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11邓稼先 基础部分 1.下面几组字中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祖 沮员踹 阻 ABCD 租勋端稼 诅埙惴嫁 陨湍家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 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 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 D.颤抖 焦虑 筹划 彷徨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流泪 鲜为人知:少 B.当之无愧:愧色 锋芒毕露:全、都 C.妇孺皆知:小孩子 死而后已:罢了 D.家喻户晓:明白 马革裹尸:皮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 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 C.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D.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十分整齐。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 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 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 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 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 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奧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 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一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 极端。 奧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 镇做波恩的硏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 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11 邓稼先 一、基础部分 1.下面几组字中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租 诅 祖 沮 阻 B.勋 埙 陨 员 C.端 惴 湍 踹 D.稼 嫁 家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 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 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 D.颤抖 焦虑 筹划 彷徨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流泪 鲜为人知.:少 B.当之无愧.:愧色 锋芒毕.露:全、都 C.妇孺.皆知:小孩子 死而后已.:罢了 D.家喻.户晓:明白 马革.裹尸:皮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 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 C.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D.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十分整齐。 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 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 我们曾住同屋。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 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 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 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 5 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 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 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 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 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
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 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 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 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 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 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 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 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 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岀来的有最髙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6概述本文内容。 7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8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4题。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 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 10℃,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 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这位 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他 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遣产。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 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放出光彩。 9这段文字分二层,请用“‖”在文中标出。 第一层是 的表达方式;第二层是 的表达方式。 10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的一处细节描写 11.“一直”“才”强调了竺可桢的 精神。 12找出文中一处错别字 13把文中的“临终”换成“临死”是否恰当?为什么? 14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竺可桢的 精神。 A.持之以恒B深入实际 C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E细心观察 F严谨治学 G坚持真理 H调查研究 ★试一试 15排比句可增强气势。以“我长大后”开头造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你的理 想志向
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 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 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 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 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 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5 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 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 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6.概述本文内容。 7.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8.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 9~14 题。 1974 年 2 月 6 日,是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 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 10℃,最低零下 7℃,东风 1~2 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 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这位 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他 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遣产。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 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放出光彩。 9.这段文字分二层,请用“‖”在文中标出。 第一层是 的表达方式;第二层是 的表达方式。 10.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的一处细节描写。 11.“一直”“才”强调了竺可桢的 精神。 12.找出文中一处错别字。 13.把文中的“临终”换成“临死”是否恰当?为什么? 14.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竺可桢的 、 精神。 A.持之以恒 B.深入实际 C.孜孜不倦 D. 坚持不懈 E.细心观察 F.严谨治学 G.坚持真理 H.调查研究 ★试一试 15.排比句可增强气势。以“我长大后”开头造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你的理 想志向
参考答案 1C2.B3C4.D 5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6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7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 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8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 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 献 9……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记叙议论 10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 11坚持不懈12遣一一遗 13.不恰当;两个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临终”是褒义词, 而“临死”是中性词,因此不能换。 14DF15.略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衰()微() 赫()然迭()起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的解释。 弥高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 用的。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7学完本文对自己如何做人及如何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D 5.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6.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7.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 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8.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 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 献。 二、9.……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记叙 议论 10.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 11.坚持不懈 12.遣——遗 13.不恰当;两个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临终”是褒义词, 而“临死”是中性词,因此不能换。 14.D F 15.略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衰.( )微.( ) 赫.( )然 迭.( )起 高标.( ) 锲.( )而不舍 兀兀.( )穷年 沥.( )尽心血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的解释。 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 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会神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 ....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3)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 用的。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7.学完本文对自己如何做人及如何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Is huai wei he die biao qie wi Ii 2.见课文注解3.略 4.(1)文言说法“作”起,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比喻的说法,找寻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 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 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5)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 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 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前后呼应的两组词语。 6略7略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厌恶(wu)打扰(ro)惹人 B.弹奏(tan) 纽扣(ni) 下颌(he) C.含蓄(x) 凝重(ning) 怜惜(li D.深邃(sui) 女佣(yong) 牛氓(me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门槛无端孤独整理 B徒劳 梳头 沉重 稍微 C.悲剧 坚韧 凝结 倒霉 D篷勃 嗓子 耳聋 捏弄 3.选词填空 (1)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一再再三苦苦)要求 (2)别以为这房间 (杂乱无章乱七八糟)。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被称为“乐圣”。 B.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 头 C.“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属于肖 像描写。 D本文层次清楚,写作顺序是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 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 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shuāi wēi hè dié biāo qiè wù lì 2.见课文注解 3.略 4.(1)文言说法“作”起,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比喻的说法,找寻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 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 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5)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 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 “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前后呼应的两组词语。 6.略 7.略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厌恶.(wù) 打扰.(ráo) 惹.人(ruó) B.弹.奏(tán) 纽.扣(niǔ) 下颌.(hē) C.含蓄.(xù) 凝.重(nínɡ) 怜.惜(lián) D.深邃.(suì) 女佣.(yònɡ) 牛氓.(mé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门槛 无端 孤独 整理 B.徒劳 梳头 沉重 稍微 C.悲剧 坚韧 凝结 倒霉 D.篷勃 嗓子 耳聋 捏弄 3.选词填空。 (1)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 (一再 再三 苦苦)要求。 (2)别以为这房间 (杂乱无章 乱七八糟)。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被称为“乐圣”。 B.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 头。 C.“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属于肖 像描写。 D.本文层次清楚,写作顺序是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客人小心翼翼 ....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 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 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①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妖灬”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②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 望挣扎出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他的灵魂锁闭在pon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 带来子先可比拟的不也带不于与人图直有交:,他饿 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5按照拼音写出汉字。 头l() pon()石 6解释加点的词语。 小心翼翼 巴望 7对“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来人胆大妄为,竟然无所顾忌。 B作为音乐巨人很傲慢不愿让人来访 C这是一个比喻,一般人都以为贝多芬很可怕,很难接近,有人来访他很 吃惊。 D来访的人很勇敢。 8谈一谈对文中画曲线的两句的理解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海伦·凯勒 ①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 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 所事事。 ②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 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 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 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人失明、失聪的人 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这些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 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 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 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①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②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 lú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 望.挣扎出来。” ……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他的灵魂锁闭在 pán 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 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牢,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 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 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5.按照拼音写出汉字。 头 lú( ) pán( )石 6.解释加点的词语。 小心翼翼: 巴望: 7.对“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人胆大妄为, 竟然无所顾忌。 B.作为音乐巨人很傲慢不愿让人来访。 C.这是一个比喻,一般人都以为贝多芬很可怕,很难接近,有人来访他很 吃惊。 D.来访的人很勇敢。 8.谈一谈对文中画曲线的两句的理解。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 9~13 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海伦·凯勒 ①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 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 所事事..。 ②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 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 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 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人失明、失聪的人 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这些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 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 ④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 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 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贝多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