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以来在法国上演的革命和恐怖,也使普鲁土境内的情况 进一步恶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康德完成了他的批判哲 学体系,转向了对宗教问题的思考。 1792年2月,康德已经意识到,政府的“新规定就是限制对哪 怕仅仅是间接与神学有关的事物进行公开思维的自由。”[李秋零 编译:《聚德书信百封),180页]与此同时,康德完成了他的《论人性中 的根本恶》一文,并把它寄给了《柏林月刊》。为了表示对国家法 律的尊重,他要求《柏林月刊》的发行人,、策德利茨的秘书比斯特 尔(Biester))把这篇论文送交柏林当局审查。负责哲学部分的书 报检察官希尔默(Hillmer)批准发表。但也就在此时,鉴于法国所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4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mner nuil6Gzc.,Ktu4峰t 发生的事件,普鲁士国王发布了加强报刊监督的新命令。命令中 说,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发生的悲剧,在那里,过分 的自由思想导致了国家基础的崩溃。康德随后寄去的第二篇论 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希尔默认为它涉及圣经神学,于是把它转 交自己的同事、负责《圣经》部分的书报检查官赫尔默斯 (Hermes).其结果是连同前一篇也被禁止发行。比斯特尔抗争无 效,直接向国王请愿亦遭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决定绕过书 报检查官,请拥有颁发科学著作许可证权利的大学审查。他向比 斯特尔索回了自己的手稿,把上述两篇论文和新写成的两篇论 文组成一个整体,题名为《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送交哥尼斯 贝格大学神学院,请他们鉴定,此书应由神学院还是应由哲学院 审查。当该院答复可以由哲学院审查时,康德立刻把它寄给了自
由派的耶拿大学哲学院,当即获得批准。1793年春,《单纯理性限 度内的宗教》终于问世。在序言中,康德不客气地抨击了当局对 思想自由的压制。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的思想迅速获得革新派的 欢呼,也引起守旧派的抵制。之后,康德文发表了几篇短文,除了 继续阐发自己的思想外,还嘲讽书报检查机关压制思想自由的 做法。与此同时,康德于1794年5月给比斯特尔的信中坦然但又 不无悲观地表示:“我可以证明,任何时候我都没有违背良知和 越轨的行为。我泰然自若地等待这种奇特活动的结局。如果新的 法令规定与我的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我将同样一丝不苟地遵守。 如果它们仅仅禁业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基本原则,就像我迄今为 5 止所做的(对此我丝毫不党得遗憾),我也将认真地遵守这些法 令…我希望在地球上能够找到一隅之地,使我能够在那里无 忧无虑地度过晚年。”:李秋辈编泽:《康德书信百封),209页] 本导言 预料中的惩治降临了。1794年10月,由韦尔纳签发的国王 申斥令,以私人信件的方式送到了康德手中。信中写道:“我们 的陛下很久以来就怀着很大的不满注视着,你是怎样滥用自已 的哲学,像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和其他短篇论文中 所做的那样,歪曲和贬低了《圣经》和基督教一些主要的和基本 ! 的学说。我们本来期待你会有一部更好的著作,因为你自己必 定清楚,你的所作所为怎样由此不负责任地违背了你作为青年 导师的义务,违背了你清楚地知道的国父的意图。我们要求你 尽快做出认真的辩解,并且为了避免失去我们陛下的恩笼,期 望你今后不要再犯诸如此类的错误;相反,要按照你的义务,运 用你的声望和才能,使我们国父的意感逐新得到实现;你如果
执迷不悟,必然会招致不愉快的处置。”[Kamt:《院系之争),Kans Werke,第7卷,6页] 康德迅速地、同样以私人信件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他否认对 他的每一指摘,但他表示顺从国王的指令。康德否认自已违背了 国王的意图,逾越了对宗教作哲学考察的界限。他认为,自己受 到指摘的作品只是学术界内部的一种商榷,只是为了确定,宗教 怎样才能纯洁而又有力地注入人们的心灵。官方的宗教教义也 并不是政府一下子设想出来的,它恰恰应是这种学术研究的产 物。何况,这本书所评价的根本不是任何现存的启示宗教,而是 理性宗教。按照纯粹理性信仰的基本原则来解释启示学说,并且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6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o innevliat ter Grer:rnr可t 公开地加以研究,不钗不是贬低启示学说,毋宁说承认了它在道 德方面富有成果的内容。