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之失其传而作 子思子忧道学 中庸何为而作也 文 化 遗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 《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 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 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 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即折中、中正、调和、不偏不倚、无 过无不及。庸,即平常、普通,循常理而 不变,“庸者,常也。”中庸者,“用中 为常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什么是中庸? •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即折中、中正、调和、不偏不倚、无 过无不及。庸,即平常、普通,循常理而 不变,“庸者,常也。”中庸者,“用中 为常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五种关系。做 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弟、长惠、幼顺、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 的关系的。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 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 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中庸》的主要内容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五种关系。做 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弟、长惠、幼顺、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 的关系的。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 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 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坚持至诚原则,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乃至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 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1、慎独自修中庸之道的三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 。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坚持至诚原则,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乃至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 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本性,教化认为人性本善,即 第一章 的自非k田个义老悌等 理道遵循:。片刻,一会儿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 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 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第一章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 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 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即人 的自然本性中包含仁义孝悌等伦 理道德观念。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