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 篇 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前483一前402)之 王早在两汉时代就有专门解 《中庸 的著作 汉书 冰 中庸 影塘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 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 善道 考 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 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 他把《中庸》与《大学》 》合在一起 使它成为“四书”之 Bale 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
《中庸》简介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 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 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 释《中庸》的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 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 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 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 他把《中庸》与《大学》、 《论语》、《孟子》合在一起, 使它成为“四书”之一,《中 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 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 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 国学经 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 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 也。)(《中庸章句序》) 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 全集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 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 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 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 尽
•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 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 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 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 也。)(《中庸章句•序》) 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 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 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 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 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 尽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 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 被追封为“沂水侯”;元 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 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 圣 昵图网
•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 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 被追封为“沂水侯”;元 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 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 圣
1.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 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 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 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 s惧怕,不敢意情。幽暗之中,细微之事 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 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 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 《中庸》时候特别谨慎小心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 节选 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 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 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 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 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中庸》 节选 1.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 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 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 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 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 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 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 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 时候特别谨慎小心。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 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 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 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 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 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 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 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 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3.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 经有很长时响了。 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 4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味的人 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 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 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 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 2.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 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 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 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 3.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 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 经有很长时间了。” • 4.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 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 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 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 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