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I溶液中无OH B.NaOH溶液中无H+ C.KCI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1×1014 答案D 解析:氯化氢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只是CH)远远大于c(OH),A项错误;氢氧化 钠溶液中含氢离子,只是cH)远远小于C(OH),B项错误;氯化钾溶液中既有氢离 子又有氢氧根离子,且c(H)=C(OH),C项错误: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和 OH,且常温下Kw=c(H)c(OH=1×1014,D项正确。 2.常温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稀释pH=3的CH3COOH溶液,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B.将一定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则混合液中 cH*F√Kw mol-L C.pH均为11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分别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硫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 答案B 解析:A项,稀释pH=3的CH3COOH溶液,溶液中OH浓度增大,错误;B项,一定浓 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 相等,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可得,c(H√w mol-L',正确:C项,pH均为11的 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前者抑制水的电离,后者促进水的电离,错误;D项,由 于CH3COOH是弱酸,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CH3COOH的物质的量多 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错误。 3.对于常温下pH=3的乙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c(CH3COO-)+c(OH) B.加水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后溶液pH变为4 C.加入少量乙酸钠固体,溶液pH降低 D.与等体积pH=l1的NaOH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CH3COO) 答案:A
第三章过关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 溶液中无 OHB.NaOH 溶液中无 H+ C.KCl 溶液中既无 OH-也无 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 H+和 OH- ,且 KW=1×10-14 答案:D 解析:氯化氢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只是 c(H+ )远远大于 c(OH- ),A 项错误;氢氧化 钠溶液中含氢离子,只是 c(H+ )远远小于 c(OH- ),B 项错误;氯化钾溶液中既有氢离 子又有氢氧根离子,且 c(H+ )=c(OH- ),C 项错误;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含有 H+和 OH- ,且常温下 KW=c(H+ )·c(OH- )=1×10-14,D 项正确。 2.常温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 pH=3 的 CH3COOH 溶液,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B.将一定浓度的 CH3COOH 溶液和 NaOH 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则混合液中 c(H+ )=√𝐾W mol·L -1 C.pH 均为 11 的 NaOH 溶液和 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分别中和 pH 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硫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 答案:B 解析:A 项,稀释 pH=3 的 CH3COOH 溶液,溶液中 OH-浓度增大,错误;B 项,一定浓 度的 CH3COOH 溶液和 NaOH 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 相等,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可得,c(H+ )=√𝐾W mol·L -1 ,正确;C 项,pH 均为 11 的 NaOH 溶液和 Na2CO3溶液,前者抑制水的电离,后者促进水的电离,错误;D 项,由 于 CH3COOH 是弱酸,pH 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CH3COOH 的物质的量多, 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错误。 3.对于常温下 pH=3 的乙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 )=c(CH3COO- )+c(OH- ) B.加水稀释到原体积的 10 倍后溶液 pH 变为 4 C.加入少量乙酸钠固体,溶液 pH 降低 D.与等体积 pH=11 的 NaOH 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 )=c(CH3COO- ) 答案:A