康德一方而为自己辩白,说自己对基督 教及《圣经》表现了一种真正的虔诚和赞美,另一方而又坚持作 为学者的良知。他说:“我在任何地方都坚持认为,一个承认启示 信仰的人,必须具有责任心,也就是说,他必须只承认他真止知 道的东西,并且决不勉强别人相信他知道自己也没有充分确认 的东西。同样,在撰写涉及宗教的作品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永远 不能失去良知,它是我心中的神圣法官。”但针对国王的指令,他 保证:“作为陛下你的忠实臣民,为了回避嫌疑,我将绝对保证完 全放弃一切有关宗教题目的公开学术活动,无论是有关自然宗 教,还是启示宗教,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是一样。 这是我的誓约。”[李秋零编译:《康德书信百封》,213-26页]康德坚守这
样的信条:放弃自已内心的信念是可鄙的,一个人所说的一切都 应当是真实的,但并不一定要把全部真理都公开说出来。因此, 康德只能以沉歌来表示抗议了。 但据康德自己后来说,他在做出沉默的许诺的时候玩弄了 一个小花招。“即便是这一表述(指‘作为陛下你的忠实臣民'), 我也是精心挑选的,为的是我并非永远,而是仅仅在这位陛下有 生之年放弃我在宗教事务上做出判断的自由。”[Kat:(院系之争》, Kants Werke,.第7卷,l0页]虽然康德的这种自我解嘲颇有点强词夺 理之嫌,但他的沉默毕竞没有继续多久。三年之后,即1797年,国 王威廉二世离世,新国王威廉三世(Wilhelm III)即位后,废除了 书报检查制度,撤销了1788年的检查令。康德也认为,自己已经 7 是另一位陛下的臣民,因而也就不需要再信守自己的诺言。在 中 1798年出版的《院系之争》中,康德不仅利用前言公布了威廉二 导 世对他的申斥和自己的复信,而且又谈论起宗教问题。 在康德的著作和以国王威廉二世为代表的普鲁士当局之 间,究竟存在着哪些距离,康德的宗教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倾 向是什么呢?本文的旨趣,就是依据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 宗教》一书,探讨这一问题。 二、道德与宗教 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都曾涉及一个 重要的思想,即“道德必然导致宗教”。这一命题既是康德道德哲 学的归宿,又是他的宗教哲学的出发点
在形而上学和道德领域,康德哲学的基本倾向是与宗教无 缘的。《纯粹理性批判》明确宣布,我们对上帝不可能形成任何知 识他把传统神学有关上帝存在的全部论证划分为三大类型,即 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然后逐一加以批判。康 德的批判论证相当复杂,但究其根本,不外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原 测之上的: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用先天固有的思维形式整理感 性材料的结果,因而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出发的。但我们对上帝 不可能有任何经验,上帝属于超验领域。关于上帝存在的所有证 明,只是经验领域的理性在超验领域的误用。因此,对上帝是否 存在,我们不能有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断言。 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 8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inr*n话kr与ztv:rr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考察人的行为的道德根据,康德提出 了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感性和理性的对立。他认为,从 感性方面来看,人的行为与对象的实质有关;但从理性方面来 看,人的行为又只涉及行为自身的形式。因此,规定道德行为的 原则,只能是形式的,不能是实质的,因为“所有质料性的实践原 则,作为实践原则通统属于同一种类,都可以归在自爱或者自己 的幸福的一般原则之下”。[Kat:《实践理性批判),Kants Werk,第5卷,22 页:自爱或者幸福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只能够提供对特殊 个人有效的主观准则(Maxime),不可能提供普遍有效的客观法 则(Geset也)。经验论的道德原理,仅仅对行为者个人主观上.有 效,这是不言面喻的。即令是唯理论者所说的自我完善,或者从 上帝意志引申出来的神学道德,最终也仍然落在主观经验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