 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 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 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 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 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 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 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 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 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 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 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 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 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 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 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 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 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 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 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 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 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 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 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 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 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 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 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 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 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 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答案:A(B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项“构成一明 暗两条线索”错。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 8.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分) 答: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 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 悟的到达。(一点1分) 9.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 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 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 赋予夜航船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一点2 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 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 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 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 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 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 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 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 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 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 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 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 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 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 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 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 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 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 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 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答案:A(B 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C 项“构成一明 一暗两条线索”错。D 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 8.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分) 答:①能给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 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 悟的到达。(一点 1 分) 9.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 回忆和遐想。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 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从表达效果看, 赋予夜航船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一点 2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