解析:A项,由电荷守恒可知该叙述正确:B项,因乙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加 水稀释到原体积10倍后,其pH<4;C项,加入少量乙酸钠固体,c(CH3COO)增大,乙 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导致溶液pH升高D项,混合液的溶质为CH3COOH与 CH3 COONa,由电荷守恒可知cH)+c(Nat)=c(OHtc(CH3COO),大量CH3COOH 发生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故cNa)c(CH3COO). 4.Na2CO3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液中下列数值逐渐减小的是()。 A.c(H) B.c(OH-)c(H) CC(OH) DC(HCO) c(H+) c(C03) 答案C 解析:因为cH)c(OH)的乘积保持不变,稀释N2CO3溶液,c(OH)减小,cH)一定 增大,A、B两项错误,C项正确:加水稀释,水解平衡C0?+H2C一HC0;+OH右 移,nC0)减小,nHC0;)增大,因HC2=C故Hc2增大,D项错误。 c(C05)(C05)’c(C0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离子积减小 B.向氢氧化镁沉淀中滴加适量的盐酸和氯化铵溶液,沉淀均能溶解 C.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时,要保证整个过程测试和记录pH的间隔相同 D.Ksp大的难溶电解质一定能转化成Kp小的难溶电解质,K即小的难溶电解质一 定不能转化成Ksp大的难溶电解质 答案B 解析:A项,向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但水的离子积不变:B项,氢氧化 镁可以与盐酸和氯化铵溶液反应;C项,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时,整个过程测试 和记录pH的间隔不一定相同,注意记录颜色突变过程所消耗的碱的量是关键:D 项,满足一定条件时,Ks知小的难溶电解质也可转化为Ks即大的难溶电解质。 6.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在pH=12的溶液中,K+、CI、HCO3、Na*可以大量共存 B.在pH=O的溶液中,Na、NO3、SO?、K+可以大量共存 C.常温下,由0.1 mol-L-I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 一B+OH D.常温下,由0.1 mol-L-1一元酸HA溶液的pH=3,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HO HA+OH 答案D 解析:A项,HC0;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B项,S0?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 在,且在酸性溶液中N0能将SO好氧化为S0;C项,该碱属于弱碱,其电离过程是 可逆的:D项,HA为弱酸,故A可发生水解:A+H2C一HA+OH
解析:A 项,由电荷守恒可知该叙述正确;B 项,因乙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加 水稀释到原体积 10 倍后,其 pH<4;C 项,加入少量乙酸钠固体,c(CH3COO- )增大,乙 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导致溶液 pH 升高;D 项,混合液的溶质为 CH3COOH 与 CH3COONa,由电荷守恒可知 c(H+ )+c(Na+ )=c(OH- )+c(CH3COO- ),大量 CH3COOH 发生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故 c(Na+ )<c(CH3COO- )。 4.Na2CO3 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液中下列数值逐渐减小的是( )。 A.c(H+ ) B.c(OH- )·c(H+ ) C. 𝑐(OH - ) 𝑐(H+) D. 𝑐(HCO3 - ) 𝑐(CO3 2- ) 答案:C 解析:因为 c(H+ )·c(OH- )的乘积保持不变,稀释 Na2CO3 溶液,c(OH- )减小,c(H+ )一定 增大,A、B 两项错误,C 项正确;加水稀释,水解平衡 CO3 2-+H2O HCO3 - +OH-右 移,n(CO3 2- )减小,n(HCO3 - )增大,因 𝑐(HCO3 - ) 𝑐(CO3 2- ) = 𝑛(HCO3 - ) 𝑛(CO3 2- ) ,故 𝑐(HCO3 - ) 𝑐(CO3 2- )增大,D 项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离子积减小 B.向氢氧化镁沉淀中滴加适量的盐酸和氯化铵溶液,沉淀均能溶解 C.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时,要保证整个过程测试和记录 pH 的间隔相同 D.Ksp 大的难溶电解质一定能转化成 Ksp小的难溶电解质,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一 定不能转化成 Ksp 大的难溶电解质 答案:B 解析:A 项,向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但水的离子积不变;B 项,氢氧化 镁可以与盐酸和氯化铵溶液反应;C 项,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时,整个过程测试 和记录 pH 的间隔不一定相同,注意记录颜色突变过程所消耗的碱的量是关键;D 项,满足一定条件时,Ksp 小的难溶电解质也可转化为 Ksp大的难溶电解质。 6.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 pH=12 的溶液中,K+、Cl-、HCO3 - 、Na+可以大量共存 B.在 pH=0 的溶液中,Na+、NO3 - 、SO3 2-、K+可以大量共存 C.常温下,由 0.1 mol·L -1 一元碱 BOH 溶液的 pH=10,可推知 BOH 溶液存在 BOH B++OHD.常温下,由 0.1 mol·L -1 一元酸 HA 溶液的 pH=3,可推知 NaA 溶液存在 A-+H2O HA+OH- 答案:D 解析:A 项,HCO3 - 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B 项,SO3 2-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 在,且在酸性溶液中 NO3 - 能将 SO3 2-氧化为 SO4 2- ;C 项,该碱属于弱碱,其电离过程是 可逆的;D 项,HA 为弱酸,故 A-可发生水解:A-+H2O HA+OH-
