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伯拉尔的主观救赎论之间的一种结合。在他看来,耶稣和魔 鬼分别是善的原则和恶的原则的体现,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就是 争夺人类统治权的斗争。动机的道德次序的颠倒,标志着人已经 处于恶的原则统治之下,这也就是人的罪,而且这种罪债是不能 由他人代为偿付的,因为它不像金钱债务那样可以转到另一个 人头上,它是最切身的债务,只有应受惩罚的人自已才能承担。 然而,在道德意念上发生了转变的人,已经选择了向善的道路, 过渡到了新的人生,在道德上是另一个人了,但即使如此,人也 永远不能抹去这种罪债,上帝的公正依然必须得到满足。于是, 道德上的新人就要代替旧人受苦,接受上帝的惩罚。康德认为, 基督教神学所说的基督,以无罪之身代世人受苦以救赎人类,实 29 际上也就是这一状况的象征。因此,“观念转变也就是从恶中走 出,并进人善,是脱去旧人,并穿上新人…从堕落了的意念走 出,进人善的意念…本身就已经是牺牲,是接受人生的一长串 中译本导言 苦难。新的人是以在上帝之子的意念中,即郎纯粹是为了善起见, 承担起这些苦难;但是,这些苦难作为惩罚,实在是应该归诸于 另一个人,即归诸于旧的人(因为旧的人在道德上是另一个 人)。”[Kat:《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Sntgart,.9394页]基督作为上帝的 独生子,作为惟一上帝喜悦的人,也就是道德上完善的人性或者 人的理念、人的原型。他与上帝同在,上帝爱他也就是爱世人;只 有借助他,并且通过接受他的意念,我们才能够希望成为上帝的 儿女。“把我们自己提高到这种道德上的完善性的理想,即提高 到具有其全部纯洁性的道德意念的原型,乃是普遍的人类义 务。”[Kat:(单纯理性限度为的宗教》,Stuttgart,75页)但是,由于人具有趋 恶的倾向,不能设想这个理念或者原型是由人得出的。但它又确
实已经在人里面取得了地位,而我们却连人的本性如何能够接 纳它也无法理解,所以只能设想它是从天上降临人间、接纳了人 性的,并且设想它就是上帝之子。“我们只能在这样一个人的理 念下设想上帝喜悦的人性的理想,这个人不仅自己履行所有的 人类义务,同时也通过教海和榜样,在月己身旁尽可能大的范围 里传播善,面且即使受到极大的诱惑,也甘愿为了世人的福祉, 甚至为了他的敌人,面承受一切苦雅,直至极屈辱地死去。这是 因为,除非设想一种力量与重重障碍作斗争,并且无论有多大的 诱惑都能克服那些障碍,否则,人对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 道德意念的力量)的程度和威力便不能形成任何概念。”[Kat:《单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30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wm心der Grenzen der Ben vernunf 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敦),S1 uttgart,76页] 从这种理解出发,康德肯定了耶稣作为道德土完善的人、作 为人性的原型在道德上的榜样作用。他指出:“在对上帝之子的 实践上的信仰中(既然他被设想得好像他接纳了人的本性似 的),人却可以希望成为上帝喜悦的(从而也可以得救);也就是 说,他自觉到这样一种道德意念,即他能够信仰并且确立以自己 为基础的信赖,他将在相似的诱惑和苦难的情况下(就好像把它 们当做那个理念的试金石)对人性的原型忠贞不渝,并且以忠实 的彷效保持与自己的榜样的相似。一个这样的人,并且只有一个 这样的人,才有权利把自己看做是一个配得上上帝喜悦的对 象。"[Kat:《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载》,Stuttgart,.7677页]但是,康德反对借 助奇迹,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超越人性的神。完善人性的这一理念
的现实性,并不在于历史上确曾有一个作为上帝之子的耶稣,不 在于外部的、经验的榜样。相反,“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这一理念 的现实性完全在其自身之中。因为它蕴涵在我们那在道德上立法 的理性之中。我们应当符合它,因而我们也必须能够符合它 为了使-一个土帝喜悦的人的理念成为我们的原型,并不需要经 验的榜样;那理念作为一个原型,已经蕴涵在我们的理性之中 了…每一个人都完全应当使自己成为这一理念的一个榜样: 为此,原型始终只是蕴涵在理性之中;因为没有任何外部经验中 的榜样适合它。外部经验不能揭示意念内在的东西,而是只能推 论出它,尽管这种推论并没有严格的确定性。”[Kat:《单纯理性限度 内的宗教》,5 ullgart,7?~78页]康德从道德自律出发,强调人应该仿效 31 的理念就存在于人性中,甚至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能够符 中 合这一理念,暗含着人人都应该并且能够成为基督、人的得救也 本 就是自救的结论。