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 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 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 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 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 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 6 -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 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 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 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 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 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 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 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 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 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 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 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 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 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 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 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 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
- 7 -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 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 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 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 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 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 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 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 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 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 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 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
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 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 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 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 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 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 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 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 扎实有效。 2、《海燕》 备课时间2006.2.19执教时间2006.2.20~21教案总序号:3、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 8 - 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 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 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 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 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 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 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 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 扎实有效。 2、《海燕》 备课时间 2006.2.19 执教时间 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3、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 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査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隽逸 隽妙鄰粼 纹皎洁 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匾额 3、解词 轻—憩息—忧戚—隽逸—劲俊一融融泄泄—游子一 4、背景资料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 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 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 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 关心它 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 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 第二卷。作者(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14 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 9 -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 隽逸 隽妙 粼粼 纹 皎洁 憩息 融融泄泄 蹇劣 忧戚 匾额 3、解词。 轻 — 憩息— 忧戚— 隽逸— 劲俊— 融融泄泄— 游子— 4、背景资料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 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 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 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 30 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 关心它 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 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 第二卷。作者 (1898----1958)现代 、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 )——看( )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 14 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的春天 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的小燕子在“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从语段中找出关键 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 (2)春雨 (3)春柳: (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写飞翔的小燕子 时,不仅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也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描 写顺序是由到。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和里的小 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1、2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 10 -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的春天 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 的小燕子在“ ”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从语段中找出关键 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 (2)春雨: (3)春柳: (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 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 、 。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写飞翔的小燕子 时,不仅写了在 中飞翔的小燕子,也写了在 中飞翔的小燕子,描 写顺序是由 到 。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 和 里的小 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 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