7.一定温度时,Cu2+、Mn2+、Fe2+、Zn2+等四种金属离子(MP+)形成硫化物沉淀所 需S2·最低浓度的对数值1gc(S2-)与lg c(M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不 正确的是( ) lgc(M2 0 FeS ZnS -10 -15 -CuS <MnS -20 -25 -25-20-15-10 -50 lgc(S2) A.该温度下,Ksp(MnS)大于1.0×10-35 B.向含Mn2+、Zn2+的稀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Mn2+最有可能先沉淀 C.向c(Fe2+)=0.1molL1的溶液中加入足量CuS粉末,有FeS沉淀析出 D.该温度下,溶解度:CuS>MnS>FeS>ZnS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Ksp(CuS)=1017.5×1017.5-1×1035,而Ksp(MnS)>Ksp(CuS),A项正确; 依据此图可知,CuS的Ksp最小,其次是MnS、FeS和ZnS,所以向含Mn2+、Zn+的 稀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Mn2+最有可能先沉淀,B项正确;Ksp(FeS=10-l0×10 10=1×1020,由于硫化铜饱和溶液中硫离子浓度是V10-35molL1,向c(Fe2+)=0.1 mol L-!的溶液中加入足量CuS粉末后c(Fe2+)×c(S2-)大于1×1020,所以有FeS沉 淀析出,C项正确:;依据此图可知,CuS的Ksp最小,其次是MnS、FeS和ZnS,所以 该温度下,溶解度CuS<MnS<FeS<ZnS,D项错误。 8.下列物质用途或操作正确且与盐类水解有关的一组是( ①用热饱和硫酸铵溶液清洗铁器表面的铁锈 ②用TiCl4水溶液制备TiO2xH2O ③用氯化铁溶液和氨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④除去氯化铜溶液中的氯化铁杂质,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过滤除杂 ⑤在氯化氢氛围中灼烧氯化镁晶体制备无水氯化镁 ⑥配制FeNO3)2溶液时将FeNO3)2晶体溶于浓硝酸中并加入蒸馏水稀释至指定 浓度 ⑦刻蚀印刷电路板用氯化铁作腐蚀液 ⑧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A.①③⑥⑦⑧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④⑤⑧D.②③④⑤⑥
7.一定温度时,Cu2+、Mn2+、Fe2+、Zn2+等四种金属离子(M2+)形成硫化物沉淀所 需 S 2-最低浓度的对数值 lg c(S2- )与 lg c(M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不 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sp(MnS)大于 1.0×10-35 B.向含 Mn2+、Zn2+的稀溶液中滴加 Na2S 溶液,Mn2+最有可能先沉淀 C.向 c(Fe2+)=0.1 mol·L -1 的溶液中加入足量 CuS 粉末,有 FeS 沉淀析出 D.该温度下,溶解度:CuS>MnS>FeS>ZnS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Ksp(CuS)=10-17.5×10-17.5=1×10-35 ,而 Ksp(MnS)>Ksp(CuS),A 项正确; 依据此图可知,CuS 的 Ksp 最小,其次是 MnS、FeS 和 ZnS,所以向含 Mn2+、Zn2+的 稀溶液中滴加 Na2S 溶液,Mn2+最有可能先沉淀,B 项正确;Ksp(FeS)=10-10×10- 10=1×10-20 ,由于硫化铜饱和溶液中硫离子浓度是√10 -35 mol·L -1 ,向 c(Fe2+)=0.1 mol·L -1 的溶液中加入足量 CuS 粉末后 c(Fe2+)×c(S2- )大于 1×10-20 ,所以有 FeS 沉 淀析出,C 项正确;依据此图可知,CuS 的 Ksp 最小,其次是 MnS、FeS 和 ZnS,所以 该温度下,溶解度 CuS<MnS<FeS<ZnS,D 项错误。 8.下列物质用途或操作正确且与盐类水解有关的一组是( )。 ①用热饱和硫酸铵溶液清洗铁器表面的铁锈 ②用 TiCl4 水溶液制备 TiO2·xH2O ③用氯化铁溶液和氨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④除去氯化铜溶液中的氯化铁杂质,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过滤除杂 ⑤在氯化氢氛围中灼烧氯化镁晶体制备无水氯化镁 ⑥配制 Fe(NO3)2 溶液时将 Fe(NO3)2晶体溶于浓硝酸中并加入蒸馏水稀释至指定 浓度 ⑦刻蚀印刷电路板用氯化铁作腐蚀液 ⑧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A.①③⑥⑦⑧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④⑤⑧ D.