同时,他对历史上是否确有耶酥其人并不感兴 趣。在他看来,历史上的耶稣,无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他在尘世的 业绩和受难,都纯粹是奇迹。对于基督教这种建立在“心灵和诚 实”之上的道德宗教来说,奇迹是不必要的。“即使这样一个确确 实实具有圣洁意念的人,在某一个时刻仿佛从天国降临到尘世, 就人们对于外部经验所能要求的而言,通过教海、品行和苦难, 使自己成为一个上帝喜悦的人的榜样…即使他借助这一切, 通过在人的族类中发动一场革命,而在世界上造成了一种大得 无法估量的道德上的善,我们也委实没有理由在他身上假定某 种不同于一个自然出生的人的东西…把这样一个圣人提高到 人的本性的所有软弱之上,不免会妨碍按照我们所能洞察的一 切把他的理念实际运用于我们的仿效。”[Kat:《单纯理性展度内的亲
教》,Stuttgart,79页】一个常人无法仿效的榜样并不能起到榜样的作 用,它只会使人们把完善的可能寄托在奇迹上面,从而放弃自己 的道德努力。城然,为了取代建立在奇迹之上的宗教,基督教也曾 借助耶稣的奇迹来扩大自已的影响,坚定信徒的信仰。但是,这种 真宗教一旦确立起来,奇迹就成为多余的了。不过,康德并不主张 运用理性根据来反驳这些奇迹,在他看来,只要不使那种认为信 仰它们就可以获救的信条,成为宗教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康德完全是从道德的需要出发来剪 裁基督教教义的。其实,单是《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这个书 名,就已经}分清楚地显示:宗教不能超出理性的需要。于是,恩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 32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ter ni话写tce:a:zrnk5 笼在康德的眼中可有可无,耶稣的数赎被他化为人心的内在过 程,奇迹则被他干脆一笔抹去。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突出人的道德 自律。这样,康德与基督教正统神学的距离就拉大了。康德的第 二篇论文,即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被书报检查禁止发表,也在情 理之中。在这本书的第三、第四部分,当康德论及教会、《圣经》、 启示、教会章程、仪式等问题时,这种冲突就更为严重了。 五、教会与其他 对于教会在抑恶扬善方面的作用,康德既给予了充分的肯 定,同时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定
在康德看来,“道德上的至善,仅仪通过单个的人为达到他 自己在道德上的完善所进行的努力,是不能实现的。为达到这-· 目的,必须把单个的人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即一个具有善良意念 的人的体系。只有在这个体系中,并且凭借这个体系的统一,道 德上的至善才能实现。”[Kant:《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载》,Stuttgart,I25页1即 使一个人通过思维方式中的革命确立了向善的意念,这也只是 迈出了善战胜恶的第一步。此时,他依然总是受到恶的原则的侵 袭。这种侵袭并不是在他离群索居的情况下,来自他自己的粗野 的本性,而是来自他身处其中的社会。只要他生活在人群之中, 甚至无需假定人们都已经堕落人恶,充当了教唆他为恶的榜样, 单是妒总心、统治欲、占有欲等等,就会马.上冲击着他那本来易 33 于知足的本性,足以使他变恶了。康德把这种现象称做伦理的自 然状态。“伦理的自然状态是对德性法则的一种公共的、相互的 损害,是一种内在的无道德的状态:自然的人应该勉励自己尽可 中译本导言 能快地走出这种状态。”[Kat:《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宋教》,Stugart,24页] 就像走出政治的自然状态的结果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 一样,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的结果就是作为伦理共同体的教会。 康德认为,在伦理共同体中,和在政治共同体中一样,所有单个 的人都必须服从公共的立法,所有的律法都必须能够被看做是 一个共同的立法者的诫命。但是,政治共同体所关注的是外在行 动的合法性,故而其立法者必须是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人群自 身;伦理共同体所关注的是内在意念的道德性,故而其立法者不 能是人民自身。但这种情况又不能是外在的强制,否则道德就不 是自由的行动了。伦理共同体的立法者必须是一位知人心者,他 能够看透每一个人的意念的内核,同时赋予每一个人凭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