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硫酸铵电离出的NH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水解生成 的氢离子能够溶解氧化铁,故可用热饱和硫酸铵溶液清洗铁器表面的铁锈,与盐的 水解有关,故①选:②用TiC14水溶液制备TiO2xH2O,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②选:③ 用氯化铁溶液和氨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复分解反应制得氢氧化铁胶体,与盐的 水解无关,故③不选:④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氧化铜消耗氢 离子,促进了铁离子的水解,最终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与盐的水解有关,故 ④选:⑤氯化镁电离出的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HCL,在HCI气流中抑制了 镁离子的水解,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⑤选:;⑥浓硝酸将FeNO3)2氧化成FNO3)3,该 操作无法得到硝酸亚铁,故⑥不选;⑦刻蚀印刷电路板用氯化铁作腐蚀液,是铜与 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2和FCl2,与盐的水解无关,故⑦不选:⑧泡沫灭 火器中含有硫酸铝与碳酸氢钠,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可灭火,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⑧选。 9.某溶液由弱酸(HR)及其盐NaR)组成,浓度均为1olLl,25℃时向该溶液通入 HCI气体或滴入NaOH溶液,溶液pH随加入的Ht或OH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的 情况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H 5 0.500.5 加入的H的物质的量→加入的OH的物质的量 AX、Y、Z三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 B.加入1 mol NaOH后,溶液中cNa=c(R) C.通入HCLR的水解程度增大,HR的电离常数减小 D.未加HCI和NaOH时,溶液中c(R)>cNa)>c(HR)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加入1 mol NaOH后,溶液的pH=7,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 可得c(H)十cNa)=cOH十c(R),所以cNa=c(R),此时溶液中仍有少量HR,即从 X点到Z点,溶液中HR逐渐减少,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减小,X、Y、Z三,点所表 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A、B项正确:温度不变,HR的电离常数不 变,C项不正确;未加HCl和NaOH时,溶质为HR和NaR,由图像可知pH<7,溶液 显酸性,HR的电离程度大于NaR的水解程度,所以c(R>cNa)>cHR),D项正 确
答案:C 解析:①硫酸铵电离出的 NH4 +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水解生成 的氢离子能够溶解氧化铁,故可用热饱和硫酸铵溶液清洗铁器表面的铁锈,与盐的 水解有关,故①选;②用 TiCl4 水溶液制备 TiO2·xH2O,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②选;③ 用氯化铁溶液和氨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复分解反应制得氢氧化铁胶体,与盐的 水解无关,故③不选;④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氧化铜消耗氢 离子,促进了铁离子的水解,最终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与盐的水解有关,故 ④选;⑤氯化镁电离出的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 HCl,在 HCl 气流中抑制了 镁离子的水解,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⑤选;⑥浓硝酸将 Fe(NO3)2 氧化成 Fe(NO3)3,该 操作无法得到硝酸亚铁,故⑥不选;⑦刻蚀印刷电路板用氯化铁作腐蚀液,是铜与 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uCl2 和 FeCl2,与盐的水解无关,故⑦不选;⑧泡沫灭 火器中含有硫酸铝与碳酸氢钠,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可灭火,与盐的水解有关,故⑧选。 9.某溶液由弱酸(HR)及其盐(NaR)组成,浓度均为 1 mol·L -1 ,25 ℃时向该溶液通入 HCl 气体或滴入 NaOH 溶液,溶液 pH 随加入的 H+或 OH-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的 情况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Y、Z 三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 B.加入 1 mol NaOH 后,溶液中 c(Na+ )=c(R- ) C.通入 HCl,R-的水解程度增大,HR 的电离常数减小 D.未加 HCl 和 NaOH 时,溶液中 c(R- )>c(Na+ )>c(HR)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加入 1 mol NaOH 后,溶液的 pH=7,则 c(H+ )=c(OH- ),根据电荷守恒 可得 c(H+ )+c(Na+ )=c(OH- )+c(R- ),所以 c(Na+ )=c(R- ),此时溶液中仍有少量 HR,即从 X 点到 Z 点,溶液中 HR 逐渐减少,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减小,X、Y、Z 三点所表 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A、B 项正确;温度不变,HR 的电离常数不 变,C 项不正确;未加 HCl 和 NaOH 时,溶质为 HR 和 NaR,由图像可知 pH<7,溶液 显酸性,HR 的电离程度大于 NaR 的水解程度,所以 c(R- )>c(Na+ )>c(HR),D 项正 确
10.己知某温度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该温度下向20mL0.1molL 1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I Na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V(NaOH溶液)/mL A.X点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约为1×103molL:1 B.Y点表示的溶液中cNa>c(CH3COO) C.Z点表示CH3COOH与NaOH恰好反应完全 D.M点表示的溶液中CH,Coc大于K c(CHCOOH) 答案:A 解析:A项,X点pH=3,说明CH3COOH溶液中c(H=1×103 mol L-,则 c(CH3COO)约为1×103 mol-L-,正确:B项,Y点pH<7,说明cH>c(OH),根据电 荷守恒可知,c(Ht十cNa=c(OH十c(CH3COO),可得cNac(CH3COO),错误;C 项,Z点pH=7,因为CH3 COONa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所以Z点CH3COOH稍过量 错误D项,M点为反应pH变化曲线上的,点,因为温度相同,所以CHCo0)c等 c(CH3COOH) 于K,错误。 11.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a2S溶液:cNa)>c(HSPc(OH)>c(H2S) B.Na2C2O4溶液:c(OH=c(H)+c(HC204)+2c(HC2O4) C.Na2CO3溶液:cNa)+c(Ht)=2c(CO好+c(OH) D.CH3 COONa和CaCh2混合溶 液:cNa)+c(Ca2+=c(CH3 COO)+a(CH3COOH)+2c(C) 答案B 解析:A项,Na2S溶液中,水解分步进行,S2+H2C一HS+OH,HS+H2C一 H2S+OH,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则cNa)>c(OH>c(HS)>c(HS),A项错 误;B项,由质子守恒可知等式正确:C项,N2CO3溶液中,由电荷守恒可 得:cNa十c(Ht=2c(C0?十c(OH十c(HC03),C项错误;D项,根据物料守恒可得:① cNa)=c(CH3COO-+c(CH3COOH),②c(C)=2cCa2+),①+② 得:cNa)+2c(Ca2+=c(CH3COOc(CH3COOH+c(Cr),D项错误。 12.己知NaHSO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03+H20一H2S03+0H ①
10.已知某温度时 CH3COOH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K。该温度下向 20 mL 0.1 mol·L - 1 CH3COOH 溶液中逐滴加入 0.1 mol·L -1 NaOH 溶液,其 pH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 点表示的溶液中 c(CH3COO- )约为 1×10-3 mol·L -1 B.Y 点表示的溶液中 c(Na+ )>c(CH3COO- ) C.Z 点表示 CH3COOH 与 NaOH 恰好反应完全 D.M 点表示的溶液中𝑐(CH3𝐶𝑂O - )·𝑐(H +) 𝑐(CH3𝐶𝑂𝑂𝐻) 大于 K 答案:A 解析:A 项,X 点 pH=3,说明 CH3COOH 溶液中 c(H+ )=1×10-3 mol·L -1 ,则 c(CH3COO- )约为 1×10-3 mol·L -1 ,正确;B 项,Y 点 pH<7,说明 c(H+ )>c(OH- ),根据电 荷守恒可知,c(H+ )+c(Na+ )=c(OH- )+c(CH3COO- ),可得 c(Na+ )<c(CH3COO- ),错误;C 项,Z 点 pH=7,因为 CH3COONa 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所以 Z 点 CH3COOH 稍过量, 错误;D 项,M 点为反应 pH 变化曲线上的点,因为温度相同,所以𝑐(CH3𝐶𝑂O - )·𝑐(H +) 𝑐(CH3𝐶𝑂𝑂𝐻) 等 于 K,错误。 11.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Na2S 溶液:c(Na+ )>c(HS- )>c(OH- )>c(H2S) B.Na2C2O4溶液:c(OH- )=c(H+ )+c(HC2O4 - )+2c(H2C2O4) C.Na2CO3 溶液:c(Na+ )+c(H+ )=2c(CO3 2- )+c(OH- ) D.CH3COONa 和 CaCl2 混合溶 液:c(Na+ )+c(Ca2+)=c(CH3COO- )+c(CH3COOH)+2c(Cl- ) 答案:B 解析:A 项,Na2S 溶液中,水解分步进行,S2-+H2O HS-+OH- ,HS-+H2O H2S+OH- ,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则 c(Na+ )>c(OH- )>c(HS- )>c(H2S),A 项错 误;B 项,由质子守恒可知等式正确;C 项,Na2CO3 溶液中,由电荷守恒可 得:c(Na+ )+c(H+ )=2c(CO3 2- )+c(OH- )+c(HCO3 - ),C 项错误;D 项,根据物料守恒可得:① c(Na+ )=c(CH3COO- )+c(CH3COOH),②c(Cl- )=2c(Ca2+),①+② 得:c(Na+ )+2c(Ca2+)=c(CH3COO- )+c(CH3COOH)+c(Cl- ),D 项错误。 12.已知 NaHSO3 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3 - +H2O H2SO3+OH-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